【文明起源】
中国古代文明之形成论纲、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明悬山顶仿砖石结构陶屋
1988年6月3日,在宜春市造纸厂工地下浦坝上枚花形M6发现
中国古代文明之形成论纲
张忠培
《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第19—21页
本文认为公元前三千二、三百年,分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的诸考古学文化的居民已跨过了文明的门槛。本文从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1、半坡四期文化及其稍后时期,2、龙山时期或其稍后时期,3、夏商时期,4、西周时期),由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进行简略的说明。
1、诸不同谱系的考古学文化,处在转变时期,相互关系形成了新的格局。随着黄河、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永定河以西的黄河流域文化共同体出现了类似历史上“诸侯称雄”的局面,使其内部形成竞争的格局,加速了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开发。改变了西阴文化单项影响其它文化的局面,形成了相互影响、碰撞、对抗,甚至分布于东、南的文化影响分布于西方的文化,结果是促进了诸考古学文化的发展。
2、原有的劳动门类更新了技术,同时出现了新的劳动领域,技术、生产和经济获得了纵深发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男性内部劳动分工的发展,专业匠人广泛出现了。分工导致家族之间进一步分化。
3、父权家族、神权和王权的确立,社会关系出现了巨大变革。
4、重新建构自西周以前的文明史。此时的奴隶未成为社会的基本阶层。夏商王朝实行的基本上是驱赶异己的考古学文化居民、占领其领土的政策。夏商之前的政权首领是在居统治地位的家族中传承。通过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进入文明时代主要特征是王、神权在社会中居同等地位,出现了将两权集于一身而其地位高于仅执一权的人物,并提出王权基本上凌驾于神权之上至迟在夏,或许可早到龙山时代。
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徐苹芳
《人民政协报》1997年4月7日第3版
本文主要是根据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由于对于文明概念的理解不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文化连在一起,接着中国文化是原生还是次生的曾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世界上六大古老文明,由于种种原因,唯有中国的文明起源成了独立论和传播论的焦点。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许多西方学者借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并向外传播的机会,大力宣扬中国文化“西来说”。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发现彩陶,似乎又找到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证据,直到1976年俄国人瓦西里耶夫仍坚持中国文化“西来说”。但是, 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我们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彻底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本文还提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科学地分析了人类早期社会从蒙昧、野蛮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一般历史法则。半个世纪以后,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Gordon Clide)根据西方的考古材料提出,城市、文字、金属加工(青铜器冶炼)、水利灌溉工程等,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认为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商代已有了城市、甲骨文和青铜器,已是发达的文明社会,因此,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当在商代以前的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探索。本文作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后,中国早期文明社会已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形成。具体标志是:以宫庙为主的城邑的出现;贵族墓和随葬品中“礼器”的发现;为统治者服务的文字的出现;金属冶铸――青铜器的出现。接着他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与西方文明起源的标志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并具体引用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对此问题的看法,即将文明社会的转变方式分为两种:一个是西方式,一个是非西方式的,代表是中国。前者的特征是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而后者是以上关系的一种延续。张光直认为在建立世界都适应的法则时,我们不但要使用西方的历史经验,也尤其要使用中国的历史经验。最后本文作者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将不仅丰富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还将阐明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