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滨江区推出了《滨江区学校班级微信群公约(试行稿)》,在其中有重要一项即是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分数)、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该新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微博上关于#学生成绩排名应该公开吗#的话题被顶上了热搜,网友的观点针锋相对,赞同者认为,公布排名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反方的观点则认为,不公布成绩让学生缺乏竞争的动力。
对于该话题,教育主管部门早有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成绩排名属于学生个人隐私,不得公开。在2018年12月由教育部等九部门所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第七条就规定,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
网友的激烈争论,体现了全社会对教育话题的高度关注,大家都希望施行更好的教育理念,找到更合适的教育方式。例如,有的网友就认为,考试成绩不属于隐私,应该拿出来讨论和对比。但处于学生的位置,却经常面临对比成绩的苦恼,排名较后的学生,可能一时受到打击,丧失了学习劲头;即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面临排名下滑的巨大压力。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就要肯定学生在成绩和排名上的隐私权,而不应该忽视、甚至践踏学生的自尊心。
有的网友提出,如果学生因为公布分数而伤自尊的话,那今后如何面对社会挫折呢?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忽视了孩子心智成长的阶段性,抗压能力也需要逐步成长。进一步说,大家在发工资的时候也是各取工资条,也不见得张榜公示,为何希望学生的成绩公之于众呢?
在社会激烈竞争的当下,大家习惯于各种对比,公开排名更是加重了这种氛围。学校主动公开成绩排名,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加剧“唯分数论”。对排名的过度关注、一味追求竞争,让学习变得功利化。评价和反馈方式的单一,反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我们赞同不公开成绩排名,并不代表忽视家长的感受,也不认同学校要当“鸵鸟”。将排名“封存”并非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反馈”,难以实现进步。成绩的高低是客观存在的,排名次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虽然不适合公开发布,但也要找到合适地运用方式。学生、老师和家长应当要重视成绩,更应该建设、运用好展现成绩排名的评价反馈机制。
学校探索更加合适的方式反馈学生考试结果。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应该要创新评价方式,对成绩进行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例如可以对考试成绩进行层次分析,告诉学生和家长所处的等级。注重对历次考试的纵向分析,及时掌握学生成绩波动的情况,适当奖励先进,积极关注排名下滑等情况。教师要与家长良好互动,适当点对点通知家长成绩情况,告知家长辅导的重点。学校还可以探索利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分析学生成绩情况,为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意见。
家长也要用正确态度来看待学生分数,不能只看到单一名次的上升下降,更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家长对学生的期待,不应该是“你考高分我就满意”,而是要与孩子一起探讨成绩的变动因素,真正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均衡的发展。
考试成绩只是一个绝对的时间点的状态,但大家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分数和名次,静态的数字将赋予更多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成长,在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设上,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合作,共同健全更加动态、综合的评价方式,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利用反馈结果指导教育过程,持续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