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情思:少一“点”与多一“点”

一介过客QY 最后编辑于 2020-09-14 08:04:24
13753 9 15

2973d4ef182f2cd64fe11620525674d.jpg



        二中情思:少一“点”与多一“点”




                       文/一介过客




每当我步行或乘车路过东横街时,都会向矗立在路边的常州二中投去深情的一瞥。因为我人生最美好的中学时代是在那里度过的。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正如清乾隆二十六年探花、常州人赵翼在诗中所言: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我们。但母校的那些记忆却不会轻易地被时光淹没,被岁月忘却。



在母校老旧的教室里饥肠辘辘的我曾盼着早点下课;在古松柏树下我们三五成群畅谈理想;在高挂“明伦堂”匾额的大礼堂舞台上演过“神剧”;在操场上、在阅览室里闪过我们年少轻狂的身影;校园的大路小径上留下过我们歪歪扭扭的青春脚印……



正是在母校宽广而温暖的怀抱里,我们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甘露,废寝忘食地获取智慧的力量和潜心聆听做人的教诲。



时至今日,我依旧深怀感激之情,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正是他们引领我从幼稚一步步向成熟,从肤浅渐渐步入佳境,曾懵懵懂懂的脑瓜也一点点开窍、豁亮……



如果有人问我:“母校留给你最深印象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多一点与少一点!”




13dd3f86371b0bb0f5655711d25b6f7.jpg


5b03e39eeb50199700ec2f8ae281c5f.jpg



这还需从母校二中源远流长的历史说起:它的前身是民国时的“私立常州中学”;再往前追溯则是始建于五代的文庙及庙学合一后历朝历代设在文庙里的“常州府学"。作为一府八县最高学府,当时的府学担负起了培养人才的重任。



为儒风雅韵所浸润,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常州府学无疑成了江南学子求学问道、修身养性的最好去处。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曾经风雨飘摇历尽沧桑的文庙府学终于走进了历史。目前二中校园内仅存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之大成门、明伦堂和藏经阁三处遗址。



“大成门”面阔五间两层,进深八檩,是文庙的主门,气势庄重而肃穆。我们念书时,一楼正中那间辟为走道,——我们班的高中毕业照就是在此通道前的石板阶梯上照的,整楼也改为教师办公楼,从东侧外楼梯上下。现在佇立在大成门楼前,我似乎还能听到那遥远的“踢哒,踢哒”声,——那是学生与老师们的鞋底踩在办公楼地板上发出的美妙声音。



但那个年代在楼前挂上《大成门》的匾额,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六年中学生活始终未见匾之尊容,也就见怪不怪了!



现在时代不同了,修葺一新的“大成门”已改为常州市第二中学校史陈列馆。那块朱熹所书的“大成门”匾额也堂而皇之地高悬于楼中央上方,显得特别醒目。



745d0108fa3c3f2e423a8ed704e37f7.jpg


f35e1d1ee98b094cdc3a51e3be1100b.jpg



至于面阔三间,进深九檩的“明伦堂”作为当时学校的大礼堂,我们曾在台下多次听过校长书记的报告。不过,左耳进右耳出的老生常谈並未引起我多少兴趣,时不时仰头抬眼望着高悬于梁上的巨形匾额倒是事实。因为由理学大师朱熹亲笔题写的“明倫堂”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里那个“堂”字的右下方,竟莫名其妙地多了一点。



“难道大儒也会笔误写错别字不成?”我的小脑袋瓜里不时冒出问号,但又很快被否定了。因为这似乎又是不可能的。终于带着满腹狐疑毕业离开了学校。



为什么要多出一“点”呢?



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若干若干年后的2014年,从外地调回常州的我,受班长于文波之邀参加庆祝高中毕业50周年的班级聚会,並回到母校,故地重游。



在大成门前照集体相之前,我无意中发现大成门匾额上的“成”字少了一点。“莫非这一点’跑’到它后面的’明伦堂’的匾额上去了?”我似乎有所领悟,但又不敢肯定。



e0e73a0838b1fb5291ae83f707314e9.jpg



84bd7d0851e9161d849c640fb3c9cf1.jpg



记得《尚书·大禹谟》 中说过:“满招损,谦受益。” 那么,“成”字少一“点”,是否是在提醒每一位莘莘学子永远怀有谦卑、敬畏之心,不能骄傲自满,才能“成”大器,“成”大事?



至于那少掉的这一“点”的去处,是否如我所想呢?



《孟子?滕文公上》曾曰:“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曾经是问道讲学的“明伦堂”,现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们的办公楼。



哦!我中学时代百思不得其解的匾额上那“堂”字多出的一点,终于有了答案。我也终于明白:这里多出的那一“点”,是在提醒每一位古时的教官、先生,现在的人民教师,永远不能止步不前。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唯有不断进取,让自己领域内的学识,永远要比学生比同行多那么一点。



b7d71036ad9b380e07242e416ba7cef.jpg



42213d15a9449c1f0c486fecbafcf83.jpg



由此我突然悟到:为什么从唐武德元年(618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1286年间,常州府中仅常武地区能走出1543名进士,其中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传胪6名。应该说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从“府学”走出的。 其中一家数人,或兄弟或父子,或数人相继登科,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佳话美谈。我似乎看见状元霍端友、陈祖仁、杨廷鉴、钱维城,还有文经武纬的唐荆川、孙慎行、赵翼、庄存与、赵元任等向我们款款走来……



f40cb04dda9561091ae5234976d4dea.jpg



0cf080834519d64a420af7a0c8f99ae.jpg



继而我又终于明白:发生在宋大观二年(1108年)的那件科举盛事为何震惊海内?那年宋徽宗召集全国贡士殿试于汴京,有资格去殿试的300名进士中,常州独占53名,六人有其一还强,一时轰动全国,也让常州府着实风光了一把!



龙颜大悦的赵佶,特恩赐《大观学校推恩诏》,还给常州郡守、府学教官各晋一级以示褒奖!别说那时,此事放在现在也是显赫一时风光无限的啊!



2004年,二中80年校庆,于校园内重建“荣赐亭”,立宋徽宗《大诏令》于碑上。以激厉学子发愤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为什么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为何南宋有“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清代有龚自珍“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美誉?为什么历史上常州尤以魁星闪耀、科第云涌的“科名之盛”著称于世?



我想:这固然与历史悠久的“五朝文庙,千年府学”,与学风浓厚的“读书圣地”密切相关,但我始终认为:与母校一以贯之世代传承的“多一点与少一点”的治学风尚不能说一点没有关系吧?



为落实习主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指示精神,为新时代常州经济勇立潮头更加突飞猛进,必须弘扬“崇文重学”之风,已成为大家共识。常州先贤们饱读诗书,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不应淹沉于史海,而应成为常州文化自信的基因底色!



3564caae72183b9480d7ec6f9d575ec.jpg



166cf3f2bf5ca393077efec5902cf6f.jpg



可喜的是,每年高一新生入学时,常州二中都会在庄严的大成门前举办“进学仪式”:行高揖礼,拜孔子,谢父母、敬老师以及友爱同学。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约礼修身,勤奋自勉,以此激励自己成长为象史良、李公朴和常州三杰——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等“人中君子,国之栋梁”。



如果说“于细微处见真情”,那么为什么不能“于点增删中见智慧”呢?正是这“多一点少一点”,既奠定了常州千年文脉,也蕴含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从而成就了常州这块“千载读书地”上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之辉煌。



在母校——常州二中,我不敢妄称自己摸到了千年文脉。但我似乎看见:有一种精神始终在激励师生谦虚谨慎,不断进取;有一种动力,无时无刻不在催人奋进,砥砺前行!



4d2cee5b9ec3d155ade8b732979ca22.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竹青
  • 泉水涓涓
  • 陈平
  • 桃子酱
  • 西江月
  • 珍珠传奇
  • 荷边垂柳
  • 一点强豆
  • 何伯良
  • 敬天爱人01
  • 半部堂
  • 葛维亚
  • 六塘一柳
  • 人参果
  • 康熙
发送

9条评论

  • 文图并茂,爱读。
    2020-09-13 16:29:03 0回复
    0
  • 深情寄语母校,峥嵘岁月稠!
    2020-09-13 16:03:57 0回复
    0
  • 博学多才的雄文
    2020-09-12 17:43:20 0回复
    0
  • 我尊敬的校友,让我翻翻2014年母校建校90周年纪念册上1964届高中毕业生中有否,前进吧,海洋大学的名。
    2020-09-11 08:47:38 2回复
    1
  • 受教。感谢您的细致。
    2020-09-11 08:14:41 0回复
    0
  • 我的母亲那时正在二中当教导主任。
    2020-09-10 15:21:09 1回复
    1
  • 名校出优才,百年学府青春在。
    2020-09-10 15:18:09 0回复
    0
  • 感恩母校,感恩老师。
    2020-09-10 14:33:47 0回复
    0
  • 百年学府 悠久历史
    2020-09-10 14:22:19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