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遗落在大山里的记忆

一介过客QY 最后编辑于 2020-08-27 13:30:16
13306 6 8

 

05c95002a5dba5940f41e32eec225bf.jpg

 

 

                            找寻遗落在大山里的记忆

 

                                                文/一介过客

 

自从1991年阔别老厂后,有时为探亲,有时赴聚会,有时作为遊客我曾数次回到贵州都匀,也曾不止一次地与老厂亲密接触。但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区区三两次:一次是在两年前,一次是进厂四十年时,然而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50年前的那一次,一令我此生难忘——

 

 

c28e563fea5f52193bb10b3902cfe92.jpg

 

8987a8ab53cc7fa592c78e4f7082ce7.jpg

 

92f8df85bf9b1bb3df4f016a0f2090d.jpg

113厂华工部分学生合影(摄于1982年)

 

 

 

                                           初踏113,迷惘加期许

 

那是1970年,也是八月盛夏时光。

 

当年的华中工学院师生,无书可教,无书可念。泱泱中国,竟无处摆得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此时的他们正“封闭”在湖北咸宁马桥的深山老林里,名义上是在军宣队、工宣队的领导下贯彻落实“伟大部署”,其实是斗你、批你、改造你没商量!

 

突然间一纸通知,一枚枚小小的火车硬座车票,一列列绿皮车厢,把被斗、批、改弄得灰头土脸的“臭老九”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工宣队执掌着他们前途命运的当时,不准回家,不准返校,甚至连一张合影都没留下,就被稀里糊涂地“送”到了祖国四面八方。至于要去哪里,我手中的火车票上写着:都匀。但不知道它在何方,是何模样?

 

52名年轻的华工学子就这样陆续来到了这片陌生的被人称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古“夜郎之国”,——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

 

面对青山绿水,峰峦叠嶂,我们本该舒展臂膀,痛痛快快地吐一口久郁于心的气来。可是还没等得及放牧心情憧憬未来,就从天上跌落到地上……

一部解放牌汽车经高低不平的盘山砂石路颠簸后,停在了崇山峻岭环抱的落邦白泥田。眼前是挂着“113指挥部”牌子的一排称作“干打垒”实际是泥土垒起的简陋平房。

 

蓝天白云下,荒凉空旷的山野上野花灌木丛生,杂草刺蔓疯长。几间东倒西歪的油毛毡工棚,孤苦伶仃地竖立着,除此之外什也沒有。一连串的疑问顿时涌上心头:这难道就是我心永远的家?这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工厂?

 

我们被破例安排住进113最豪华的“宾馆”,——借住在暑期闲置的当地的白泥田小学破旧简陋的教室里。毛竹、铁丝临时绑扎成的上下统铺是我们的“家”,也是我们安身的床。

 

如果说生平第一次踏上113这片尚未开垦土地,脑中难掩困惑,眼光只剩迷惘,但心中还存着一丝丝期许和念想……

 

 

6c2f6c46c10f861a9598b292666f74a.jpg

 

00f6c965952aa0d56274a6ca8b507e4.jpg

 

ace5c39938573c82d892324c4e9d411.jpg

进厂40周年聚会(摄于2010年)

 

 

 

                                      再回113,惊愕又唏嘘

 

历史似乎给大家开了个不大也不小的玩笑!

 

四十年后的2010年,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他们——华工55名学子(后又调入3名),两鬓已被岁月染成了霜。为纪念进厂四十周年,他们从全国各地齐聚都匀,重回已不存在的老厂。然而出现在他们眼前的除了当年的油毛毡工棚换成了一幢幢被拆走了窗框门框的的宿舍楼,曾经空旷的山坡上凋敝破旧的厂房早已百孔千疮。除了山依旧是原来的青山,小溪还是原来的小溪,只是多了几分悲凉和凄楚,还有山谷里传来令人心碎的回响!

 

与四十年前首次踏上113的心情相比,惊愕之余是心酸,是五味杂陈,是黯然神伤!

 

因为这里所建的厂房,有华工学生组建的突击队——“独立排”(本人是首任排长)搬过的砖,半夜起床冒雨抢运的水泥,也有他们一锹一锹挖过的土方;

 

在这些曾经宽敞明亮的车间、实验室、设计大楼和调试场,留下过他们忙碌的身影,也留下过痛苦和喜悦、煎熬和彷徨;

 

在厂区的大路,在生活区的小道,抑或周围的山路小径上,他们踩踏过的无数脚印,显得是那么匆匆忙忙;

 

因为这里有他们洒下的辛勤汗水,因为这里曾诞生过无数个荣耀和创造过多项“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台15米口径的卫星接收地面站,中国第一台1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20米对数周期天、鱼骨状通信天线和安全遥控遥测螺旋天线……,概出于我们4191厂。

 

是的,113的这些开拓者——哈军工、华工和長沙电校、長春技校等大中专学生,铁岭部分老厂职工、复转军人,东北和都匀、贵阳、六盘水等地学员,他们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感召下,义无反顾地走到一起,团结在军管会主任梁义海师长、老厂来的温华峰副书记和李春田厂长等领导周围,与许多建设者:如省建筑二公司,省机械化施工公司,部属503安装公司以及惠水、龙里等民兵营的大批工人民工兄弟姐妹一起,在荒山野岭里,用最短的时间奇迹般地矗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雷达与卫星接收地面站天线厂。

 

谁会想到,这里曾经热火朝天,几万人在此大会战。这里曾经生机勃勃,热热闹闹,多时有近万人在此工作生活。有的在此恋爱结婚,有的在这儿生儿育女,在这里上学,在这里增知识、学本领,在此茁壮成长。我在这里也收获了爱情,还育有女儿一双……

 

 

                                    三线:光荣、梦想和终结

 

三线,它的光荣与梦想,它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理应大书特书、彪炳千秋!而这帮“献了青春又献子孙”的三线人,为三线建设的战略调整和国家“壮士断腕”的决策付出的代价也是难以想象!

除一部分人去了贵阳新添寨——振华公司在那儿进行兼并重组之后新建的轻装前进的新兴电子城。大多数剩下的职工每个人只能每月领到300元左右的生活费,直到正式退休,才能领取退休金。但让他们多少感到欣慰的是职工从落邦白泥田老厂的山沟沟里搬到了都匀市近郊,落户在新建的“红旗新村”内。原厂区及生活区被无情地闲置在那里,无人理睬,象被遗忘的“弃儿”一样。

从1968年工厂选址至2005年1月10日正式摘牌,4191厂走完了38年不平凡的历程。与其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还不如说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创!

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己经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走入了历史,走进了博物馆。但其所蕴含着的那种精神、那种理想和信念却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任何对那个年代的怀疑,或者说三道四,都是不负责任的!任何对那个年代的嘲笑或者妖魔化,也是不公正或别有用心的。这一点,无论三线人,还是全国人民不糊涂,心里敞亮!

特作《非如梦令》一首,以纪念那次聚会:

曾经繁华褪尽,
此情未了,
此意难忘。
人已散,
空惆怅。

仰首看天,
低头思厂。
回得了故地,
回不了当初,
叹沧桑。

 

 

e905d4ca60d60024cff7af320a8855b.jpg

 

336fe4f4639d0de1e23c1f7c1ab4f57.jpg

 

6a472e40890480400edb5132d581b99.jpg

 

 

                                    大聚会,113的盛大节日

 

2018年7月23日~25日。相信是凡113人都终生难忘。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年的都匀学员邱和平夫妇在旅游途中受邀到东北铁岭,与师傅刘汉吉及原东北学员丁晶、吴建东和刘俊杰等人商定:为纪念亲手建成、现已消失的工厂成立五十周年,决定以民间自发组织的形式筹办策划这次大聚会。原先估计300人左右,不料从祖国各地风尘仆仆赶赴都匀的老职工,与在匀职工汇合后竟大大超过500人。足见113人对工厂的怀念和热爱,凸现了曾经的113同事战友间的情深谊长!

 

总策划总导演邱和平等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程建华、赵峰仪等9人的慷慨解囊;闫峰、杨明华、吴雪萍、白宝华、吴玉芹、唐娜、梁益民等众多志願者的无私奉献,以及全体与会者的鼎力支持,使得这次《113人寻梦白泥田大聚会》得以成功举行,也了却了大家的心愿,圆了大家的梦想。

我和大家一样怀着既激动又复杂心情参与了聚会的全过程。五十桌大聚歺的恢宏场面,舞台上打出的“岁月有痕——大山里的记忆”字幕和一节节绿皮车的图像,将我们的记忆再次帶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年代,也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那段美好时光。

 

不知疲倦的手机在不停地照相、录象;老职工张仲元训饱含深情的长篇诗朗诵《我为什么没有离开你》气压群芳;近200名东北学员签名並伴着他们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旗帜会上展示、会后将捐赠博物馆珍藏;新老职工精心编排的文艺演出引来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一拨又一拨各种名目的大小团体合影,你方照罢我登场;一阵阵欢声笑语,一波波热烈掌声,响彻大会场,在桥城都匀美丽的夜空久久回荡……

 

第二天与会者怀着各种各样心情参观位于原桥梁厂的“都匀市三线建设博物馆”。有的神色凝重,有的沉黙不语,更多的人一脸虔诚地象在朝圣,朝圣自己曾为之奋斗却已逝去的工厂;他们在祭奠,祭奠自己无悔的青春;他们在浏览,浏览工厂曾经的骄人业绩和取得的各项成果,再次品味工厂昨日的辉煌!

 

谁也不愿看到曾经轰轰烈烈的三线企业而今竟变成了图片,变成了模型,变成了录象和音响,成了难以接受的风华绝唱,被博物馆当作展品一一收藏。但现实就是如此: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尽管大家心有不舍,尽管大家感慨万千,但现实就是如此,无法抵抗!权且当作是他们人生的一纸投名状!

 

 

c6645d3e95d265685bb215f223c019e.jpg

 

95b8fea972c1d57f875ccc32add9650.jpg

 

微信图片_20200827101124.jpg

 

 

                                       重回113,见证火凤凰

 

然而,共和国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三线经历撕心裂肺般的阵痛、接受磐涅和浴火重生后,成了一飞冲天的“火凤凰”!

 

五六辆大巴车载着为寻梦而痴心不改的113人驰往心中圣地——113老厂。车轮底下已不再是曾几百几千次碾压过的弯弯曲曲的砂石公路,代替它的匀城大道平坦又宽广;马路两边闪过的也不再是可怜兮兮的破旧农舍村寨,一片片白墙黛瓦的村落在蓝天下尽显无限风光,——“美丽乡村”规划从图纸走进了现实,也走到贵州老百姓的心坎上。

 

车停在原厂区与生活区交界处熟悉的“113大桥”附近。桥一头是厂区老大门,另一头是新建的影视城巍峨的城门城堡城墙。大桥下面原先在乱石滩里终年奔腾不息的溪水,现已改道在水泥沟渠里顺着记忆淙淙流淌……

 

下车后大家各奔东西,或在工厂大门前转悠,或进城门徜徉在新建影视城的大街小巷。更多的人循着遥远的记忆,寻找过去的影子:从原113商店到大桥头不宽的水泥路两旁,原先是邮局、粮店、托儿所、露天灯光球场、大礼堂和老乡的临时菜场,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或增建,或改造,代替它们的是明清及民国各色建筑如教堂、商铺、花楼,及门面豪华内部富丽堂皇的“百乐门大戏院”(原大礼堂)。漫步其中,恍如隔世;前后对照,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老厂的家属楼大都建在一个小山包上。近40幢楼房,有预制块垒建的也有砖结构的,它们依山顺坡而建,高矮参差不齐,起伏错落有致。2010年回厂时,大部分的木质门窗都被人拆走,只剩下空荡荡的“屋壳子”一副惨不忍睹的破败相。我曾经的“家”——26号楼也没有幸免,当时我们还特意爬上三楼,在家门口留影,今后好有个念想。

 

这次我们和原邻居小梁小高夫妇又直奔它而去。仅仅过了8年,我们居住过的楼与周围所有楼房一样,经过精心改造或大刀阔斧lm修整后,早已焕然一新,盛装相迎!我再次登临三楼,连楼梯走道上都铺满复合地板,透过窗户看室内装修一新,各类傢俱一应俱全,听说是剧组租下的客房。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楼房昂首矗立在新栽的绿树花草丛中,俨然是一道别样风景!——恰如一个曾经衣衫褴褛的农家野丫头,转眼变成了一位亭亭玉

立在大家面前靓丽的大姑娘。

 

 

 

e1e35d7177cb91b74350983b539b462.jpg

 

8d11aa3d1ce1c4deda3cbf58a8d9ebc.jpg

 

微信图片_20180805163641.jpg

 

 

 

                                   一对小夫妻的故事

 

回大客车的路上,落在后面的小梁赶上我,气喘吁吁地告诉我一件事。事虽小,但我至今不忘。

 

他说他看到一对东北口音的小夫妻在说话。起先以为是在跟同行的人唠嗑,走得稍近些一看,四周並无一人。原来他俩是对着一栋家属楼,一会自言自语,一会如诉如泣在拉家常。

 

小女孩哽咽着说:我们来看你晚了,你千万别责怪我们啊!我们当时也舍不得离开你啊!

 

男孩说:我们身在东北,心里可老想老想你了。

 

女孩说:你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你看着我一点点长大,陪着我们玩耍,跳皮筋、捉迷藏……

 

男孩说:爷爷奶奶年纪大腿脚不利索,临走一再叮嘱我们要来看看你,代他们向你问个好!

 

女孩说:他们也想你啊,一提到113,一提到X号楼,他们就淌眼泪……

 

男孩说:我们不能一直在这里陪你了。你一定要好好呆着,等我们以后再来看你,你一定要等我们啊……

 

听着听着,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多好的113人啊,多么重情重义的113职工和家属啊!我当时就答应小梁,太感人了,我一定要把这未曾谋面的小夫妻俩写进我的博文,让所有113人记住他俩!

 

因为他们,还有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是对生他养他的113、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三线的那份剪不断的爱和情,那份理还乱的离愁啊,而不仅仅是对着楼房诉说衷肠……

 

 

 

63218287eba8d5b819caa586c77f245.jpg

 

11160ac0920ff5ea25a1497fd752fb6.jpg

 

 

 

                                                          让我们再回头看一眼

 

五十年前,想当初,千军万马战三线,为的是“备战备荒为人民”,为的是“准备打仗”,一切为了保家卫国,一切为了保证前方。可是战争並没有真正打响;

 

五十年后,看如今,还是在同一地方却在大兴土木,建造影视城。这里或许会硝烟弥漫,枪炮齐呜。这里的“战争”将真的打响,而且场面逼真,战斗惨烈,保证绝对是假戏真唱!

 

我们113厂拥有“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优美风光和独特地形优势。有几十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车间和宿舍楼房;怀抱厂区的喀斯特地貌特有的陡峭群山,山上常年翠绿,山腰瀑布终年流水潺潺,有深不可测的天然溶洞,还有机械开挖的,准备放进去一个车间的宽敞山洞;一桥飞架厂区与家属区,桥下溪水涓涓,或一路欢歌,或静静流淌……

 

建成后的影视小镇,主要建有:景区接待区,酒店区,司令部,景观观赏区,宅院区,古镇游览区,特色村落,机场,别墅区,丛林野战,火车站摄影区等13个分区。其中“司令部景区”全方位展示民国时期,军营,司令部,战俘营等;“特色村落”建有30栋建筑,是多元素多式样的少数民族建筑群。别墅区21栋建筑,配以河景,湖景风光旖旎; 机场,火车站则集训练,拍摄,旅游观光为一体,力图还原民国时期的实景军用机场和火车站。

 

这就是都匀经开区投资5亿元,在113原址上打造的这座颇俱特色的“巨升影视旅游小镇”。她将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的圣地,也是以影视产业带动乡村旅游,探剧组,访明星,住民宿,尝土菜,购特产,形成一套一条龙服务的新兴影视旅游新模式的一次可贵尝试。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和贵州老厂的同事以及职工家属们,好比一只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却始终挣脱不了被拴着的那根无形的线。这根线,叫“三线情结”。风筝会忽高勿低,时远时近,但对老厂的怀念却经久不衰、绵绵悠长……

 

113厂,你及你曾经遗落在大山里的记忆,不仅不会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相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明亮!

 

让我再回头看你一眼,——在心里,在记忆里,在未来的憧憬里!

 

再见,113,再见,我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7429009ba5f874e18c86ccfb9e0bd6e.jpg

 

b62982baa879d5e939c1209e8b36e9d.jpg

 

7b519aaeafcfd12bc2b61dc2a74a5f2.jpg

影视城规划图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竹青
  • jfzhuang
  • 双桂女
  • 荷边垂柳
  • 西江月
  • 葛维亚
  • 康熙
发送

6条评论

  • 火热青春,奉献夜郎,峥嵘年代,岁月留痕!
    2020-09-02 15:41:26 0回复
    0
  • 珍贵的经历和记忆。祝福前辈们。
    2020-08-31 08:40:53 0回复
    0
  • 唤醒了很多人的珍贵回忆吧
    2020-08-28 08:52:49 0回复
    0
  • 寻找往年的自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2020-08-28 08:32:35 0回复
    0
  • 三线英雄,为国争光。
    2020-08-27 14:09:38 0回复
    0
  • 现在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这一代人的努力。
    2020-08-27 14:07:57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