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麻糕文化
众所周知,麻糕是一种很普通却让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北方人叫烧饼或饮饼,南方人叫麻糕或大饼,但大都是用专门炉子烘烤而成。麻糕的制作历史悠久,据考证,常州麻糕还是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位名叫王长生的师傅创制的。当时他是长乐茶社的糕饼师傅,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
记得从上世纪60年代起,本地做大麻糕的名店就有好几家,其中工人文化宫对面的老常州饭店较正宗;皮薄酥重,制作考究,注重火候,甜咸分明,多次在全省名点小吃展示会上获得好评,所以大麻糕就成本市传统食品中的佼佼者,在外地也逐渐出了名,一说起常州,众人就会想起常州的大麻糕。
还记得在几年前,有人提议创建本市麻糕博物馆,设想把这种传统食品打造成本市又一文化亮点,上来有点莫名,可细一琢磨便感思绪万千。文化是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成果是集体个性,常州大麻糕的悠久历史恰恰体现这些特质。所以我想,无论创建成功与否,起码这创意值得赞赏,因为在咱们这座千年古城里,文化遗迹原先无处不在,可说在本埠的每一条古巷里,都能例举出点明清时代的名人古宅、牌坊钦地遗迹和轶事,但今留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再掺杂人为的因素,既使还有一些也早面目全非。
常州大麻糕经济实惠、丰俭皆宜历史悠久,毋须道听途说弄虚作假,百多年来,围绕它的故事丰富也很接地气,值得人们去为之”博物博物“,班荆道故一番。譬如我一位初中的同学,他的绰号就叫“小麻糕”,因为早在解放前,他父亲就在南大街老双桂坊与人合伙开了家麻糕店,所以在未成年时他就成了做麻糕的好手,平常一有空就到店里帮忙,久之,精湛手艺让他的师傳赞不绝口。
通过认真深入仔细观察我发现,这做麻糕其实还很不简单的,首先要和面发面擀面做面坯,在这个过程中,水与面粉的配比、发面时间的长短,擀面的技巧、面坯的大小都有很深的讲究。接着对面坯子的揉揑,内选何配料辅之,直至撒芝麻涂浆液贴炉烘烤铲出等工艺是否娴熟,直接影响麻糕的口感与质地,一块香喷喷的麻糕能否让你回味无穷,这过程还就大有文章可做。
回味无穷?此话怎讲,有人将信将疑,但细听分析便会颌首称是。当人在极其饥饿状态时,即使再粗糙的食品也能令人回味,但无穷就不定了,譬如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食品匮乏到连稻草也能去轧成粉和在面里烤成饼充饥。这种“食品”看上去蛮诱人,闻上去也香喷喷,但吃在嘴里很难吞咽下去,既使咽了下去,肠胃也受不了,这种回味只能体现痛苦,无穷就成饥饿难忍的代名词。
当然没经历过那种时代的人【愿这种状况永不再出现】根本不会有切身体验,只是现在吃完我这位同学制作的麻糕后,还能念念不忘它的稣软清香,满怀希望能继续享受如此口福。
是的啊,这种麻糕咬一口酥页层叠,掰一块葱香扑鼻,稍不留神,鹅黄表皮上香喷喷的芝麻粒窸窸窣窣直掉,让人惋惜不已,真乃油而不腻咸甜恰当,荤素分明酥而不凝回味无且四季皆宜。
关键购买方便,老少喜食,而且久之不食,便会让人思念的习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逐渐形成消费者的集体个性,这就是常州麻糕的文化内涵,确是传统技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原来文化不是能够出多少本书,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集体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本能。
记得那时每经过他店,我就会递给他三分钱和壹两粮票,而他拿给我的却是五分钱一块的葱酥长圆麻糕,据同学们讲,他对大家都是这样的,久之,他的“小麻糕”绰号也就这样地传开了,这就是人们习惯的精神价值体现。
常州麻糕的形状有圆型、椭圆形、长方形,最小的应是罗卜丝饼;这种小圆麻糕上布满白芝麻,背后微焦稍黄,咬一口脆稣爽口,里面葱油罗卜丝蛮多,可惜没几口就没了,毕竟才两分钱一块嘛。另有一种与该饼大小的麻糕叫蟹壳黄,是季节性食品,常在秋后出现,也许螃蟹大量上市让里面有了点蟹黄或烘如蟹壳模样吧。
长方形麻糕三分钱壹块,十公分左右长,三公分左右宽,表面烘的焦黄,上面洒黑白芝麻还被划了两条小杠,这样两面能尽快熟透,掰开一看,里面是椒盐白糖加桂花,口感相当不错。
还有一种专为干体力活者们制作的大麻糕,一块的份量相当于普通麻糕两块,因为这种麻糕很熬饥,在忍饥挨饿的年代的确经济实惠。传统的常州大麻糕有葱油白糖,椒盐、酥油等品种,不过那时要二两粮票一毛两分壹块,所以一般人舍不得常去买的。
改革开放让我继续走南闯北,知道麻糕不仅本地有,各地也没少见,仅是称谓不同,可我出差总会带点本地麻糕,而且吃着吃着就会想起那些往事。
1967年初秋一天上午,我背只破军用挂包,身无分文地挤上这列火车。车厢里水泄不通,行李架上厕所里走道上到处是人,想插脚无空隙,我就硬挤进车厢拱到个座位前面弯身朝下一看:嘿,下面也躺满了人,好在我人瘦小,稍费力一挤就勉强躺下了。两眼四下一观察,发现躺下的都是男红卫兵,紧邻是位年龄相仿小伙子。没想到列车一启动,此人就在黄挂包里拿出个铝饭盒打开,然后用脏兮兮手指捻了块腥味特浓的熟带鱼很友好地递到我面前,您,也来点?大连口音很浓。我立刻捂了鼻子婉谢,他就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一股难忍等腥味,顿从座位下窜到车厢里,将原本气味混浊的环境污化地更显异味杂存,此时他掏出一块圆麻糕;这是在常州火车站上刚买的,对我一番介绍,他就狼吞虎咽起来。
更没想到这阵阵芝麻香味居然将那股腥味给中和掉了。
列车如患了病的老蛮子,哼哼唧唧几个小时才停了下来,接着就像根树桩不动了。经过打听才知道,前面正在发生”安亭事件“,沪宁铁路已经中断。问车窗外的铁路工人,何时会开?不知道物他们全这样回答。从座位底下钻出来的我挤到窗前一看:列车停靠在苏州车站。下车下车,赶快下车,听见有人大呼,车内一阵涌动便一窩蜂地下了车。我东张西望地走出车站,在门口见到块”红卫兵接待站往西百米“的牌子,让我找到个小窗口。抬头见长长队伍不见尾,南腔北调的红卫兵们全拿介绍信在等接待。
我 拼命凑近窗口一看,里面有位男接待员一手拿个木头戳子,一手从排队者手里接过介绍信,见一张,就戳个印,戳了几张换个戳子。 排到下午四点多,终于轮到我,我将介绍信递给他并说是一个人,他就换个木戳啪地用力一盖,然后对窗外一声大叫;
划【下】一个!
我转过身细看介绍信上多了个蓝方印戳框,内有三排大字,上是“从火车站乘某路公交车到某地下”,中是“换乘某路公交车朱家庄党校接待”。下是“红卫兵接待站年月日”。照此最新指示,我找到这排平房时天已经大黑了。一位头戴黄军帽身着黄军服,高耸胸前别了块“为人民服务”胸章的年轻胖女人接待了我。
她先瞪大眼仔细看看瘦猴般的我,然后凶巴巴地问,纳【你】从啥【那】地方来格,要蹲【待】几天,有几【格】个人?我像犯人受审般一一答她。登好记,她回头对一位同样打份的年轻女子说:取一只草垫子,一条毯子,又大喊一声,某号房某号铺——进一男!就象看守所里又关进了一个犯人!我立刻问年轻女子,请问吃饭的地方在何处?不料她却来了一句,对不起,纳里【这里】食堂还呒不【没】弄好呢。
这话让我一听人几乎瘫了下去。因为从今早在家喝了一碗稀饭后,至此我粒米滴水末进,幸好她立刻补充,凭介绍信你可去领干粮;每天发10块麻糕这才让我松了口气。立刻拿出介绍信回去对那胖女人说,请发……不料她又问我,纳从啥地方来格?准备蹲几天?几个人?幸亏年轻女子过来对她一番耳语,她才哦哟一声,转身从竹娄里取出10块圆扁僵麻糕递给我,还特别交代,晚上9点前凭介绍信来领明天的口粮,过点不办格。那位年轻女子立刻补充,过几天纳里食堂就会有饭吃了。
拿了这10块僵麻糕,我找到房间,向室友借个大瓷缸去热水间装满温开水,回来盘腿坐在地铺上开始狼吞虎咽,啥味道没感觉,只觉得很及时。吃饱喝足和衣裹了毯子躺在草垫上,这觉一直睡到大天亮。
第二天早上起来,草草洗漱完,我便揣着剩下的几块僵麻糕,一边吃,一边在苏州城里东荡西窜,进行“革命大串联!“可到第三天晚上再去领口粮时,这位矮胖女人只肯发6块僵麻糕给我了:明朝中午纳里食堂有米饭供应,所以要扣脱4块!她依然凶巴巴地对我说。噢,阿拉晓得了,我也立刻用一口洋泾浜的上海腔回答了她。
为能吃到大米饭,我决定把串联计划改成每天午后,几天连吃这僵麻糕,现在一见到它,肠胄就条件反射地难受起来。
从苏州串联回来不久,本市又发生大规模武斗。这天上午,从部队抢到门六零迫击炮的这派,突然朝另派据点炮击,因为事先部队把瞄准镜藏了起来,所以炮弹离目标甚远,本想去炮击消防大楼,结果弹头却飞到小东门桥附近击中买米百姓多人。 晚上,调整后的弹头依然事与愿违——和平路与关帝庙弄交界口上有家个体麻糕店,那天半夜突然轰地一声巨响,该店全家人吓的全顾头不顾腚地钻进木板床底下。而这颗从天而降的弹头先穿过屋顶,然后轰地一下将这只麻糕桶炸飞了——不知这些关于麻糕的旧事,能否收集到未来的本市麻糕博物馆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