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新吟诵】 庚子战疫说“端午”​研阅东坡先生的诗与赋

何伯良 最后编辑于 2020-06-24 23:58:32
18532 6 5

【常州新吟诵】 庚子战疫说“端午”

研阅东坡先生的诗与赋

40b7b725357446278f27f60881ab311e.jpg

终老于常州的东坡先生,年轻时过端午节,曾为屈原先生写下了一诗一赋,在“庚子年”非常时期的端午节里,与龙城博友一起研阅此诗赋,具有别样意义。


苏轼咏屈原诗:《屈原塔》


据记载,苏轼于1059年(宋仁宗嘉佑四年)从四川赴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丰都)时,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在惊讶之余,便写下了下面这首五言古诗:

屈原塔


自注:在忠州,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
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此诗共二十四句,分三个段落:头八句写端午节人们投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场面;次八句写屈原塔的因由来历;尾八句是对屈原追求名节不慕富贵高尚节操的赞颂。

  整首诗从头到尾,叙事、评说相交织,以悼念屈原为主线,抒发着浓烈的情调。首联起兴,大气磅礴: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屈原于公元前278年愤而投江,至苏轼作诗,已过去1300多年,但代代相传,人们对他的挚爱和怀念,依然是那么深厚,而且扩展到四面八方:在远离汩罗的沧江上,呼唤精魂,父老空哽咽;投饭竞渡,哀叫楚山裂!写出如此悲怆痛悼场面之后,作者直接点出: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屈原明于治乱,主张励兵強军抗秦,眼界见识,壮怀激烈。他忧国忧民,满腔热忱,却遭受邪恶势力抵毁诬陷,先被疏远,后被流放。十余年中,他始终坚持信念,却眼睁睁看着昏庸的楚王父子和一班佞臣,把好端端的楚国弄的一天天衰弱,残败不堪,万分悲愤中,终于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憾人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的意志,是那么坚強,他的死,是多么地壮烈!

在诗的结尾,作者更进一步分析屈原选择以死明志的原因: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就是说:人的名誉和气节是永存的,荣华富贵只是一时显赫而已。屈原大夫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毅然作出了宁愿一死也决不偷生的选择。这是全诗的最強音,也是作者通过叙写所要表达的生死观、人生理念。

《屈原塔》不是一般描写端午节体育赛事和游赏风景的娱乐之作,而是地地道道的咏史明志诗。作者将历史上屈原愤而投江的故事,演绎成爱国主义的高歌。屈原为追求国家兴盛民众福祉而不愿与混浊合流,甘愿以生命为代价警醒世人的顽强意志和节操,在作者笔下,以诗的艺术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屈原,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爱国情怀,已超越历史而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传承。

  读《屈原塔》,从另外方面我们还了解到:苏轼作此诗时,年仅22岁。两年前,他刚考中了进士(差点成为状元)。这位步入仕途不久、正处于意气风发时段的年轻士子,以特有的笔触,满怀景仰之情写出屈原持志之高洁,千多年来令无数后人叹服其饱学与天分。同时也正如有的网友评论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苏东坡一生跌宕,而胸怀坦荡。居庙堂之上,由衷惮虑;处逆境之中,倾情物外。考其因,性有所本。从其早年所作这首《屈原塔》诗中,我们似乎可以管窥一二。


屈原庙赋



《屈原庙赋》①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③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④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⑤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zhuó)方以为圆。黾勉⑥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释

朱熹在《楚辞集注·后语》言及苏轼此赋云:“……独公自蜀而东,道出屈原祠下,尝为之赋,以诋扬雄而申原志,然亦不专用楚语。其辑之乱乃曰:‘君子之道,不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是为有发于原之心,而其词气亦若有冥会者。”朱熹认为苏轼此文是为发屈原之心而作,并认为其词气与屈原暗合。此论可作参考。

②伊:指屈原

③《怀沙》:作者为楚国屈原,《九章》第五篇

④冯夷:河伯

⑤惸(qióng):同“茕”,悲愁孤苦

⑥黾(mǐn)勉:勉力,努力

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激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上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上帝,上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屈原庙

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原有两座屈原庙。一座位于屈原村的香炉坪,明代始建,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重修,后废;一座位于北峰村的界限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归州知州魏国磷建,后废。新建屈原庙位于乐平里北沿降钟山麓,建筑面积264平方米,仿清代民居式建筑复原,小青瓦砖木结构,由山门、配房。大殿组成。庙前立石狮一对,有石阶67步。庙宇依山为两段,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粉墙。彩绘淡雅素净,具民间寺庙风格。新庙于1980年首建于墓岭,1983年迁建降钟山,1984年10月15日落成。“屈原庙”题名为郭沫若1965年手迹,正殿内有屈原塑像,清乾隆以来石碑7块及名人书画。

本诗为骚体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彭岸良
  • 蒋锷初
  • 泉水涓涓
  • 何伯良
  • 桃子酱
发送

6条评论

  • 谢谢彭岸良老师关注支持!顺致端午安康!
    2020-06-25 21:57:53 0回复
    1
  • 谢谢蒋老关注支持!顺致端午安康!
    2020-06-25 21:53:37 0回复
    1
  • 谢谢泉老关注支持!顺致端午安康!
    2020-06-25 21:51:59 0回复
    1
  • 端午安康!
    2020-06-25 07:30:26 0回复
    1
  •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2020-06-25 06:47:34 0回复
    1
  • 常州人对苏大学士太过熟悉了。那就作几个注解和勘误吧:
    《屈原塔》分析到位。不述。
    沧江即"苍江",指水深如苍色,深也。
    救"饥渴"指江中鱼龟虾蟹之类。
    楚山,指湘鄂之湘楚(屈原投江处)、荊楚(指他小时候生活之处,湖北省秭归县)。此处泛指南方。
    丰都,现属重庆市,当时屈原侍父入京做官曾经过此地。所以后人在此建塔也是有原由的。看来多少还是有点缘源的吧。
    "此事",指苏氏猜测为何在远离屈原故里数百里外造塔的原因这件事。
    考老相通用。
    折:断,此处特指死亡。

    再讲一下屈原庙吧:其实就是屈子祠。远在其投水附近的汩罗城畔山顶之上。其实东坡泛舟所适之处在长江边秭归县,但也不是屈原出生和考学前生活之处。他从小到十九岁一直生活学习在秭归乐平里。这里是山区,远离长江数十公里呢,船是到不了的。
    后来屈原就开始了他的那波澜起伏的官宦人生了。
    为什么会在长江岸边建有屈原庙(祠)呢?这是在屈原自投汩罗江后,其姐(姊)将其"尸骸"运回秭归江边,立祠纪念,所以又称秭归镇。其实就是个衣冠冢。十几年前祠上山顶还有个敬老院。屈原一天都没在此生活过。后来三峡工程建设,原祠被照原样搬迁到上游秭归茅坪镇附近去了。
    《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其实,西周后期直到春季前期,叫做"夔子国,战国后期称为"归乡"。紧挨王昭君的故里兴山县。
    这些地方我都到过,所以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相辅相成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另: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作,是一政治抒情诗,也称《离骚赋》等。亦诗亦赋吧。
    2020-06-25 02:34:35 0回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