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话桑麻

荒漠鹰 最后编辑于 2020-05-22 08:12:14
13043 6 6

 

把酒话桑麻

 

水车之一

“听说天目湖的游乐场架起水车,谁想爬上去蹬几下,还要付钞票……”

今年去乡下过年,老兄弟连宝提起这话题,就像上了盘久违的佳肴,让我情不自禁地多喝了几口,对着满桌子晚辈晚晚辈,倚老卖老的话更多了。

你们知道吗,车水有规矩,送水车也有规矩。有句顺口溜叫“总指挥,掮锹把,掮扶杠的栽车桩;快活筒子自由轴,一担零碎压得哭”。车筒子不重,肩膀头快活,但一丈七八长,风一刮就晃荡,走后面的一脚站不稳,就歪下了田埂。一担“零碎”里有牛枕,就是水车的轴承,还有水梯、车桩,加起来超不过一百斤,其实不算重,重的是车轴。我们村上那支七人轴,有三百来斤。有天队长心血来潮,指着车轴说,谁把它抗到小塘边,记一天工。我们队里一天工大概值七毛钱。如木一听马上眼睛发亮,问他算话吗。

队长说:“说话不算话,嘴巴不是屁眼?”

如木吐一口唾沫手心底,捧起车轴的一头抬到腰际,人一蹲,手腕翻转,把抬轴变成推轴。他推着轴慢慢竖直,身子朝前一倾,肩头抵住了轴腰,腾出双手再压住轴身,一声“嘿”,三百多斤的七人轴上了肩膀,稳了稳,拔腿就走。

都是农村的孩子,居然瞪圆眼睛听呆了。见我神气,连宝在我的软肋上轻轻扎上一刀:“你说说,哪个负责架水梯?架水梯时谁在上手,谁在下手?”

我闷了。车水的年月,我不过是个跑龙套的而已。

 

水车之二

车水要“喊shuang”,喊满一百,脚板才能离开水车榔头,翘在水车下休息一会。我嚼着满嘴喷香的咸鹅问连宝:“‘shuang’怎么写?”他说不知道。我说,应该写成“双”。

“双”的第一句这样喊:“呕啊哩来~~呕哎,一呀来~~呕哎~~”。第二句,把“一呀来”改成“二呀来”,其余照旧,一直喊到“九呀来”。车第一车榔头到第五车榔头的,一个人喊两遍,不都是喊的“双”?

连宝说,那时候车水的谁识字?找谁去问字怎么写?

我又说,“喊”也不对,应该是“唱”。喊双,标准的民歌调,双词虽然少变化,但歌星有时唱的歌,扭屁股露胳膊,不也翻来复去那么两句话!还有,一个人喊,是独唱;喊完“九呀来”,车第七榔头的接过去喊:“呕啊哩来~~呕哎,满呀咯~~呕哎~~”,换成领唱;六个人齐声和:“呕啊哩来~~呕哎”,变成合唱;再领唱“接呀咯~~二呀来哟~~”,再合唱“呕啊哩来~~呕哎”。“满百”,要休息了,大家放声豪歌“呕啊哩来~~呕哎”,七双赤脚拼命往后蹬,水车板哗哗向前奔,车筒口水花飞溅,这不是绝对的交响乐?还是纯天然的呢。

连宝笑道,让你怎么一讲,荠菜花也成了牡丹花。

我说当然,现在就是崇尚荠菜花。有次中央电视台请来三个东海渔民,让他们表演打渔民号子。我看了,跟咱们打石夯的号子差不多。领头的即兴发挥喊一声,其他人应声和:“喂呀喂里喂哎哎~~”。跟“喊双”比,那气势就小多了。可主持人还说,那是文化遗产。我看啊——

我抿口酒,故意制造出一个悬念。看他急了,才说:“你赶快把‘喊双’整理一下,去申报‘世界遗产’”。

 

                                                                                水车之三

   “插秧倒着走路,腰酸;打连枷横着走路,手累;车水原地踏步,腿苦。”我抿口酒,嚼着连宝家养的草鸡,继续向晚辈晚晚辈吹:“这就叫‘做一样生活,换一样骨头’。”

“每年第一天车水,回家的路上,腿要沉得在地上拖。一不小心踢上土疙瘩,脚趾没踢破皮,人也龇牙咧齿痛成了疯狗相。”

“车水最痛苦的,还是闷。人闷大蒸笼里,汗水一股股朝外冒,马上又让太阳晒成盐霜巴在背脊上;喊双的声音跳出喉咙,也让太阳晒成了干巴条,像知了一声声的嘶。”

“那时买布要钱,还要布票。城里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约,农民更不敢奢侈。布是纯棉的,浸了汗容易烂,夏天里,男人就只肯围条家织布的小围腰了。车水车热了,连围腰也解下,光着个屁股蛋,说是下塘凉快方便。那次一位妇女经过,猛然发现水车上趴着3个光屁股蛋,慌忙将遮阳的布伞斜向东边挡住视线。春狗趴水车上,乐得直嚷嚷:“怪了,今天的日头从东边下山了。”

“蔫着脑袋车水,瘟鸡似的,心更闷。因此,我特别喜欢在大路边车水,偶尔有大姑娘小媳妇经过,苍蝇似的死死盯一阵,比灌一肚子糖精井水还提精神。那天走来个算命瞎子。车一天水七毛钱,算一个命要两毛。腊狗怂恿我让瞎子算个命,我毫不犹豫,跳下了水车。”

“不是我相信瞎子瞎嚼,实在是闷得受不了。大伙围着瞎子,听他嚼得眉开眼笑。瞎子一口高淳土话,嚼得白沫直泛,我也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就问腊狗。腊狗说,他说三天后,东南方向会给你传喜讯来。你们常州不就在东南方向?你要调回老家喽。三天后,我果然接到常州打来的电报,你们猜什么内容?只六个字:父亲病故,速回。”

满屋子大笑。想着车水的日子,我却笑不出声音。连保告诉我:“现在,秧插进田里,放水的事就交给了管水员。一个村一个管水员,抗把锹就四处转。哪块田缺水,渠道上挖个缺口,水就放下了。种田人,现在都给养懒喽。”

 

                                          麦收

吃过端午粽,小麦眼见着一天天金黄起来。暴日头一晒,风动穗头摇,熟透的麦粒儿,便哗哗唱响。稻要养,麦要抢,这时的麦,得赶紧割。往下日头一晒,麦粒自己会跳下穗头往地里钻;细雨长浇,麦穗也会萌青芽。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千年前看到的割麦画面,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富庶的江南依然处处可见。其实,露水未干之前割麦更好。镰刀插入密密的麦杆丛,勾出一片,半拢半抱入怀,再抽出镰刀平贴麦根,轻轻挥过,麦子已躺倒在地,麦粒一颗也不会弹出。

吆喝男劳力捆麦、女人和孩子继续割麦时,我当时的生产队长一定在反捶腰背,麦子也一定倒下一大片。麦杆很光滑,捆麦得有一把“杀”劲,要不,没上担就得散开花。男劳力粗糙的小臂,也就让尖尖的麦芒,毫不留情地划出一道又一道血痕。

那时的农民最盼望割麦。割麦了,春荒也就到头了。等不及队里分麦的女人家,会将孩子拣回的穗头揉出麦粒,用簸箕簸净、石臼捣碎,煮一大锅南瓜糊糊,让一家人就着臭咸菜,把肚子喝得滚瓜儿圆。

麦捆挑上场,摊铺均匀,便打麦。在北方,农民让马,或牛,或自己,拖着笨重的石碾子碾落麦粒。南方人用的是连枷。“劈劈啪,劈劈啪,大家来打麦……”我插队时每次挥舞连枷,就联想这苍老的儿歌。儿歌是欢快的,在双抢季节,打连枷也是老人、妇女轮得到的轻快活炎炎烈日下,面对面排成两列,齐齐挥舞连枷片。劈劈啪,劈劈啪,打得汗流浃背;汗水粘住飞扬的麦壳、尘土,又贴满裸露的肌肤。汗水流淌着,脸上、脖根上的麦壳和尘土,淌入了深深浅浅的胸沟里……一场麦打下,吐口痰,也是黑黢黢的。

分田到户后,农村的水泥路多了起来,聪明的中国农民想出个新的打麦法——把麦子铺水泥路面上,让车轮子碾压。光滑的麦杆总让车轮子不听使唤出事故,这就苦了交通警察,一到麦收季节,就盯着农民的屁股宣传“严禁公路打谷晒场”。当然,这是老话。小鬼子的“宝马”, 就像当年的东洋马,在中国的小麦地里横行。不过,成片吞下麦子,会成片的喷出麦杆,由农民拿着编制袋,在它肚子旁装灌麦粒。武进没这番景象,在偏远的金坛、溧阳农村,五年前也看不到连片的麦田了。还在种田的农民都说,不愁吃了,又卖不出钱,种麦做啥?不如种油菜。 

 

 

 

                                                                           写于 2010年,没发表过。仍严禁剽窃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彭岸良
  • 西江月
  • jfzhuang
  • 张生
  • 陈平
发送

6条评论

  • 1971年在金坛插队蹬过水车,蹬着蹬着,就吊起田鸡,原来脚步跟不上水车的转轴快,结果人只好趴在车杠上了。
    2020-05-23 14:20:22 0回复
    0
  • 现代人哪里还懂这个。读文字都读不懂了,不理解。
    2020-05-21 10:12:06 0回复
    0
  • 记得小时候车水,跟不上步伐就吊田鸡。
    评论也很有意思呢
    2020-05-21 08:49:06 0回复
    0
  • 记得小时候车水,跟不上步伐就吊田鸡。
    2020-05-21 07:39:50 0回复
    0
  • 水车有两种,一种是牛车,一种是人车,(还有手摇车)人车一般是7人的,也有5人的,不知为什么是单数。
    2020-05-21 07:37:46 0回复
    0
  • 天下最苦是农人!
    所有的困顿无奈,
    均在时光冲刷下,
    都已然成为笑谈
    一一题记

    哦。 水车(短诗)
    哦,
    水车!
    满呀咯,
    水往前奔,
    光腚下的艰辛!
    伞遮男儿羞,
    呕啊哩咯,
    脚后蹬,
    呕哎,
    哗!
    2020-05-20 22:20:31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