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的补丁和破洞

荒漠鹰 最后编辑于 2020-05-17 07:42:32
14102 4 4

 

                                   时尚的补丁和破洞       

                       

前些日子看电视连续剧《桥隆飙》,禁不住笑道:那帮土匪钻老林住深山,衣服上居然找不到一个补丁,成仙了。

他们靠抢过日子,衣服穿破就扔掉,谁肯补补丁!

见老婆“护犊子”, 我只好正话反说:旧社会的老百姓也不穿补丁衣裳。你信不?老婆盯着荧屏找了半天,笑起来。依然宽厚地为导演辩护:编电视的都是年青人,他们不知道。

补丁,在中国老百姓身上曾占据过多么重要地位,“编电视的”也许以为“年轻”而不知道。我们“过来人”可记得,在新中国初始的20多年里,寻常百姓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枷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依然奉之为持家的座右铭。国家穷,柴米油盐布,除了盐,都在凭票计划供应着。布票每人每年一丈加二尺,只够成年男子做一身外套。即便如此,即便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家里穷,缺钱,那点布票许多人家依然“用不掉”。检查家人的衣裳和裤子,发现破洞赶紧找布打补丁,由此也成了主妇们的每天必修课。

老百姓在新中国尚且如此,旧时代就更不用说。中国的先人,为补丁迭补丁的衣服,形象地造出了“鹑衣百结”的成语;袈裟因为由布块拼接而成,老百姓称之为“百纳衣”,继而又将“百纳衣”移出了寺庙,幽默地套到自己衣裳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小时候读过一部小说,一句“重重叠叠的补丁,已让人辨不出衣服原来颜色”,虽平淡如水,却深深刻入我脑子。后来插队到小村上,看到银娣穿的衣服,那句话马上对上号,带着苦涩忽地跳出来,后面还带着一个沉重的惊叹号!忠实于生活的文学,生命力就有如此的惊人!

在纪念建党XX周年时,冠以“红片”的电视剧,我跳跃式的看了好几部,发现剧中的人物,无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还是过雪山草地的红军,甚至是饥寒交迫、生命垂危的乞丐,他们的衣服上,却看不到一小块补丁。缺少了补丁,导演们在一个共同处就露出了破绽,露出了他们共同的玩意儿。

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确凉”、“涤卡”之类的化纤纺织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人身上的补丁也开始迅速的消失。化纤纺织品实在不容易穿破,一旦穿出个窟窿来,衣裳的经纬一定是全面崩溃,或者说“烊易”了,你想打补丁也打不成。

讲来很少会有人相信,补丁在中国消失前,还有一段“夕阳红”。那时还没提出“八耻”和“八荣”,离提倡“致富光荣”也有20多年头,那时讲究的是“越穷越光荣”。不到过年过节穿身新衣服,那他的思想不是变修(修正主义)、也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在作祟。于是乎,要求进步的积极份子们,好好的衣服肩膀上,对称着打上两块大补丁;好好的裤子膝盖上、屁股上,也对称着打上俩补丁……

只不过,现在的补丁也时尚。一件衣服数百数千元,破了个小洞,舍不得扔掉,绣上一朵花或贴上一株草,补丁也成了漂亮得点缀。怪的是,好多时髦的年轻人,不知道为啥把好好的裤子磨出个大洞,也不让父母帮着补上个补丁……    

9b325f97ef3d40590d3857e893c1425.jpg

                                                                                             

                                                                                                    —— 武进新华书店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西江月
  • 455721292
  • 荷边垂柳
发送

4条评论

  • 南小出了个作家,点赞。
    2020-05-18 20:08:45 0回复
    0
  • 补丁也能补出新意 没啥不好
    2020-05-18 09:10:01 0回复
    0
  • 补丁和洞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释,过去是穷的象征,现在是时髦的代名词。
    2020-05-17 08:09:24 0回复
    0
  • “洋易”这个词,只有老人才懂。过去衣服是穿破的,现在衣服是洗破的。
    2020-05-17 08:07:40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