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从《资本论》到“劳动光荣”

芮玉菡 最后编辑于 2020-04-02 10:58:18
5395 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明确,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应试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严重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造成青少年劳动意识的淡化。但大力推进劳动教育,首先要深刻理解为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何要倡导“劳动光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晰地阐述了工人的劳动价值与资本家获取“剩余劳动价值”的关系,即“剩余价值学说”。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家因而可大量获利。剩余价值也可被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前者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或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同时会对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后者是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缩短工人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产生剩余价值。但无论是哪一种,剩余价值依旧为资本家所掌握,工人利益无法从根本上获得保障。因此也不难理解,在一些宗教文化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有“人之所以努力工作是为了赎罪”的说法,认为人类劳动是痛苦的,将劳动负面化、消极化。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再到多元的演变。从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最终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迈上全新台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在任何历史阶段我们都必须毫无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由生产者共同占有,相应所产生的所有劳动力价值也为全体生产者所有。在此基础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劳动者的收入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质和量,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

当劳动力要素和非劳动力要素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时,其报酬就由其在市场中做出贡献的大小决定。尽管一些非劳动力要素在价值产生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劳动力要素始终是价值产生的基础要素。无论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只有实实在在地劳动才能生产出物质或非物质的价值,为个人创造美好生活,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践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在社会上下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认真体会由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见证了许多行业因资本、技术、管理等其他非劳动力要素的垄断而造成的收入差异,但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们也逐步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要素,累积了一部分资本要素和管理经验要素。但是,掌握这些要素的终究是少数群体,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掌握着劳动力要素,通过劳动产生价值。必须从意识上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重要性,提高劳动群体的社会地位,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尤其在农业和工业领域,作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和核心,其从事者是支撑国民经济多元化繁荣发展的保障。通过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理念,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充分意识到一线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鼓励广大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农业和工业领域发挥能量,将从最根本上促进农业和工业创新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诞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劳动光荣”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唯一方式。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劳动虽排在最末,但其重要性并无二致,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荷边垂柳
  • 泉水涓涓
  • 常州小城
发送

1条评论

  • 劳动创造世界。
    2020-04-02 16:34:51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