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当前 不必苛求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以大数据领跑全国的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而后健康码在浙江的高效使用,让防疫与复工的两难境地柳暗花明,迅速引起全国关注。从2月11日在杭州上线,到2月17日“跑”向全国,短短一周,健康码为全国快速“动起来”提供了“浙江方案”。截至目前,全国超过200个城市推广使用健康码;浙江、广东与四川、湖南、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建立起了健康监测互认机制。
然而毕竟是新生事物,随着省市县各级都搞起了“健康码”,甚至出现了“码上加码”的情况。于是有农民工就问了,能不能让老百姓只用一个“健康码”就能出门?还有人担心“健康码”会不会泄露行动轨迹,侵犯个人隐私?笔者认为,对于这些问题,两位权威人士的相关回答可供参考。
在3月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先生的当场回答已经说的很明白,各地“健康码”生成的标准不一,有的对接国家平台的查询接口,有的依据当事人的出行轨迹,有的依据体温自报;健康码只能证明受检者当时的状况,之后的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据此做出判断;“一码通行”的环境和条件也尚不成熟。
而由海南省大数据局健康码专家徐茂生先生的话来看,这系统是政府项目,政府各相关部门本身是掌握群众的一些个人信息、出行信息并存在政府的政务网上的,安全系数非常高。基层查验人员在查验时也只是看看群众的姓名及对应的健康码,不需要更多信息,所以可以放心使用。
如此看来,健康码的推行,不过是适应当前特殊时期防疫与复工的需要,在基础数据共享互认的前提下,对不同风险评分结果的人群进行精准管理,为人员有序流动提供支撑,毕竟作用有限,不用附加更多功能。因此不必苛求其能像需要机读的居民身份证内存信息那样慎密、精准,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