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典引经:常用历史典故之十三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典故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5-01-09 14:42:25
123 0 1

据典引经:常用历史典故之十三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典故篇 

  文

86 处涸辙以犹欢

《庄子·外物篇》庄周家境贫寒,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虽答应,但说要等封邑赋税征收到手后,再借。庄周听了很生气,以车辙中的鲋鱼为喻,说鲋鱼急需斗升之水活命,如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等于将鲋鱼置于死地。这里,“涸辙”指的就是干涸车辙,而“鲋鱼”则处于这个绝境之中。尽管身处绝境,但鲋鱼(或庄周以此自喻)仍能保持一种乐观态度表达了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人们也能通过内心调节和乐观态度来面对困境,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87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庄子·逍遥游》描述了大鹏鸟迁徙的壮观景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描绘了大鹏鸟凭借扶摇直上的飓风,能飞越遥远的北海(这里的“北海”并非实指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泛指遥远的地方)到达南冥的壮丽场景。其中,“扶摇”形容风力强劲,大鹏借此得以高飞远举。这一典故含义是,即使目标(如北海)遥远而难以到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努力(如扶摇直上的风力),仍有可能实现目标表达了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应因目标遥远而放弃努力,而应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88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开始时虽遭受了挫折(如鸟儿垂翅回翔),但最终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东隅)吃了败仗,但在日落的西边(桑榆)却得到了胜利。其中“东隅”指日出处,引申为早晨或早年;“桑榆”指日落处,引申为傍晚或晚年。         89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此典故源自孟尝君。孟尝,会稽上虞人,以清廉奉公、广纳宾客著称。他曾为会稽郡户曹史,因处理冤案而名声大噪后任合浦太守时,也展现了造福一方的才能。然而,尽管孟尝品德高尚、清廉奉公,却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空有报国之志而不得重用。这一典故在《滕王阁序》中被王勃借用,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孟尝君的敬仰。王勃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宴会的盛况,以及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遭遇的挫折,引出这一典故,激励自己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去追求梦想。同时,也表达了对孟尝君这样品德高尚却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敬仰。

90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时常驾车任意行走,不设定目的地,直至道路尽头车辆无法前行,他便下车痛哭一场,随后返回家中。这种行为被后人称为“穷途哭”,象征着对世事无常、人生困境的深刻感慨与无奈。阮籍虽行为猖狂不羁,但他的这种表现并非真正绝望,而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无奈抗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此典故,意在勉励世人即便命运多舛,亦不可自甘堕落,而应保持坚韧不拔之志。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发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