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典引经:常用历史典故之十一
安 文
76 天柱高而北辰远
“天柱”的典故出自东方朔的《神异经》,描述昆仑有根铜柱,高耸入云,称为“天柱”,极高与稳固,常用来形容事物的雄伟与不可动摇。在《滕王阁序》中,“天柱高”用来强调宇宙的广阔与无垠。“北辰”通常指北极星,它在夜空位置恒定,古人视为指引方向的标志。《滕王阁序》中,“北辰远”不仅描绘北极星的遥远,也隐含了人生目标与理想的遥不可及,与王勃对人生境遇的感慨相呼应,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
77 怀帝阍而不见
《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里的“帝阍”指天帝的守门人,象征着朝廷或君主的门禁。屈原请求天帝守门人(帝阍)为他打开天门,他则倚靠在天门旁,期盼天帝接见。《史记·贾谊传》: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因才华出众深受汉文帝赏识。然而,由于朝中权贵排挤和诽谤,贾谊被贬到长沙任太傅。四年后,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并在宣室中召见了他。但此时的贾谊已深感怀才不遇,对朝廷的腐败和权贵的排挤感到失望。《滕王阁序》中,王勃借用“怀帝阍而不见”这一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描绘自己渴望得到朝廷赏识和重用,却像屈原一样被朝廷门禁阻隔,无法见到君主。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文章文学性,也进一步引出了王勃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洞察。
78 奉宣室以何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生平事迹,提到贾谊年少成名,但因朝中权贵排挤,被贬至长沙担任太傅。四年后,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并在宣室中召见了他,询问鬼神之事。这一事件成为了“奉宣室以何年”这一典故的出处。“奉宣室以何年”的“宣室”,指西汉未央宫正殿,是皇帝通常召见大臣议事之地。“奉宣室”则意味着得到皇帝召见和重用。《滕王阁序》借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像贾谊一样得到皇帝召见,施展才华的愿望。然而,“以何年”则透露出他对于何时能够实现这一愿望的深深期盼和不确定性。
79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冯唐是西汉代郡人,历经三朝而未被重用。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推举贤能之士,冯唐却因年事已高而不能为官。这一事件被后人概括为“冯唐易老”,用以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史记·冯唐列传》详细记载了冯唐的生平事迹。他曾在汉文帝时为郎中署长,直言进谏,为原云中守魏尚辨冤。汉文帝乘车遇到冯唐,并与之谈论赵国将领李齐的才能,同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大将去抵御进犯的匈奴。后冯唐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使其认识到法令太苛、赏赐太轻、刑罚太重的问题,并成功为魏尚平反冤狱,使其复任云中守。然而,尽管冯唐才华横溢,却因年事已高而未能得到更多的重用。
“李广难封”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始终未能封侯。这一事件被后人概括为“李广难封”,用以比喻功高不爵或命运不佳、壮志难酬。《史记·李将军列传》详细记载了李广的生平事迹和战功。他曾历经大小七十余场战役,但军功却不多。其中一次,因诱降并杀害了八百多名羌人降俘而深感遗憾,被认为是他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后来,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李广坚持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却被暗地里安排为前锋以外的部队。战斗中,李广因迷路而未能及时与卫青会合,最终含愤自杀。尽管他战功赫赫,但始终未能得到封侯的荣誉。
王勃借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一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和对命运的感慨。他通过描绘冯唐和李广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映射自己的境遇,进一步引出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思考。
80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详细记载了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生平事迹。其中提到,贾谊年少成名,才华横溢,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深受汉文帝赏识。然而,由于朝中权贵排挤和谗言中伤,贾谊最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离政治中心。而“非无圣主”则是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意指贾谊被贬并非因为没有圣明的君主,而是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