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典引经:常用历史典故之十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典故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5-01-03 09:08:38
574 0 2

据典引经:常用历史典故之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典故篇

 

  文

71 二难并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提到“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在此基础上进行活用,将良辰、美景归为时地方面的条件,赏心、悦目归为人事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出“二难并”的结论。二难指的是贤主(能提供良辰美景等条件的宴会主人)与嘉宾(即能欣赏并享受这些条件的宾客)的难得。在王勃看来,要同时拥有贤主与嘉宾,并能在良辰美景中共同享受赏心乐事,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72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高诱注《淮南子·原道训》是一部道家经典,对宇宙描述充满了深邃哲理注解明确提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揭示了“宇”和“宙”的含义:宇指空间的四方上下,即广阔无边的天地;宙则指时间上的古往来今,即无尽无休的岁月。王勃《滕王阁序》借用这一典故,以“天高地迥”来描绘天空高远和大地辽阔,进而引发对宇宙无穷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宇宙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73 望长安于日下

有说法认为,“望长安于日下”这一典故可能受《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与陆士龙对话的启发。对话中,荀鸣鹤自称为“日下荀鸣鹤”,这里的“日下”可能含有京都、朝廷的意味,与长安作为唐朝都城的地位相呼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世说新语》这一对话并未直接提及“望长安于日下”,王勃可能从中汲取了灵感,将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另一个与“望长安于日下”相关的典故是晋明帝与晋元帝关于太阳与长安哪个更远的对话。晋明帝小时候,元帝问他长安与太阳哪个更远,他答太阳远,因为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但第二天当元帝再次问时,他却答太阳近,因为抬头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这一典故被王勃借用,以“日近长安远”来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的遗憾与无奈。虽然《滕王阁序》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一对话,但王勃通过“望长安于日下”这一表达,巧妙地传达了类似的情感与意境。

74 目吴会于云间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西晋时期两位才子荀隐(荀鸣鹤)和陆云(陆士龙)拜访名士张华张华想让他们做个不同凡响的自我介绍,陆云先拱手道:“云间陆士龙。”荀隐则作揖答曰:“日下荀鸣鹤。”这里的“云间”和“日下”便成了他们的雅号,并流传开来。这里的“吴会”指吴郡,而“云间”则是对吴郡所在地区的雅称。王勃通过这一表达,不仅描绘了吴郡的繁华与美丽,还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繁华都城的向往与憧憬。  

75 地势极而南溟深

《庄子·逍遥游》描述了名为“鲲”的大鸟,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这里“南冥(溟)”解释为南方的大海,也就是天池。原文如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地势极而南溟深”的“南溟”即指《庄子·逍遥游》的南方大海,也就是天池。这一典故在《滕王阁序》中被王勃用来描绘地势辽远与海洋深邃,从而进一步衬托出人生渺小与宇宙广阔。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子兵
发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