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革命的一生中运筹帷幄,戎马倥偬,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四海为家。在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毛主席时常将其革命热情表现在对诗词的热爱与创作中。
有一次,毛主席读到一句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高启·咏梅),因一时不知出处,百忙之中又没有时间查阅,为此专门叮嘱秘书田家英查阅一下作者是谁,出自哪首诗,一日之内竟过问三次,直到得到答案。毛主席对诗词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有这样一首诗,一定是毛主席最想读却终生也没有机会读到,不能不说是他老人家终生的遗憾。
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家有一秀妹,前兹为我亲。
忆昔自京归,同榻共晨昏。
偶去三五日,适有冰人至。
狂跳盼我归,急切如燃眉。
迩后入福湘,伊自往岳州。
住岳不数月,仍复归长沙。
急切思若人,至复得相亲。
当时各陈迹,历历在吾心。
风云诚莫测,人情亦复如。
追索伤我怀,五内相煎熬。
愿将金石意,感尔故人心。
朋情至可贵,无可相比伦。
沪有一纯姊,思伊伤我怀;
能识我衷肠,能别我贤愚。
城中有友妹,不知伊处居。
爱我尚无变,情怀相永依。
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
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
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就和当今的青年男女恋人通电话聊天没有两样。聊天内容从两人的思念之情,和互相关心嘘寒问暖,又聊到身边亲戚朋友,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情真意切,句句出自肺腑,让人感觉作者人在眼前,话语入耳,情意暖心。
然而在那个烽烟四起,战乱流离的革命时代,一封再平常不过的家书可真的是“贵抵万金”,而这首诗从作者含泪写下到再次与世人见面竟整整相隔五十多年,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而这首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的发妻杨开慧烈士。
1927年8月,毛泽东与杨开慧离别,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在其后的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在江西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领导工农武装斗争;杨开慧则留在湖南老家,在白色恐怖中一边与敌人斗争,同时还要独自抚育三个儿子。
1928年10月,杨开慧写出了《偶感》。诗写成之后,无人传递,她就把手稿秘藏于墙壁,把对远行征人的那份感情珍藏于内心深处。
1930年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开慧烈士表现出对丈夫、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贞,慷慨赴死。
家书的情意绵绵和烈士的慷慨赴死,让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杨开慧烈士执笔,饱含泪水写下《偶感》这首诗当时的心情。
1982年3月,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政府在修缮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时,在住房的砖缝中发现了《偶感》及“自传”等7篇手稿,本诗才得以得以重见天日,为世人所知晓,而此时距离毛主席逝世也已近六年之久。
今日,当我们重新诵读这首诗的时候,诗作者似乎依然那么年轻而充满活力,那么热爱生活,敢于革命,对亲友却又饱含深情,冷暖系心,每一句诗都如同温婉的问候和缠绵的诉说。
毛主席一生热爱诗词,阅读过的诗词何止千万首,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首诗一定是他老人家生前最想读到却终生遗憾地未能读到的一首诗。
今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31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默诵这首杨开慧烈士的《偶感》,以此缅怀毛主席!同时也致敬他和杨开慧烈士伟大的革命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