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语(原常言道)2024年12月18日-2024年12月29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4-12-25 11:58:37
1469 26 4

近日,《法治日报》报道,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根据规则“使用时间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费”,她的租借时长为30分钟27秒,尽管超出不到1分钟,还是按照60分钟计费,李女士对此表示不满。停车收费也是如此,这种“超出1秒钟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的规则”让人不爽,来说说你的看法吧。请注意,每周日晚截稿)

即日起,《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三出版

12月18日平常语刊发名单:

原地封片、霉霉

A0320241218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嫳屑男子
  • 竹青
  • 花千树
  • 文学院
发送

26条评论

  • 共享经济计时收费应兼顾公平性与人性化

    近期,共享充电宝因超出几十秒即按整个计时单位计费的事件引发关注。类似情况在停车收费等领域也普遍存在,这种“超出即按整单位计费”的规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引发了人们对消费公平性的深思。
    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计费方式的不合理性日益凸显。商家为了简化计费系统和降低成本,往往采用“一刀切”的计费方式,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感受。这种计费模式看似公平,实则对消费者极不公平。以共享充电宝为例,消费者仅超出使用时间几十秒,却被要求按照整个计时单位计费,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蚀。
    商家这种短视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长远来看,却是在损害自身的信誉和形象。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除了考虑便捷性,还会关注服务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当消费者感受到被不公平对待时,他们的信任感会逐渐消磨,对品牌的好感也会降低,最终影响商家的长期发展。
    监管部门的缺位也是导致这一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在新兴的共享经济模式和传统的停车服务领域,行业标准与监管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步伐。这使得部分商家有机可乘,肆意制定偏向己方的霸王条款。而消费者投诉无门或维权成本过高,只能默默忍受,这无疑助长了不良商家的气焰。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商家应增强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制定计费规则时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与公平感受。监管部门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制定并完善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计费规则的合理性与公平性要求。同时,建立便捷高效的消费者投诉渠道,降低维权成本。消费者自身也应增强维权意识,勇敢对不合理收费说“不”。
    此外,商家在制定计费规则时,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例如,交通出行领域的滴滴出行,依据实际行驶时间与距离灵活计费,这种模式既公正又合理,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忠诚度。共享经济企业应考虑采用更加人性化的计费方式,如对超出时间较短的情况进行适当减免或优惠。
    2025-01-04 14:16:24 0回复
    3
  • 让计时收费回归理性

    近日,李女士因共享充电宝超出27秒被按半小时计费的事件引发广泛热议。这一现象在停车等计时收费场景中也屡见不鲜,凸显了当前计时收费规则的不合理性。
    在共享经济盛行的背景下,计时收费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许多商家为了追求便利或逐利,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权益,奉行“超出1秒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的规则。表面上看,这种做法似乎简化了收费流程,实际上却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与不满。李女士在超出不足1分钟的情况下,却多付了半小时的费用;而在停车过程中,由于不可控因素导致的超时,消费者同样常常面临“一刀切”的收费。这些做法显然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商家这种短视行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利益,却严重损害了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当消费者遭遇不合理收费时,他们的信任感会逐渐消磨,对品牌的好感也会降低,这最终将影响商家的长期发展。商业的成功应以优质的服务和消费者的信赖为基础,而非依赖不合理的收费手段来“割韭菜”。
    为规范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应出台清晰明确的行业计费标准,例如设立合理的计费梯度与超时缓冲时间,以防止因微小时间差而导致消费者被高额收费;另一方面,应加强监管力度,对违规商家进行严厉查处,提升其违法成本,以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与此同时,商家也需要进行反思与改进。在制定收费规则时,应秉持公平、公正、透明的理念,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商家应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运营管理等正当手段来促进效益的提升,而不是依赖不合理的计费规则来“薅羊毛”。唯有赢得消费者的心,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稳健发展。
    总的来说,计时收费不应成为商家隐形“宰客”的手段,而应成为公平合理交易准则的体现。各方携手努力,让计时收费回归理性,才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推动商业健康前行,使消费者在享受便利服务的同时,收获应有的公平与尊重,畅享优质的服务体验。
    2025-01-02 10:40:21 0回复
    3
  • 共享经济下的计费争议

    酱酱酱

    近日,《法治日报》的一则报道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共享充电宝的计费规则上。北京的李女士在使用某品牌共享充电宝时,由于超出规定时间不到1分钟,却被按照60分钟计费,这引发了她的强烈不满。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共享经济模式下计费规则的争议,也折射出消费者与企业在利益诉求上的矛盾。
    共享充电宝作为一种新兴的便民服务,最初以解决手机电量焦虑而广受好评。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开始调整计费规则,以追求更高的利润。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许多消费者都曾因类似计费方式感到被“宰”。这种超出1秒即按一个计时单位收费的规则,看似是企业基于明确规则的合理收费,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却显得过于严苛和不近人情。
    不仅是共享充电宝,类似的计费争议在停车收费等领域也屡见不鲜。消费者对于这种“精确到秒”的计费方式普遍感到不满,认为其缺乏灵活性和人性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应忽视消费者的感受和权益。合理的计费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如果企业总是给消费者留下“吃亏”的印象,即便短期内能够获得一定收益,也难以赢得消费者的持久信任。
    面对这一问题,企业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例如,可以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计费方式,如按实际使用时间计费,或设定一定的宽限期。此外,企业应在显著位置明确标示计费规则,确保消费者在使用服务前能够充分了解并做出选择。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确保企业制定的规则合法合规,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共享经济作为新时代的一种商业模式,其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只有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希望共享充电宝企业能够重视消费者的诉求,优化计费规则,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只有这样,共享经济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行稳致远,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2024-12-29 13:46:32 0回复
    0
  • 共享经济收费规则的公平之思
    省思
    在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一则关于共享充电宝计时收费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李女士租借充电宝30分钟27秒,尽管超出的时长不足一分钟,但是按照商家所制定的收费规则却要被多收一倍费用,在停车收费中类似“超出1秒钟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一看似微小的收费细节,实则牵扯到多方利益与市场规则的合理性,亟待我们深入探析。

    从商家视角出发,这种计时收费方式有其便捷性与成本考量。共享充电宝企业需面对海量租借数据,这种硬性的简单统一的计时规则便于系统开发与运营管理,也能够降低人力、技术等成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收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停车场运营收费规则与其同理,清晰明确的整时段计费有助于维持秩序,减少因计时争议产生的管理成本,保障场地的正常运营与维护。

    然而,这一系列规则制定的背后,缺少了对消费者权益的考量。消费者权益在这种“一刀切”规则下受到了明显侵害。仅仅数秒的时间差,却要承担翻倍的费用,这严重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消费者付费应与实际使用价值对等,这种不合理的收费规则引起了大量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同时,也降低消费者对共享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信任度与使用意愿。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与可持续发展。

    从市场规范与社会公平角度审视,此类计时收费规则在市场上泛滥恰恰反映出了监管部门的缺失。在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相应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规范。商家为了追逐利益,不顾消费者的权益,制定的不合理的收费规则,这一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会扭曲社会对公平交易、合理消费的认知,不利于构建健康、有序、和谐的商业生态与社会经济秩序。

    为化解这一矛盾,企业应主动转变经营理念,将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的计时收费方式。可按分钟甚至秒来计费,超出基础时长一定范围内按比例收费,设置更为弹性的灵活的收费标准,提升收费规则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以用户满意度为导向增强市场竞争力。监管部门要积极作为,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明确计时收费的指导性原则与上限标准,加强对各类计时收费行业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不合理收费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超出一秒按一计时单位收费”的规则敲响了市场规范与企业责任的警钟。只有秉持着公平的原则,在商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间找到平衡,通过多方合力,才能让共享经济等产业行稳致远。
    2024-12-29 00:38:31 0回复
    0
  • “超一秒按一计时单位收费”当休矣
    近日,《法治日报》报道的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被多计费的事件引发关注,其反映出的“超出1秒钟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的规则”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种计费规则有失公平。以李女士为例,仅超出27秒便多付一倍费用,着实让人心生不满。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或停车时,往往会对时间有所把控,因些许超时便被收取高额费用,会使消费者觉得自身权益未得到充分尊重,消费体验大打折扣。
    于商家而言,虽规则明晰,但这种计费方式显得过于生硬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人性化。商家在制定规则时,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和实际使用情况,如此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长期支持,若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消费者利益,只会引发消费者的抵触情绪,最终损害自身利益。
    从行业发展来讲,这种不合理的计费规则可能会阻碍共享经济等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当消费者多次遭遇此类“霸王条款”后,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信任危机,降低使用意愿,进而影响行业的市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承担监管职责,制定明确的行业计费规范标准,要求商家在计时收费上做到精准、合理、透明,如规定更为细致的计费梯度,或设置合理的超时缓冲时间,同时加大对违规商家的处罚力度,以促使商家遵守规则. 商家自身则需反思,制定计费规则时应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公平、公正、透明为原则,通过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增加收益。
    “超出1秒钟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的规则”亟待改变,只有让计费规则更加公平合理,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相关行业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出更加和谐的消费环境。
    2024-12-24 16:16:48 0回复
    2
  • 莫让“计时收费规则”伤了消费者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共享充电宝计时收费、停车收费这类看似平常的小事,却因“超出1秒钟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的规则,屡屡引发消费者的不满,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制定这样整齐划一的计时收费规则,或许有着便于管理和计算的考量。以共享充电宝为例,按照既定的时间段来计费,能够让系统在数据统计和费用核算上更为简便,避免因复杂的、精确到每一秒的计时带来的技术成本增加以及可能出现的计费混乱等情况。对于停车收费而言,同样的规则应用在大规模的停车管理场景中,也能使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判断收费金额,维持运营秩序。
    这样的规则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方——消费者的感受和权益。就像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仅仅超出不足1分钟,却要按照多一倍的时长来付费,这难免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被“强行多收费”的委屈感。消费者在意的并非多付的那点钱,而是规则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每一秒都是时间的组成部分,当消费者已经尽力把控使用时长,却因为毫厘之间的超出就要承担额外高额的费用,会觉得自己像是掉入了一个不够人性化的收费陷阱里,长此以往,对相关服务和品牌的好感度必然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这种规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市场原则。市场交易本应建立在双方自愿、公平合理的基础之上,而这种近乎“一刀切”的计时收费方式,使得消费者在面对计时收费服务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无法依据实际使用的精准时长来付费,仿佛只能被动接受商家单方面制定的“霸王条款”。当然,完全做到按照精确到秒的时长来收费,在现实操作中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会涉及到技术更新成本、人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家就可以忽视消费者的诉求,完全不做改进。其实,有更折中的、人性化的办法可以探索。比如,在超出既定计时单位时间较短的范围内,例如几分钟内,可以采取按比例收费或者设置一定的缓冲时长不计费的方式,让收费规则既便于商家管理,又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公平合理。
    综上所述,无论是共享充电宝行业,还是停车收费等各类计时收费领域,规则的制定不应仅仅从自身运营的便利性出发,还需将消费者的权益和体验充分纳入考量范围。只有构建起更加公平、合理且人性化的收费规则,才能实现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消费市场更加和谐、有序地发展,避免因为这些看似微小的计时收费争议,寒了广大消费者的心。
    2024-12-23 22:07:01 0回复
    1
  • 别让“计时收费”成“割韭”利器

    陆地

    近日,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 30 分钟 27 秒,却因“不足 30 分钟按 30 分钟计费”规则被按 60 分钟收费,停车收费亦有此类“超一秒按一计时单位收费”现象。这看似不起眼的“小规则”,实则暗藏“大玄机”,正一点点割着消费者的“韭菜”。

    商家这般计费规则,美其名曰为方便管理与计算,实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侵犯。以李女士为例,仅仅超出 27 秒,却要多支付一倍费用,这一分钟的“价值”被无限放大,消费者岂能不愤?在停车收费场景中亦是如此,也许只是红绿灯的短暂停留导致超时一秒,便要承担整个计时单位的费用,这无疑是不合理的“一刀切”。此类规则的背后,是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牺牲公平与诚信,长此以往,只会让消费者对商家乃至整个行业产生信任危机。

    共享充电宝、停车场等作为服务大众的商业运营模式,本应在便利消费者的同时实现盈利的双赢。然而,这种不合理的计时收费规则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消费者在使用这些服务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对此类“霸王条款”往往只能无奈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没有诉求,他们的不满情绪正在不断积累,一旦爆发,对商家来说将是一场声誉与客源的灾难。

    相关部门不能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视而不见,应积极承担起监管职责,制定明确的行业计费规范标准,要求商家在计时收费上做到精准、合理、透明。例如,规定更为细致的计费梯度,或者设置合理的超时缓冲时间,避免消费者因微小的时间差而遭受高额收费。同时,加大对违规商家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从而促使商家自觉遵守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商家自身也应反思,不要被短期的利益蒙蔽双眼。在制定计费规则时,应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公平、公正、透明为原则,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运营管理等方式来增加收益,而非靠这种“小伎俩”来“薅羊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与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计时收费不应成为商家“宰客”的手段,而应回归其合理、公平的本质,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让商业行为在法治与道德的轨道上健康前行。

    总之,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市场回归公平公正,让消费者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使共享经济等行业在健康的轨道上蓬勃发展。让我们行动起来,向不合理的计时收费规则说“不”,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2024-12-23 10:22:09 0回复
    1
  • “超一秒跨档”收费,是守规则还是“割韭菜”?
    近日,《法治日报》报道的李女士因共享充电宝超时而被多计费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超出1秒钟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规则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种计费方式在共享充电宝及停车收费等诸多场景中普遍存在,看似遵守规则,实则却有“双标”之嫌。
    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此类问题,心中难免会有不平之感,觉得自己被“割韭菜”了,以李女士为例,仅仅超出27秒便多支付了半小时的费用,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共享经济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大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共享的方式实现互利共赢。然而,当下市场上的这种计费规则显然偏离了这一初衷,逐渐演变成了商家单方面的“盈利利器”。消费者在意的是:接受共享服务时钱花的是否值得,其计费的规则是否公平。这种不合理的计费方式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也会在无形中让消费者排斥此类共享设施,消费者在使用服务时,心中总是会不安,担心着自己是否会因超时而被多收费。由此观之,“一刀切”的计费方式已然寒了消费者的心,让他们无法安心享受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应当把格局放大一点。该种计费方式短时间看来的确可以让他们获得一些经济利益,可是从长远来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一旦产生信任危机,必然会影响企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如共享充电宝行业,现已经因为不合理的计费方式激起了许多消费者的不满情绪,收到了大量的投诉。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应该严于律己,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制定收费规则时,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感受,做到公平合理、透明公开。各大企业可以将收费的梯度设置的更人性化一点,多增加一些服务功能,如共享单车行业中的“暂时还车”功能,这既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又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使其吸引更多的用户。
    在市场经济中,只有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大环境,才能够让更多的行业可持续的发展。如今的市场上此类问题频出,也是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的体现。作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于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严格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培养企业的责任担当意识,制定明确的行业规范和计费标准,规范企业的收费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不合理的“超时计费”规则已成为共享经济和服务行业发展的一大“痛点”。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多方合力,努力实现企业和消费者共赢的局面。
    2024-12-22 23:47:03 0回复
    2
  • 切勿机械地“按整点”切割

    近日,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根据规则“使用时间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费”,她的租借时长为30分钟27秒,尽管超出不到1分钟,还是按照60分钟计费。这一事件不仅突显共享经济收费规则的弊病,更促使我们对消费市场中公平合理的深度探寻。
    共享充电宝“超一秒即按一计时单位收费”,看似为保资源高效利用,实则对用户极不公平。李女士超 27 秒却多付半小时费用,“按整点计费”太过僵化,毫无弹性与人性关怀。30 分钟与 60 分钟的差距,对于用户而言,是真金白银的损失,直接冲击其经济利益。
    此事件也映射出共享经济收费模式的沉疴。当下,诸多企业为逐利最大化,炮制出看似简易却有失公允的收费规则。以停车场“超时收费”为例,不少地方对超出时间收费手段严苛,用户于不经意间费用陡增。这种做法,既惹消费者怨愤,亦损企业自身信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虽有制定收费标准之权,但务必秉持公平公正之则。现今,众多企业在拟定收费规则时,常因过度追逐效率与收益,而罔顾用户切身体验与内心感受。实则,合理的收费标准应综合考量用户使用详情,在时间计量上,给予适度宽宥,莫要机械地“按整点”切割。
    我们应呼吁共享经济企业,令其收费规则趋向透明合理。如交通出行领域的滴滴出行,依实际行驶时间与距离灵活计费,此模式既公正又合理,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强化用户忠诚度。
    监管部门亦不可缺位,需适度介入共享经济发展进程,构建并完备相关行业规范,捍卫消费者合法权益。借由设定合宜收费标准,引领企业在逐利之际,重视用户需求与感受,推动共享经济稳健前行。
    一言以蔽之,李女士之事非个例,实乃共享经济普遍性症结的缩影。展望未来,盼企业能妥善权衡盈利与用户体验,推出更具人性化的收费规则。唯有基于公平合理,共享经济方可践行利他初衷,收获消费者的信赖与拥护。
    2024-12-22 23:41:24 0回复
    3
  • “计时收费规则”背后的公平之思
    在现代社会,共享经济的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近期,《法治日报》报道的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李女士租借时长为30分钟27秒,尽管超出不到1分钟,却被按照60分钟计费,这引发了公众对于“超出1秒钟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规则的广泛讨论。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核心在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便捷服务。然而,随着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等产品的普及,一些计费规则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李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类似的计费争议在停车收费等领域也时有发生。这些规则往往以“不足一个计时单位按一个计时单位收费”为原则,导致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感到不公平。
    这种计费规则的产生,部分原因是为了简化计费流程和减少管理成本。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消费者的利益,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共享服务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商家在制定规则时,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这种“一刀切”的计时收费方式,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中关于等价有偿、合理定价的要求。例如,在市场经济的法治框架下,价格的制定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且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市场的竞争状况。
    在其他行业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某些健身房的会员时长计算,即使会员只超出几分钟,也会按照整小时或整月来扣费;还有一些在线视频会员的自动续费规则,续费提示不明显,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会被自动扣费,且退费困难重重。这些都反映出部分商家在制定规则时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和对商业道德的坚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企业应重新审视和调整计费规则,使之更加公平合理;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共享经济领域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最后,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不公平的计费规则提出质疑和反馈。
    综上所述,共享经济的计费规则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企业责任和市场公平等多个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共同推动计费规则的合理化,以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024-12-22 23:13:04 0回复
    1
  • 商道应“宽容”:以“小舍”换“大得”
    蒙赫拉
    近日,北京李女士因共享充电宝租借时长 30 分钟 27 秒,超出30分钟的部分仅27秒,却按 60 分钟计费而心生不满。此般“超出 1 秒钟按 1 个计时单位收费”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如停车收费等规则引起消费者不满和诟病。反观商家,看似收获薄利实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与长远发展不利。商家何不“宽容”以待,以“小舍”换“大得”?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豁达的心境,更是一种睿智的商业策略。从商家角度而言,严格执行“超一秒即按整时段收费”,虽在单次交易中多收些许,然却易引发消费者的抵触情绪。消费者会认为商家唯利是图,这种为了利益不惜一切手段的负面印象一旦形成,便可能如病毒般传播,致使商家口碑受损,潜在客户流失。例如像李女士这般遭遇的消费者,一旦在社交平台曝光这此遭遇,定会引发广大网友共鸣,便对该商家避而远之,长此以往,商家无异于因小失大,商业宏图就此落幕。
    反之,若商家能秉持宽容之心,对计费规则加以优化,如设置合理的免费缓冲时长,或在超出极短时间时按比例灵活计费。在这种看似在单次交易中有所“舍弃”,的规则中,消费者感受到商家的理解与体谅,定会对其好感倍增,于是更倾向于再次选择该商家的服务,并自愿成为其品牌的宣传者,以口碑带动更多人消费,为商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与收益。此即“宽容别人,方便自己”的良性循环。
    宽容之道对于商家而言,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个以宽容待人、具有用户思维的商家,定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亲和、公正的形象,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纽带。如此,方能在商海沉浮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12-22 17:48:58 0回复
    1
  • “零头”计费 莫丢“人性”

    白雨欣

    近日,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因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时间为30分钟27秒,尽管超出时间不到1分钟,根据“使用时间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费”的规则,还是被按照60分钟计费。这种计费方式不仅让李女士感到不满,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类似收费模式的关注和讨论。

    “使用时间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费”,这种“零头”计费规则实际上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侵犯,缺乏人性化。按照该收费规则,难道仅超时1秒也要按30分钟收费?这种看似明确的规则,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公平。这种冷冰冰的硬性规则,没有体现出规则的灵活性。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支付的费用应当与所获得的服务能够相匹配,但如果该计费规则让消费者感到被过度收费,显然有失公平,给消费者一种“被坑”的感觉。

    “零头”计费规则的制定体现出商家的投机心理。在共享充电宝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商家并没有明确标出收费规则,缺乏透明度。同时,消费者在归还充电宝时,有时会遇到找不到充电站或者充电站没有空余位置的情况。当然,在归还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显然也属于计费范围。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一规则漏洞,通过计费“零头”牟利。笔者发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指出:“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而共享充电宝的这种计费方式,显然涉嫌违法。

    用户体验是口碑的关键。丢失人性的“零头”计费方式无疑是对商家口碑的损害,长此以往,也会降低消费者对共享产品的信任度和使用意愿,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这一市场乱象,监管部门理应加强对此类服务模式的监管,确保收费透明、合理,保护消费者权益。企业也应重新审视和优化收费模式,按实际使用时间或充电度数进行计费,立足用户思维,方能行稳致远。
    2024-12-22 12:16:59 0回复
    1
  • “霸王规则”须“有形之手”来规范

    花千树

      消费者租借共享充电宝30分27秒,被按60分钟计费。因为商家规则是“使用时间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费”。按此规则,即使超出1秒也按30分钟收费。这自然让广大消费者感到不爽。

      商家当然爽了,且可理直气壮:我就是这规则,你可以不用;既然用,就要接受我的规则。其实,商家的规则应当服从市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包含“公平、公开、公正,严禁欺行霸市”。“超出1秒按30分钟收费”显然对消费者不公平。公平规则来自双方沟通、协商、形成共识。但消费者是不确定的松散个体,无法与商家形成平衡力量来制定“公平、公正”的规则。

      有人呼吁,商家应当自律,必须顾及而不是侵犯消费者的利益。殊不知,追逐更多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家的本能。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众所周知,打电话“超过1秒按1分钟收费”的规则,亿万消费者质疑博弈了几十年,商家我行我素至今依旧。有人认为,市场竞争规则会改变现状。但实践已表明,市场竞争到一定程度总是形成几大头部商家,几个头部商家采用同样的逐利手段很容易形成默契。君不见,打电话“超过1秒按1分钟收费”,共享充电宝“超过1秒按30分钟收费”,两者何其相似。

      所以,商家单方制定的“霸王规则”,必须通过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管的“有形之手”来规范。既然消费者有了呼声,呼声即民声,民声即民生,中国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便应考虑“出手”。在计算机充分普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算力与日俱增的今天,打电话按秒计费究竟有何难?共享充电宝按分甚至按秒计费为何不可?执法需要依法;如果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部门就要及时关注。问题暴露了,就要切实尽快解决。
    2024-12-22 11:23:36 0回复
    0
  • 分秒必争计费必失民心
    近日,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根据规则“使用时间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费”,她的租借时长为30分钟27秒,尽管超出不到1分钟,还是按照60分钟计费。
    这种“超出1秒钟按1个计时单位收费的规则”让广大群众感到不爽,它的存在性又是否合理呢?事实上,现实中一些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后,在付费时会产生一种“充电宝刺客”之感,消费体验与消费价格的不对等,让人不免感到忿忿不平。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其实并不知悉充电宝详细的计费规则,对其存在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有消费者表示:“现在停车场的价格都统一按照15分钟为一个计费单位来收取,凭什么共享充电宝要按照一个小时呢?每次租借都心惊肉跳提前找归还点,这也太不合理了。”超出1秒钟就按1小时计费,诚然有不合理的成分。在归还充电宝的过程中,甚至也会发生诸多突发状况,诸如充电站没有空余位置、找不到归还位置等等。同时,充电宝小程序的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地图上显示可以归还的位置,却找不到相应的归还位,让消费者的充电宝无处可还。
    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些细微之处,从中钻了空子,处处算计着消费者以谋求广利。从共享充电宝计费的原则上来看,这样的消费规则是合理的,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强买强卖的霸王条款。或许,消费者在使用前应再认真看看收费标准,但更重要的是,企业有没有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充分提示,而在格式条款制定中,又是否为消费者的利益保障做了周全安排。
    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分秒必争的收费规则不免少了人文关怀,细微的时间差让消费者多付了1小时的费用,又是否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完对应的服务呢?那么多付的费用对应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否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从“以小时计费”的收费规则转变为以“充电度数”多少进行计费。这无疑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消费者的期望。或许这种“用多少付多少”的方式能被更多人认同和采纳。
    共享充电宝的收费价格虽由市场调节,但是倘若一味的只想着提高价格,赚消费者的钱,而服务质量却迟迟跟不上,只会让消费者心寒,不再去租赁借用。共享充电宝企业只有做到既方便用户价格又合理,不让大多数消费者有被宰的感觉,才能走得更远。
    2024-12-21 14:23:18 0回复
    1
  • “电量救星”变身“钱包刺客”亟须规范
    近日,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因租借时长超出不足 1 分钟,却按 60 分钟计费一事引发关注。这种“超出 1 秒钟按 1 个计时单位收费”的做法,看似符合规则,实则有失公平,亟待规范。
    共享充电宝,曾被视为解决现代人手机电量焦虑的“救星”,在人们外出极易电量告急的场景下,它能迅速解燃眉之急,为大众带来实打实的便利。但随着市场急剧扩张,这项便捷服务却走起“涨价不归路”,沦为消费者口中的“价格刺客”。当下,各行各业的增长红利已然消失,只能从市场挖掘利润。共享充电宝行业更是如此,面临赛道内竞争白热化,不少品牌都在探寻新的增长路径。企业想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无可非议,但归根结底还是得以服务消费者为根本。就拿收费模式来说,要是总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吃了亏,企业即便短期内获利,但长远看,无疑是自毁前程,危及行业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让共享充电宝这颗“电量救星”重归“共享”初心?一方面,监管利刃必须出鞘。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整饬市场秩序,助推计费规则合理化。比如京津冀消协联合调查后发出的行业建议,以及深圳消协发布的全国首个《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自律公约》,都为各地监管部门提供了实操范本。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企业要守住底线,清晰地向消费者公示收费、扣费细则,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别再用“价格模糊、标注不明”来打擦边球。其次应制定合理的动态计费,依实际使用时长精准收费,摒弃简单粗暴的“向上取整”。共享充电宝的生意本质是关于时长的生意,用户借走的时间越长就越赚钱。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着眼点,不应局限于用户短暂的使用时长,而应聚焦于品牌自身的长远发展。毕竟,品牌的“生命时长”才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
    面对“超1秒按30分钟收费”这样的“霸王条款”,消费者不能坐以待毙,应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可以通过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向有关部门举报等方式,要求企业修改不合理的收费规定。同时,消费者在使用共享产品时,也应该仔细阅读收费规则,避免因为不了解规定而陷入不必要的纠纷。
    2024-12-21 11:35:44 0回复
    1
  • “霸王规则”须“有形之手”来调整

    花千树

      消费者租借共享充电宝30分27秒,被按60分钟计费。因为商家规则是“使用时间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费”。按此规则,即使超出1秒也按30分钟收费。这自然让广大消费者感到不爽。

      商家当然爽了,且可理直气壮:我就是这规则,你可以不用;既然用,就要接受我的规则。其实,商家的规则应当服从市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包含“公平、公开、公正,严禁欺行霸市”。“超出1秒按30分钟收费”显然对消费者不公平。公平规则来自双方沟通、协商、形成共识。但消费者是不确定的松散个体,无法与商家形成平衡力量来制定“公平、公正”的规则。

      有人呼吁,商家应当自律,必须顾及而不是侵犯消费者的利益。殊不知,追逐更多利润是资本的本能,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家的本性。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众所周知的打电话“超过1秒按1分钟收费”规则,亿万消费者质疑博弈了几十年,商家我行我素至今依旧。有人认为,市场竞争规则会改变现状。但实践已表明,市场竞争到一定程度总是形成几大头部商家,几个头部商家采用同样的逐利手段很容易形成默契。君不见,打电话“超过1秒按1分钟收费”,共享充电宝“超过1秒按30分钟收费”,何其相似。

      所以,商家单方制定的“霸王规则”,必须通过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管的“有形之手”来调整、规范。既然消费者有了呼声,呼声即民声,民声即民生,中国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便应考虑“出手”。在计算机充分普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算力与日俱增的今天,打电话按秒计费究竟有何难?共享充电宝按分甚至按秒计费为何不可?执法需要依法,如果法律法规不健全,就需要立法部门及时关注。暴露问题后,就要切切实实解决问题。
    2024-12-21 11:01:45 0回复
    0
  • 以“时”计费不应“失”信敛财
    最近,社交平台上流传出一则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一位消费者在充电宝的租借服务中,超出30分钟仅仅27秒,却被按1小时计费,收费金额从原本的3元上涨到6元。尽管这一差异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短短几秒钟的“超时”却意味着不合理的额外支出,这让人不禁质疑“按秒收费”的规则,是否真的合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时计费的精准度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但大部分商家却仍在利用不合理规则“算计”消费者。从表面上看,这是既定规则下的“合理”收费,但仔细剖析后,这无疑是一种霸王条款。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或停车,往往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它通过不平衡的计费机制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疏忽”付出更多。这不仅削弱了消费者的信任感,也暴露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中的一些“灰色地带”。这种短期内提高费用可能会给商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长期来看,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更大。商家能做的应该是优化收费机制,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在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口碑效应。
    面对这种局面,一方面,消费者应适当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参与相关服务的收费规则,避免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收费陷阱之中。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要求提供共享服务的企业提供出更为清晰的计费规则,尤其是在收费的阈值、收费时间等方面应有更多的透明度和宽容度。同时,监管机构也应设定合理的“宽限期”,避免商家因几秒钟的超时对消费者进行过度收费,切实地保护好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只有建立在服务于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让共享经济得到繁荣发展,经久不衰。在“秒杀收费”的时代,商家和监管者都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这些收费机制,为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共同努力。
    2024-12-20 22:20:11 0回复
    0
  • 切勿机械地“按整点”切割

    近日,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根据规则“使用时间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费”,她的租借时长为30分钟27秒,尽管超出不到1分钟,还是按照60分钟计费。这一事件不仅突显共享经济收费规则的弊病,更促使我们对消费市场中公平合理的深度探寻。
    共享充电宝“超一秒即按一计时单位收费”,看似为保资源高效利用,实则对用户极不公平。李女士超 27 秒却多付半小时费用,“按整点计费”太过僵化,毫无弹性与人性关怀。30 分钟与 60 分钟的差距,对于用户而言,是真金白银的损失,直接冲击其经济利益。
    此事件也映射出共享经济收费模式的沉疴。当下,诸多企业为逐利最大化,炮制出看似简易却有失公允的收费规则。以停车场“超时收费”为例,不少地方对超出时间收费手段严苛,用户于不经意间费用陡增。这种做法,既惹消费者怨愤,亦损企业自身信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虽有制定收费标准之权,但务必秉持公平公正之则。现今,众多企业在拟定收费规则时,常因过度追逐效率与收益,而罔顾用户切身体验与内心感受。实则,合理的收费标准应综合考量用户使用详情,在时间计量上,给予适度宽宥,莫要机械地“按整点”切割。
    我们应呼吁共享经济企业,令其收费规则趋向透明合理。如交通出行领域的滴滴出行,依实际行驶时间与距离灵活计费,此模式既公正又合理,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强化用户忠诚度。
    监管部门亦不可缺位,需适度介入共享经济发展进程,构建并完备相关行业规范,捍卫消费者合法权益。借由设定合宜收费标准,引领企业在逐利之际,重视用户需求与感受,推动共享经济稳健前行。
    一言以蔽之,李女士之事非个例,实乃共享经济普遍性症结的缩影。展望未来,盼企业能妥善权衡盈利与用户体验,推出更具人性化的收费规则。唯有基于公平合理,共享经济方可践行利他初衷,收获消费者的信赖与拥护。
    2024-12-20 18:58:49 0回复
    3
  • “时间陷阱”背后:共享充电宝与停车收费的公平之问

    近日,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租借时长 30 分钟 27 秒,却因“使用时间不足 30 分钟,按照 30 分钟计费”的规则,被按 60 分钟收费,停车收费中的“超出 1 秒钟按 1 个计时单位收费”与之类似。这种计时收费规则,乍看只是微小的时间差,实则暗藏玄机,其不合理性值得深入剖析。

    从表面上看,商家似乎只是按照既定规则行事,然而背后却有着对利益的过度追逐。以共享充电宝为例,在资本大量涌入、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为了快速实现盈利、回笼资金,便在计费规则上动起了脑筋。他们企图通过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时间陷阱”,积少成多,从广大消费者身上榨取更多利润。而停车收费领域,部分经营者也想借着模糊的计时标准,在车主不经意间增加收入。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侵犯。消费者付出了超出合理范围的费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等价服务,这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基本准则。

    进一步深入思考,这种收费模式反映出的是部分商家商业道德的缺失。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经营本应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然而,这些设置“时间陷阱”的商家却背道而驰,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的信誉。当消费者频繁遭遇此类不公时,他们对商家的信任会逐渐瓦解,对整个行业的形象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受损的将不仅仅是个别企业,而是整个商业环境的健康生态。

    从社会影响层面来看,这种不合理的收费规则也可能引发消费纠纷的增加,浪费社会资源。消费者在面对被多收费时,往往会与商家进行理论、投诉,甚至诉诸法律手段。这不仅消耗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相关部门的监管成本和司法负担。而且,此类现象若得不到有效遏制,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良示范,让更多商家误以为可以通过钻规则空子来获利,从而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

    对于此类现象,监管部门首先要积极作为。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计时收费的合理标准与界限,使监管有法可依。其次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对于违规收费的商家,予以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同时,以媒体宣传等方式来引导商家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倡导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商业文化。另外消费者自身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消费前仔细了解收费规则,遇到不合理收费时,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消费市场远离这种“时间陷阱”,让消费者在放心消费,推动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4-12-20 16:04:14 0回复
    1
  • 莫让“计时收费”伤了公平与民心

    近日,北京李女士使用共享充电宝,因租借时长超出不足 1 分钟,却按 60 分钟计费一事引发关注,停车收费中的类似规则亦饱受诟病。这种“超出 1 秒钟按 1 个计时单位收费”的做法,看似符合规则,实则有失公平,亟待规范。
    从商家角度而言,以固定时长为单位计费,或许便于管理与计算成本。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确到秒的计时并非难事,这种粗放式的“向上取整”计时收费,难免有“霸王条款”之嫌。消费者付费购买服务,多使用一秒便多承担一个计时单位的费用,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也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市场原则。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对个别商家的信任,更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信誉与形象。
    此类现象的出现,反映出相关市场监管存在滞后性。在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各类计时收费服务日益普及的当下,监管部门应及时跟上步伐,制定细致且合理的收费规范标准,明确计费的合理区间与精度要求,约束商家的收费行为,防止其利用规则漏洞侵害消费者权益。
    商家也应增强自律意识,秉持诚信经营理念,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优化收费模式。例如,可借鉴通信行业话费计费方式,实行按实际使用时长精确计费,或者设置合理的“缓冲期”,对超出极短时间的情况予以豁免额外收费。唯有如此,方能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兼顾消费者的感受,实现可持续发展。
    计时收费事虽小,却关乎公平与民心。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应携手共进,让计时收费回归合理公正,使消费者在每一次交易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尊重,如此方能营造健康和谐的市场消费环境,推动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行稳致远。
    2024-12-20 09:32:50 0回复
    1
  • 共享计费“取整”背后:节俭者的消费权衡
    作为一个生活中处处精打细算、努力存钱的人,看到李女士的遭遇,我最初也感同身受地觉得不满。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看似不合理的“超出一秒按一计时单位收费”规则,其实也有其存在的缘由,只是商家在执行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人性化和灵活性。
    从商业运营的角度看,这类规则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简化计费流程和系统运算成本。共享充电宝和停车场等场景,交易频次高、时长计算复杂,如果精确到每一秒收费,不仅会增加系统的技术难度和运营成本,还可能在数据传输与结算过程中出现更多差错,反而导致更大的纠纷。所以这种“取整”计时方式,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平衡效率与成本,保证整个服务体系能够顺畅运转。
    然而,对于我们消费者,尤其是像我这样节俭惯了的人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这种“一刀切”的计费方式难免让人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冤枉。在我看来,商家不妨借鉴通信运营商的流量收费模式,采用“套餐 + 超额累进计费”的方式。例如,共享充电宝设定不同时长的套餐,在套餐时间内固定收费,超出套餐时长后,再按照更精细、合理的分段计费标准收费,而非简单地按完整计时单位叠加。停车收费也同理,在一定时长内收取固定费用,之后的超时部分,按照分钟或者半小时的更精确梯度来计费,这样既能照顾到我们消费者对于费用敏感的心理,又能保障商家的基本盈利和运营秩序。
    总之,在商业规则的制定与消费者权益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双方都能接受,而不是让消费者在这种看似霸王条款的规则下默默承受经济上的“小委屈”,毕竟一个健康、公平的消费环境,才能让商家与消费者实现共赢,也更符合当下社会的消费价值观。
    2024-12-19 17:19:00 0回复
    1
  • 完全依靠竞争也有重复建设的消耗,适当的引导规范可能效率更佳。规则的结点没有问题,只是梯度可以再细化,分一下档次,几秒和几千秒一样,实在也说不过去。
    2024-12-19 02:21:11 0回复
    2
  • PAL
    一,此举对消费者谈何公平;
    二,这种看来近似"僵化"的计费模式,谁用谁吃亏;
    三,企业方此举到底能走多远,消费者最终必将会用脚作出选择。
    因为企业的短视行为从长计议只能让消费者心生反感。都说要谋求可持续发展,这个企业恰恰是在背道而驰,直至悬崖。
    四,用"归一法"来收费,属于隐藏的格式合同,因为整个过程可以通过手机APP配置支付宝或微信账户实现自动售卖和归还,不需要营业员的人工销售,十分方便。
    五,李女士的时间观念有待提高。
    六,还是用电话收费作个类比吧:
    要知道即使是现在,用手机打电话,哪怕只是超过一秒钟,国内以一分钟计费。
    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直拨,六秒为一计时段,超过一秒以六秒计费。
    lP通话与国际及港澳台漫游语音通话,同样是超过就是按1分钟计费。
    针对电话这样的收费,争执了近二十年了吧,三大运行公司依法我行我素,这就是垄断的豪横无忌。
    共享充电宝又叫无人售卖充电宝,李女士们完全可以自备几台充电宝,不比手机打电话,谁也不可能边打电话边读秒,就这么简单!
    2024-12-18 18:10:23 0回复
    1
  • 莫让“按整计费”伤了消费公平

    “共享充电宝超出几十秒按整小时计费”“停车超出一秒按一个计时单位收费”,看似微不足道的时间差背后,实则隐藏着消费市场中值得深思的公平性问题。这些看似精明的计费规则,实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变相侵蚀,也反映出相关行业在规范运营与服务意识上的严重缺失。
    从商家角度看,依据既定规则收费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当这种规则的设定明显偏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与公平感受时,就值得警惕了。消费者在选择使用共享充电宝或停车服务时,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对于这些规则只能被动接受。而商家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与消费刚需设置“时间陷阱”,获取额外收益,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还让消费者产生被算计、被欺骗的负面感受,长此以往,必将削弱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从市场监管角度看,这种不合理的计费规则反映出相关市场监管的滞后性。在新兴的共享经济模式以及传统的停车服务领域,行业标准与监管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步伐,使得部分商家有机可乘,肆意制定偏向己方的霸王条款。而消费者投诉无门或维权成本过高,只能默默忍受,这无疑助长了不良商家的气焰,导致此类现象愈发猖獗。
    要杜绝此类“时间陷阱”,恢复消费市场的公平公正,需多管齐下。商家应增强自律意识与服务意识,制定计费规则时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与公平感受,采用更加人性化的计费方式,如对超出时间较短的情况进行适当减免或优惠。监管部门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制定并完善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计费规则的合理性与公平性要求,对违规商家严厉处罚,同时建立便捷高效的消费者投诉渠道,降低维权成本。消费者自身也应增强维权意识,勇敢说“不”,通过集体的力量促使商家改变不合理的做法。
    只有商家自律、监管有力、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三者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拆除消费市场中的“时间陷阱”,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在公平的阳光下放心消费,推动整个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024-12-18 17:41:49 0回复
    3
  • 确实 应该给予一个弹性的时间
    2024-12-18 14:27:26 0回复
    1
  • 商家的规则相当于一种约定,同意了就视定认可了。这个没办法。
    2024-12-18 14:00:30 0回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