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物馆、展览馆展陈不少替代品,部分标明“复制”,引发大众关于花钱看复制品的热议。其实,博物馆因为安保的需要或者借展的要求,摆放一些复制品作为真品的替代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对于放置在博物馆的藏品而言,即使是复制品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有直观反映文化的功能。但是对于复制品,需要标明,不应有欺骗性,否则把复制品当真品介绍就是诚信问题了,不诚信的展陈代价是巨大的。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弥补游客没有见到真品的心理落差,毕竟无论用什么样的高科技复制,高仿品和真品是有区别的,这时对观众的专业诠释工作就十分重要。对待复制品的态度要以学术的、教育的、非营利的态度展开,让游客能够接触到更准确的文化艺术信息,更多了解到文化艺术背后的故事和展陈品的价值,甚至可以解释真品为什么难以展陈,游客会更容易抱着一种研究、学习的心态,知道这是一次以低成本获得较高的教育价值的观赏。
在具体的诠释措施上,主办方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给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和有趣的体验,实现展陈的观赏、文化、教育等功能。用高精尖的科技媒介展览藏品,能够让博物馆、展览馆的藏品活起来,让文物自己讲故事。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全面还原真品的状态、质感、文化特性。VR、全息影像等新技术在博物馆、展览馆的深度应用,可以让游客更好地实现和展品的交流与互动体验,游客不仅能够看到真品,而且可以走进真品本体的时代和地域的场景,拓宽对真品的认识。此外,以复制品代替真品的一个好处是其更能满足游客对文物接近和亲近的需要,复制品可以让游客更进一步进入场景,而真品往往是“锁”在柜中、难以融入的,因此不妨设置一个复制品体验区,让游客近距离触摸和感受,一些复制品还可以作为文创产品销售,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游客把艺术品带回家、让艺术品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收购渠道和资金都有限的民间博物馆、展览馆,其复制品的展陈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藏品,作为大众文化空间实现普及功能,也为游客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