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常州 乡愁:我从何来 中国学常州卷社会册人口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12-13 12:21:53
517 1 2

龘常州 乡愁我从何来

中国学常州社会人口

  文

image.png

二十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记得乡愁,传承历史,增强民族和文化自信。无论何时,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来源都充满好奇,对寻根溯源总有特殊感情,是家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修谱,第一件事就是搞清自己家族的源流。中国人家谱,就是一本本散落的家族源流史。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百姓也多流动,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每次迁徙,都跟战乱有关。中国史籍,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 

第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第二次安史之乱,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第三次,是北宋末年到南宋。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三次北人南迁,是多数常州市民祖先的主要来源,使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北方民族以征服者或归化者的姿态,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而汉民族国家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需要守卫的边疆或值得开发的土地。 

image.png

第四次,明初山西大移民

官方历史记载,这次移民前,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人口从全国户数四成,降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比如扬州,这座位于长江以北、曾经最繁华的城市,朱元璋军队占领时,只剩下18户人家。作为统治者,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载,明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性记忆,是一棵大槐树。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棵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说是汉代的古槐。山西虽在北方,但地形阻隔,战乱较少,人口远比惨遭蹂躏的华北平原地区稠密,而山西土地少,不足以供养太多人口。明初山西人被大量迁移到河北、河南、山东以及陕甘一带,最南抵达淮河流域。从山西南部出发的移民,往往要经过山西洪洞县,在那里稍作停留。据记载,明朝时,洪洞城北贾村西侧有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人众多。寺旁有一棵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成群乌鸦在树上筑巢,星罗棋布。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这样一棵雄伟的大槐树,成为移民跋涉道路上最深刻的记忆。

image.png

这些移民到达他们新的定居地后,把自己的来处告诉孙。时间久远,山西那一座座村庄的名字,反而迷失在传说中,后辈无法再追溯更早的故乡,于是祖先曾停留的大槐树下,成为寻根祭祖的终点。 

第五次,湖广填四川。康熙二年(1663),顺天府尹张德地擢升四川巡抚。此时四川,重庆城中不过数百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人口稀少,结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面对如此残局,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当时移民四川,奖励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次浩大移民,称为"湖广填四川"。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给四川带来客家话。此外还有来自福建和江西、广西的移民,他们以乡邻、亲戚为纽带,结成数百人队伍,向未知之地跋涉。与此同时,湖广人还继续向北,进入与四川毗邻的陕西南部。

第六次,"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转入近代,中国还有三波移民潮,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跟"湖广填四川"不同,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1."闯关东"

关,是山海关;关东,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康熙年间,东北封禁,不许汉民进入"龙兴之地"垦殖、采矿,但私闯关卡,到禁区开垦土地的农民,依然难以禁绝。到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民国之后,闯关东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一年有上百万河北、山东的居民举家迁往东北。整个闯关东的大潮中,华北地区居民向东北移居的多达3700万,东北三省成为中国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区。

2."走西口"

华北地区人口浩荡渡过渤海,穿过山海关时,山西北部居民则困于频繁的旱灾和贫瘠的土地,被迫翻过长城,向今天的内蒙古进发,寻找活路,也就是"走西口"。

"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是指黄河渡口"西口"。山西二人台《走西口》明确说走西口路线: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渡过黄河"西口",从陕北府谷(古城),走入内蒙。后来"西口"指长城口。由于"走西口"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概言之,"西口"实际上也泛指秦晋各地至内蒙的各个通道隘口。

3."下南洋"

"下南洋"的大部分是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瀛寰志略》中记载,"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如吕宋、噶罗巴(爪哇)诸岛,不下数十万人。"这些地区大致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北部。这一批向海洋开拓的移民,成为最早拥有近代化思维的一批华人。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杰出人士不断反哺大陆。开办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贸易,许多南洋子弟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与抗战。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

    而对常州、苏南开发影响巨大的周泰伯奔吴、奄国南下,由于就全国范围看规模不大,故没有入中华民族移民潮之列。但无论如何,常州就是一座宽厚包容的移民城市,从金、元屠城,仅余十几家埋尸户,不几年又成为大都会,足见一斑耳。而那些新市民,多数就来自北方的移民。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子兵
  • 安老师的学生
发送

1条评论

  • 安老师在第三次南宋和第四次明初之间忽略了元人忽必列对常州的影响。以我对常州运河古镇戚墅堰的调查,当时的戚墅堰人基本都没有了(包括外逃的)。常州城当时也有仅存十八户的说法。
    2024-12-14 09:50:54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