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汉字一一七:進退
中国学语言学册汉字篇
安 文
进,本作“進”。“進”的甲骨文上“隹”,表示鸟 ; 下“止(趾)”表示脚。鸟大多只能前行不能后退,用以表示“進”的意思。后来,金文“進”,旁边加了“彳”“彳”是道路。也就是说,“進”要有选择,看好了路方能進。而只有在大道上行,方能越進越佳。歧路反而可能越進越错,最后进了井里。 《说文》讲,進,登也。何谓“登”?这是“登”甲骨文上两只表示脚的“止”,下是代表祭器的“豆”。是一双脚登上祭台,恭敬祭祀天地神明的意象。古人祭祀,多表达自己对天地神明最诚挚敬意,和愿意自己躬身践行天地之道的诚心。从这个意义讲,“進”的道路选择,是在“以身敬天,以德配天”之路上的不断精進——不断登上高阶。
退从甲骨文看,上是祭器,下是一只反过来向下的脚,表示离开,也与祭祀相关,是人祭祀完毕,恭敬后退姿态。 为什么“退”字用了祭祀后后退意象?因为人祭祀后都用“慢慢后退动作”,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恭敬,于是这个动作就被定格为“退”。就像鸟只能前進的定格一样。
但从另一个角度,古人祭祀,往往是希望能洞察天意天机,祭祀完成,天意显现,人知道该如何去做。所以,“退”与“進”一样,同样也在选择。这个选择,同样因为接受了天意的指引。 不管“進”还是“退”,都与最初的祭祀天地神明有关。所以,“進退”其实是遵从天意的选择。如同范蠡,帮越王打天下是遵从天命的進。而功成后的隐退,也是遵从天命。
進退之间,洞察“進退之道”,自来是一种智慧。在“進退”之间,人要时刻自省: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匹配现在的位置,能不能支撑自己“欲望”。像一个带兵打仗攻城略地的将军,不仅要想好如何進,更重要的是想明白如何把自己的兵安全的带回来。这个过程中,要衡量自己的粮草能不能支撑到完成自己壮志。而这个粮草,就是德行。粮草不够,就要退而耕作——静修己德。否则,所有進取都会功亏一篑,最终怎么得到的,还会怎么失去。还可能把命都丢了,不可不慎。
所以,能“進”是能力,能“退”才是真智慧。
“退守”,需要克制欲望的勇气,需要保持乱象中的清醒,需要能看懂天象,需要不为名利所诱惑的定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活明白的人。这样的人,最终,终会“吉祥”。历史上,除了范蠡,还有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汉开国功臣张良,唐时郭子仪,都是这样的人。
其实,李斯有一件事是说对的,人选择站在哪里很重要。但他以为是人中的站队。其实,真正长久的是,站在天道一边。因为名利,从未长久过。 “進”而知退,因“物有极点”。但在我们生命中,只有一种“進”永无极点,没有止境。那就是“修养自己,提升自己德行”。所以,自古聖觉都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生命本就是一场修行。在这条路上,每一步前進,都会让自己的生命境界越来越佳,生命中的每件事都会成为提升自己的路径,如此,则生命无处不是好事,无处不可化为善缘。此处,要“勇猛精進”,“步步前行”。每進一步,有一步的收获,一步又一步的惊喜。这才是“進”字中真正选择的大道。 可我们往往只关注“物质上的進”,忘记“生命本质境界上的升华”。所以,有些时候,上天就会降下寒冬。你知道吗?有些时候,生命的寒冬是上天对人的护佑和慈悲。神明看到人太关注物质了,完全都投入到名利中去,忘记了生命的本来面目。所以,上天就把这一切都拿走。看看这时,这个人在一无所有之时,还能不能想起:生命中的大事,从来不是在名利中费尽心机,而是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退修己德,守住天命。
说得极有道理。常州先贤季子让国家风之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明智处理人际关系的退,是早于六尺巷精神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