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沉欲浮大江南

荒漠鹰 最后编辑于 2024-11-15 08:43:04
6373 3 6

   一个寻常家族的百年变迁——

似沉欲浮大江南

上篇:我的前辈们

 

 

 第一章

1918年—1936年)

 

外公闯上海,垃圾生财

棚户区里可耕田  外公外婆的“准则” “大门神”瘸子     废墟中的生命力



             爷爷玩“刺激” 祖产烟灭


木行大先生

 

   据史载,清末民初时,米、豆、木、典列入常州经济的“四大支柱”。木业的领头羊,三丰一泰也;绝对优势永丰盛,挂头牌。民国五年(1916年),常州木材的营业额为300万两(银元)也,其中永丰盛100万两占三分之一,之后再轮到祥丰,轮到乾丰和开泰。

 

之前已叙述:常州永丰盛木行始于民国三年(1914 年),是由元丰盛木行改组而成的。当年的元丰盛有五个大股东,其中盛嘉声任大管事。木元丰兴旺发达、大股东随之发大财,功不可没的盛嘉声却撤资了。黄西洲、徐菊溪等“老股东”,重打锣鼓重开台的也就展现出了“永丰盛”。实力更雄厚的永丰盛,借助老俵凭借大运河,董事会,推荐徐菊溪任大经理,之后两年余,永丰盛成了木材业的“领头羊”,常州木业的盛兴同时也在呈现又一波。

我曾经认为,当年常州兴旺、曾被列入的“四大支柱”,不论开米厂,还是做木行,十年、八年、三五年,突然发生啥变化,说到底,全都很正常。

外公在1931年,一心只要送大舅到永丰盛去学生意。此时经理徐菊溪、襄理钱立峰。日寇侵犯大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是在1932年,“正式实施”《淞沪停战协定》是在5月5日。常州没被打过来。永丰盛的经理徐菊溪却撤资了,在北门青山门,又独自开爿“徐正源木行”。这般变化不正常?他曾担任过木业同业公会的会长。赚取大笔银洋钱,他以父亲“培熙”之名开办“培熙小学校”(解放后称西上街小学)等,常州好多“志”里如此记载的好许多,我读多了,认为很普遍,于是形成简述的习惯,难得不正常?

当年的“领头羊”,如今的永丰盛,当时面对徐菊溪撤资,年过半百的黄西洲,知天命,仍要争一口气。他凭借实力、借助老俵们帮衬,将永丰盛的招牌依然高挂普济街的鲁家巷巷口。他在巷口、普济街的南运河沿岸,还简建七八间排门,扩大木行的范围;在西仓街,还开出永丰盛分行,为永大精盐开出分销处。他让钱立峰任经理,让长子黄傅成任董事长……永丰盛,不如当年还胜过当年。

大舅是15岁进永丰盛。父亲1931年也15岁,这一年,他也想进木行学生意,只不过,常州的木行老板没谁愿接收。同样这一年,被称大先生的那位老俵黄金喜,有意无意的,向源丰恒木行的景杏生老板开了口,父亲这才踏进源丰恒去学生意。黄金喜何人?以后我再讲。

若讲外公外婆的老家,我熟悉,都在西门外的大运河两岸。外公外婆想发财,我也讲述过:他们敢于跑到大上海,棚户区里做起垃圾店生意;发笔财,要紧回到常州建造大宅院,要子孙满堂,还想有吃有穿、钞票花不完。

我的老祖宗是安徽人,翻读过老谱,是在乾隆年间迁徙常州北门的。繁衍子孙到清末民初,分出几支派、分居到几处,我却没有调查过一次。但家谱,记载八十九世的祖太爷,依赖大运河,不离不弃仍在北门外的青山桥;他已熟悉木行业,赚的银洋钱,已在下街购置两亩地、造了一栋大宅院。

常州官方记载的常州木行开创人,也是安徽人;也是在乾隆年间;首爿“屠源丰木行”的位置也在常州北门外!据记载,位于天祥桥桥堍的“屠源丰木行”当年生意兴隆还“日进斗金”;那条小弄堂被改名“斗巷弄”,竟然保留上百年。安徽的婺帮木客到常州,纷纷也办起木行;办到嘉庆五年(1800年),常州不但开办木行56家,还在北门外的青山桥一带,自发形成了首爿木材集散地。沿街四周围,包括祖太爷在后街建造的大宅院,一栋一栋全都呈现了出来。

我的祖太爷在北门,不离不弃并且养育了三子。他的长子是我的太爷。太爷在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生下了我的爷爷、也是祖太爷的长孙子。汪氏九十一世。

祖太爷的次子是我的太叔爷,娶媳妇,但是没子女。

数年后,祖太爷按老规矩,一张“分关纸”,将土地宅院等遗产,白纸黑字分成了四份:太爷长子加上长孙子,取两份,太大叔和太二叔,各自取一份。

……

爷爷在江阴墴土念私塾,然后隔壁长寿镇的永丰木行学生意;三年后满师,就在永丰木行记账打算盘,月薪6只银洋钱。民国5年(1916年)21岁,爷爷结婚生下了我的父亲。生活平静而幸福。爷爷没料到的是,永丰木行倒闭了。江阴四周围的木行接二连三也倒闭!啥原因,半点不复杂,常州青山门的木材集散地,不知不觉的,已经迁移到,西门外的三堡街周围,完全贴紧大运河,并形成,以西木、广木为中心的苏南集散地!

爷爷带着奶奶和父亲,也就离开墴土、回到青山桥,住回了,祖太爷在下街留下的那栋祖屋里——

到了21世纪初,政府拆迁青山门的四周围,所有的建筑;明清民国时期遗留的,包括祖太爷留下的宅院,全部改建成为商品楼。保留的唯一遗址,竟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在下街,由江西老俵改建的“临清会馆”,还颇有,常州复兴木业的涵义。据说在咸丰年间,因战乱,婺帮之类的安徽木客竟绝迹,常州开办的木行也随之萧条。说复兴,江西的“临清会馆”可作证;到宣统末年,常州的木行超过120家,赫赫有名的永丰盛木行,大老板,也是江西的老俵。

爷爷居住老祖屋。顺着下街再走半里路,路旁边,就是临清会馆的大门。再往前走他就走出下街、走过青山桥,走到青山门。爷爷在这天,从北门,赶到西门外,从普济街,一路寻问永丰盛。之后他经常说好运气,一下子,就进永丰盛去当职员,月薪8只银洋钱。之前在江阴永丰时,月薪还只有 6元。

此时永丰盛的襄理是钱立峰。永丰盛此时购的木排,从南昌,已经撑到了南京。 在上新河口,撑船佬按老规矩,已将大排改扎成小排。离开长江开始撑过通江渠、德胜河。拐过一道弯,一长溜的小木排,顺着运河常州段,缓慢地,依然蜿蜒往东流。距离西大王庙还有里把路,张家李家的木排,家家早已停满了浅滩。钱立峰是踏着泥路迎木排的,迎接到,站在运河的石滩上,高声喊“老大”:喂——你的木排,要拐进新市河的东口再靠停——撑船佬

木排进了埠。永丰盛的大老板即大董事长黄西洲,老规矩,要到洪都会馆酬谢各路财神爷。他亲自上门恭请大先生,一起喝酒、听唱戏,自己当陪客。这次没请到赣剧,他十分包涵、一遍遍道歉,也补充,说这班京戏也算南京请来的,有一点名气。甜甜的才取出了戏单,捧给大先生。

大先生嗑着瓜子抿了口香茶,很随和地说,你点你们点。你们点的我全喜欢看。不过他说过,把北平的头牌请到洪都会馆唱京戏,他也不想看。

北平的京戏发源地,据说来自乾隆年间的安徽,源于安徽人爱唱小调。

常州木行的诞生,也在乾隆年代、第一角色也是安徽人、徽婺帮,光绪年间才被江西老俵给替代。到清末民初,常州的木行更扩展到120余家。《似沉欲浮大江南》开场,就讲洪都会馆已“金碧辉煌”,有大殿、有戏楼,“规模之大其他会馆不能望项背”:黄西洲是洪都(南昌)人,大先生黄金喜也是洪都人,常州大造洪都会馆很正常。在常州建造赣州、龙南、临清等会馆,道理差不多。

黄金喜非官非宦。常州木行的大老板、老经理,暗送“空股”给大先生,像有点习惯。继承常州还是发扬老俵的传统,那属于猜测。知县与子民啥关系,我不懂;然而知道大先生与爷爷之间的距离太悬殊,但是风马牛,并非“不相及也”。典型的是爷爷已在永丰盛里当职员,有午餐供应。永丰盛的饭桌是做在,普济街的那爿排门里。爷爷这天吃过饭,在普济街边转了转,也就拐进鲁家巷。再晃晃,晃进永丰盛后院,竟看到,躺在藤躺椅上的大先生,装模作样的捧张报纸在念念有词。瞟了他一眼,麒麟里更露出了马脚!爷爷拼命忍着笑,鬼使神差的,回转身,悄悄地向大先生还讨好,说,您的报纸颠倒了。

何谓大先生?绝对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弹弹报纸大声说,我在颠倒报纸念一段书听听。你看你,将我的心绪破坏了!你念给我听听,让我听听错不错。一招回马枪,轻松地就将爷爷吓出一大身冷汗。

念过私塾多少有点真本事。爷爷静静心,抑扬顿挫念了一段报。

大先生拍手击掌:好!你再念一段给我听听。

爷爷得回柜台去打算盘。念完这篇新闻他正要走,大先生又喊一声“好”,又喊爷爷再来念一篇。钱立峰正在寻找爷爷记笔账,却看到了大先生,只好招呼爷爷继续念。大先生喊“好”,有时大声骂……接着呼噜呼噜不间断。

第二天,大先生吃过午饭又躺进藤椅。爷爷也走进后院,他还带了份报纸,都是钱立峰特意关照的。爷爷兢兢业业每每念得唇枯舌燥的。也幸亏,大先生会呼噜呼噜“通知”他休息。

天天念报纸,爷爷在报纸开始每天挑选两三个新鲜事,恰如其好的讨大家欢喜。人家发现觉得爷爷蛮清秀,做事蛮乖巧。钱立峰的观察当然更仔细。那天大先生回南昌老家要住一阵,钱立峰于是让爷爷招待几天外地来的木行客,陪吃陪住陪他搓麻将。后来大先生回常州,就没再去麻烦爷爷念报纸。


                                 严禁剽窃  严禁剽窃


3.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PAL
  • 泉水涓涓
  • 珍珠传奇
  • 徐长河
  • 西江月
  • 章晓郁
发送

3条评论

  • 也是大户人家啊。
    2024-11-14 08:45:52 0回复
    0
  • 陪客户搓麻将也是输钱吗?
    2024-11-14 07:09:01 0回复
    0
  • PAL
    内容翔实,文字琐碎。
    2024-11-13 23:13:58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