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的对比(9)--第三章之汉帝国

合一和平 最后编辑于 2024-10-31 08:00:38
767 0 2

五、汉帝国独尊儒(公元前202---公元8年)

秦末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楚国贵族项羽在消灭了秦军主力后恢复了封建制度,分封了18个诸侯国,自封西楚霸王将刘邦封为汉王,都南郑,辖秦岭以南及巴、蜀之地。楚汉相争,项羽战败,公元前201年刘邦一统江山,继承秦始皇重建帝国,国号汉,将秦朝咸阳的离宫兴乐宫改成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长安宫,长安城由此兴起。

初,刘邦为了稳定政权,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选择了妥协、隐忍的态度。对外,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当年即与匈奴开战,结果被围困于白登山7日,险些丧命后来汉朝不得不每年向匈奴朝贡,并用和亲的办法暂保中原平安;对内,采取分封诸侯与郡县管理并存的办法,安抚开国功臣;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修订汉律,宽严并济,对百姓,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195年,刘邦在铲除韩信等异姓王后与刘姓诸王立白马之盟:“非刘姓之王,天下共诛”!同年,刘邦去世。吕后对外忍受了匈奴求婚之辱,对内继续打压刘姓诸王。前180年,吕后去世。

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尊奉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实现了“文景之治”,收复人心;制定“盗马者死”的法令,积蓄军力,建了36个“万马场”;重用晁错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开始对刘姓诸王进行削藩。在矛盾激化时,汉景帝腰斩了晁错,但仍未能避免“七王叛乱”。周亚夫武力平叛后,汉王朝的内忧才基本解决,帝国此时名副其实。

公元前138年,19岁的汉武帝刘彻已经继位3年,为了彻底消除来自匈奴的威胁,决定派遣使者西去,联络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27岁的张骞自告奋勇,带领使团西渡黄河,从青海翻越祁连山中段28公里长的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西去。

134,刘彻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先秦百家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的“儒教”思想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使儒学后来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举全国之力进行备战。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大军出击漠北重创匈奴主力,此后匈奴再无与汉朝大战的能力,转向西去。此时的汉朝,不仅收复了原来秦帝国的全部领土,而且还向南部扩展到了北部湾和海南。同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到达早年间被月氏人赶到伊犁河谷的乌孙国,河西走廊出现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

111年,河西走廊从西向东的四郡设立完成,它们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在敦煌通往兰州的沿途,每30公里设“置”(驿站),为商人、官人提供服务;在敦煌以西80公里,天山南北设立阳关和玉门关作为西进西域的前进基地,持续两千多年的边关移民----“屯田”由此拉开序幕。

汉武帝刘彻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下《轮台诏》,标志着治国路线由金戈铁马的“尚功”调整为屯田兴邦的“守文”,不再继续西扩。经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的努力,公元前60年,终于在天山之南、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北的轮台设立汉朝的西域都护府,下辖西域的属国由36个增加到了48个。

西汉用武力打通河西走廊,东西方经济文化开始交流,这条从长安到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的开通,由东向西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等商品,还有火药、造纸、活字印刷及指南针等技术发明;由西向东输入的猫、狮子、鸵鸟等动植物和宝石、颜料等物品商品外,还有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以及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其他自然科学技术。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通道,沿路各民族的人们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合一和平
  • 泉水涓涓
发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