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语(原常言道)2024年10月30日-2024年11月3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4-11-01 08:43:59
1920 22 5

上个月,国际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的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台下很多人自始至终在低头看手机,斯蒂芬·肖尔在讲座中离席,此事引发热议。如今,听报告时玩手机已司空见惯,肖尔离席是大师“脾气暴”还是听众素质差?来说说你的看法吧。请注意,每周日晚截稿)

即日起,《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三出版

10月30日平常语刊发名单:

无所求、蕉绿芜


A0320241030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人参果
  • PAL
  • 竹青
  • 银河小铁骑
  • 文学院
发送

22条评论

  • 于 “低头” 中反思,在尊重中前行
    近日,国际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的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台下很多人自始至终在低头看手机,斯蒂芬·肖尔在讲座中离席,此事引发热议。
    将斯蒂芬·肖尔离席这一举动归结于其“脾气暴”是一种极为肤浅的理解。作为一位在摄影领域颇有造诣的艺术家,他为这场讲座精心筹备,倾注了心血与智慧,期待与台下听众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与深度的交流。而听众们 “齐刷刷低头” 玩手机的姿态,无疑是对他辛勤付出的一种漠视。这不仅是对演讲者个人的不尊重,更是对知识传播与交流氛围的破坏。在任何一场讲座、报告或会议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契约,前者负责传授知识、分享见解,后者则应以专注和尊重来回应,共同营造一个富有成效的交流空间。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看手机。”这一事件暴露了现代社会对手机过度依赖所带来的弊端。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对手机等电子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手机在为我们提供便捷信息获取途径的同时,也逐渐侵蚀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参与现实交流的热情。我们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追逐着瞬息万变的热点和娱乐八卦,却忽略了身边真实发生的知识盛宴和人际互动。这种 “头不抬眼不看” 的状态,已然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 “病症”,它使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却在精神层面上变得愈发浮躁和浅薄。
    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像讲座这样的知识传播场所,保持基本的社交礼仪和尊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当我们选择参与其中,就应当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汲取和交流中。这不仅是对演讲者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负责。我们花费时间前来聆听讲座,目的应当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而不是在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虚度光阴,最终一无所获。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一方面,个人需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身素养,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正确使用手机,培养专注做事和尊重他人的习惯。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强对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的宣传和引导,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崇尚礼仪的良好氛围。
    “斯蒂芬·肖尔愤然离席”的事件不只是一时的舆论热点,更是我们反思和改进自身行为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找回那份对知识、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在现实世界中专注交流与成长的能力,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且富有内涵。
    2024-12-31 15:48:25 0回复
    0
  • 《大师台上倾心血,听众座中玩手机》
    9月19日,国际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上,因台下许多人自始至终低头看手机而愤然离席,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热议.。
    从斯蒂芬·肖尔的角度来看,他的离席并非是脾气暴躁,而是对讲座和艺术的尊重。肖尔以“高度专注”著称,其作品需要观者静心凝视才能领会深意,他自然也期望听众能以同样的专注来对待他的讲座. 当看到台下众多人玩手机,他会觉得自己的心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讲座的意义也大打折扣,离席是他对这种不尊重行为的一种抗议。
    而从听众的角度反思,这一事件确实暴露出部分听众素质欠佳的问题。首先是礼仪素养的缺失,在这样的正式场合,面对国际大师,听众低头玩手机是对演讲者的不尊重,破坏了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 其次是缺乏敬畏之心,对知识和艺术的敬畏在当今社会似乎逐渐淡化,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珍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甚至在听讲过程中分心去做其他事. 再者是专注力的不足,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信息碎片所分散,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这在听讲座时玩手机的现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也有人解释说听众可能是在用手机记笔记,但即便如此,这种方式也不够妥当. 一方面,这会让演讲者误以为听众未认真听讲,影响其情绪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手机记录,也可能会削弱听众自身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这一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重视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人们的敬畏之心和专注力. 学校和家庭应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在各种场合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同时,个人也应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合理使用手机,避免被其控制,在参与讲座等学习交流活动时,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珍惜与大师面对面的机会,提升自身素养。
    总之,斯蒂芬·肖尔的离席事件虽小,却折射出了当下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并加以改进,以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传承和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优良传统。
    2024-12-28 08:23:47 0回复
    0
  • 听讲座玩手机:对知识的亵渎与自省
    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内,国际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的讲座上,台下众多人全程低头玩手机的景象实在令人咋舌,而这竟致使大师离席,此事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在讲座等学习场合玩手机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身为一名大学生,我对此感触颇深。
    从斯蒂芬・肖尔离席这一行为来看,这绝非是所谓的 “脾气暴”。在知识的交流与传递场所,演讲者满怀热忱地分享自己的智慧结晶,而听众却沉浸在手机的小世界里,这无疑是对演讲者极大的不尊重。这就如同在一场庄重的学术研讨会上,你正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台下却无人理会,大家都在自顾自地做着其他事情,那种被忽视、被轻视的感觉定会油然而生。尊重是相互的,当听众连基本的尊重都无法给予时,又怎能要求演讲者若无其事地继续下去呢?这就好比孔子在杏坛讲学,弟子们却在一旁嬉戏打闹,孔子必然也会感到失望与痛心。
    再看那些在讲座中玩手机的听众,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其自身素质的欠缺。讲座是一个获取知识、拓展视野的宝贵机会,尤其是像斯蒂芬・肖尔这样的大师讲座,其蕴含的知识量和艺术感悟是不可多得的。然而,这些人却轻易地将其弃之不顾,被手机中的碎片化信息所吸引。这不禁让人想起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的古训。他们在本应专注于知识汲取的时刻,选择了娱乐与消遣,这是对自己学业和成长的不负责任。在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里,我们本应如海绵吸水般渴望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提升自己的素养,而不是在这样的场合浪费时间。
    如今,听报告玩手机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也反映出社会整体风气的浮躁。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信息变得触手可及,但也让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我们似乎习惯了在各种场合被手机所 “绑架”,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就像在大学课堂上,很多同学也会偷偷玩手机,老师在台上的讲解被当作了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长此以往,我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变得松散。
    我们必须认识到,讲座等学术活动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应怀着敬畏之心,放下手机,用心去聆听、去思考。斯蒂芬・肖尔的离席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要重拾对知识的尊重,提高自身素质,摒弃浮躁之风,不要让手机成为我们与知识之间的隔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真正实现自我提升与成长,让学术的光辉得以传承与发扬。
    2024-12-23 20:01:15 0回复
    0
  • 莫让手机“霸屏”讲座,尊重知识方能走得更远

    在斯蒂芬·肖尔的讲座上,台下众多听众低头玩手机的场景令人深思,大师的离席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我们对讲座文化与知识尊重的思考。这究竟是大师“脾气暴”,还是听众素质差?其实,答案不言而喻,这是对知识缺乏敬畏的一种体现。
    讲座,本是知识传播与思想交流的神圣殿堂。讲者在台上倾囊相授,将自己的学识、见解与经验化作智慧的涓涓细流,滋养着台下每一位渴望知识的心灵。而听众们却沉浸在手机的小世界里,刷着无关紧要的信息,这无疑是对讲者的不尊重,更是对知识传承的一种亵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愈发便捷,但人们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却似乎在逐渐式微。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风气的浮躁。人们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难以静下心来专注于一场深度的知识盛宴。长此以往,我们的思考能力、文化素养的提升必将受到严重阻碍。这并非只是一场讲座的失败,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态度的一个缩影。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听众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知识的敬畏感,在讲座中放下手机,用心聆听。其次,主办方也可在讲座前适当提醒,营造良好的讲座氛围。再者,学校与社会应加强文化教育与宣传,弘扬尊重知识的优良传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斯蒂芬·肖尔的离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重拾对知识的敬畏,让讲座回归其应有的价值,让知识在尊重与专注中得以传承与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提升个人素养,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2024-12-20 09:37:36 0回复
    0
  • 莫让“低头”成习惯

    作者:十八籽

    近日,斯蒂芬·肖尔因台下观众玩手机在讲座中离席,引发网友热议。面对台下观众齐刷刷地玩手机,丝毫不顾台上演讲人演讲的行为,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沉迷于手机窗口呈现的虚拟小世界,而不珍视眼前水灵灵的大世界。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已经从简单的通讯工具演化为社会生活的数字化载体。手机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许多负面影响。“低头”的人多了,“抬头”认真生活的人少了。就像斯蒂芬·肖尔在台上激情演讲、分析经验时,台下却是齐刷刷的看手机。再有趣、再有意义的演讲也变得索然无味,比起手中手掌大小的手机,演讲并没有多大吸引力,真正能吸引他们的是那巴掌大的手机屏幕。

    从“屏幕”背后,也折射出一个趋势:伴随电子现代化热潮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纸质书读地少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倾向于电子书阅读。相较于又厚又重的纸质书,电子书更轻薄带起来更方便,随时随地都能阅读,碎片化阅读也能利用地明明白白。查找资料、信息也是如鱼得水,方便快捷。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电子产品。线上签到打卡、信息收集与填写等代替了书写和口头传播。

    伴随电子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我们也要权衡利弊。首先,频繁使用电子设备,会导致专注力下降,大脑很难集中注意力。其次,长时间盯着屏幕,很少关注周围情况,视力也会下降。据统计,我国近视患者人数超过6亿,几乎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与此同时,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生活节奏加快,难免心生浮躁。

    如今,“低头”的人越来越多,认真体察生活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要合理使用电子设备,把握使用“度”。让电子化时代惠民的同时,能真正为民所用。
    2024-11-04 16:15:44 0回复
    0
  • 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上个月,国际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在中央美术学院作报告。艺术家在台上侃侃而谈地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时,而台下许多人自始至终低头看手机,从而艺术家愤然离场,引起网上热议。

    世界级艺术大师在台上作报告,台下很多人不以为然地低头看手机,致大师愤然离场,折射出以下两个问题:其一、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和对他人的尊重精神。这位作演讲的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摄影大师,又是一位年迈的古稀老人。大师在讲座前作了精心准备,想与学子们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当他兴致勃勃地在台上演讲时,台下许多人却在那里玩手机,把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其二、缺乏对知识及艺术的敬畏及追求精神。艺术大师演讲的题目是:“转变我人生的五次经历以及如何促使我成为一名艺术家”。这是艺术大师无私地把自己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是一次当面传递受业解惑的良机,而台下那些人根本不当一回事在那摆弄手机,从中无法看到“低头党”对艺术的敬畏与追求的精神。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人要使自己有所成就,就应该事无巨细地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严格要求自己。听世界著名艺术家现场讲座,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一生中难得的一次,理应十分珍惜,应从大师亲身经历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迪,使自己终身受益。大师演讲并非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更在乎听众的积极参与交流及互动,使讲座显得更有深度与生机。大师在给大家分享自己成功经验“注意力”这个话题时,台下很多人恰恰相反不“注意”听讲,这正是大师所忌讳的。听讲座的人中,或许有很多人梦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也能成为大师级人物。很难想象,对艺术大师演讲如此漠视,连认真听讲都做不到的人,以后在艺术道路上有多大发展前途。“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注意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切莫好高蝥远,做事先要学会做人,否则将一事无成。
    2024-11-03 19:13:25 0回复
    0
  • 被手机“吃掉”的专注力
    蕉绿芜
    9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的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本该充斥思想交流的会议却以台下很多人自始至终低头看手机与斯蒂芬·肖尔在讲座中离席告终,此事引发热议。对于此次大师离席的事件,笔者认为关注点不能仅仅落于尊重与否的角度,更应通过这个事件关注人机矛盾下被手机“吃掉”的专注力。
    跳出这件事本身不难发现,当今社会“集体低头”已成为常态。无论是高校课堂还是饭店餐厅,哪怕是行走在路上,“集体低头”已蔓延到生活的各个场景。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基本的如沟通、出行、购物都只需轻轻触屏就能实现,复杂一点如学习、工作也需要依赖技术工具。人们利用手机,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时,不要忘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当离开手机许多人出现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当这种集体低头之风出现在高规格会议而导致大师离席时,应当意识到专注力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斯蒂芬·肖尔的演讲很显然切中了人们注意力缺失的问题,他在演讲最后提到:“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你怎么能够在意你平时吃的东西,或者太阳照在你皮肤上的那种感觉呢?”这样的话不禁让人思考高度依赖手机,注意力低下的当下,人们还有欣赏艺术的耐心吗?还有对于生活本身的认识吗?进入高度依赖智能手机的时代以来,人类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下降了超过三分之一,甚至不到8秒。人们很容易做一些事情就要拿起手机看看,极易被海量的信息干扰。短视频、短剧的应运而生都彰显着人们专注力的下降。
    专注力下降是对传统公共礼仪与面对面交流的冲击。社交媒体与通讯工具的兴起让互联网交流成为常态。人们逐渐习惯在网络上交流,利用表情包表达瞬间情绪,网络热梗成为了一种交流话术。文化转变让斯蒂芬·肖尔这样的老艺术家感到不安,更让人们在线下交流时变得愈发窘迫。除此之外,专注力下降也造成人们情感冷漠。《银翼杀手》先锋性地展现了科技化发展下人类情感的缺失。如今,面对老艺术家在台上倾情演讲,台下却集体低头,虽然有用手机学习记录的情况,但这难道不是当今社会面对面交流的一种困境展现吗?
    专注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最重要却被忽视的宝贵财富。离开了手机的人们还剩下什么?是一个值得当下人反思的问题。放下手机去感受一个鲜活的世界吧!从感受一次阳光开始。
    2024-11-03 11:51:21 0回复
    1
  • 讲座离席背后的“专注”之思

    白雨欣

    近日,国际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上因众多听众低头看手机而愤然离席,此事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但也有网友称,台下很多人实际上是在用手机看翻译和记笔记,并不是没有认真听讲座。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专注听讲则代表着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对听众而言,用手机记录和学习似乎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但从客观层面来看,不论听众们看手机是何原因,这种行为都对主讲者造成了冒犯,炽热的言语换来的却是冰冷的键盘敲击声,换位思考,你又会作何感想?有意义的交流一定是双向的,听众们的行为不仅错过了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学习的难得机会,或许也在无形中传递出一种对艺术和知识的不尊重。
    斯蒂芬·肖尔以离席对听众的行为做出回应。作为世界著名的当代摄影艺术家,他的作品和观点无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他的公开分享同样是对艺术爱好者的一次慷慨馈赠。然而,当这份馈赠被漠视,当艺术交流的空间被手机屏幕占据,艺术家的离席便成了一种无奈而有力的表达。当然,工作人员事后也与艺术家进行了沟通,解释听众是在用手机做笔记的情况,试图化解误会。不过,这种补救的行为似乎为时已晚。
    一场好的讲座,不止需要主讲者和观众的“双向奔赴”,主办方也需对活动的管理和准备做到足够的“专注”。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听众,活动主办方也需做到主动担责,及时反思。此外,有知情人士表示听众是在借助手机进行翻译。作为讲座的主办方,在前期准备中有没有充分考虑到翻译问题?能不能让所有听众都能听懂?是否可以在技术准备上多下些功夫?诚然,如果因听不懂翻译而造成理解困难,听众借助手机翻译或许也无可厚非。若幕后人员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参加讲座的各方提供足够的便利,这种误会可能就不会发生。
    共同营造尊重艺术与知识的环境,需要多方的用心和专注。斯蒂芬·肖尔离席事件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应忘记对艺术和知识的敬畏与尊重。作为听众,我们应当学会在适当的场合放下手机,用心体验艺术的魅力,让艺术和交流的空间更加纯净和高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找到一个更加和谐与美好的平衡点。
    2024-11-03 08:16:16 0回复
    1
  • 别让偏见掩盖了讲座背后的真相

    众志成城

    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中离席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然而,这一事件远非表面上所呈现的“大师脾气暴”或“听众素质差”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避免以偏概全的误解。若仅将此次事件简单归结为大师或听众某一方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不仅伤害了双方的情感,更可能对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在讲座现场,许多听众低头看手机,这一行为引起了斯蒂芬·肖尔的关注,并最终导致他选择离席。然而,事后了解到的情况却显示,部分听众实际上是在利用手机认真记笔记,或使用翻译功能来辅助理解讲座内容。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但语言障碍依然客观存在。当翻译水平无法满足听众的理解需求时,手机翻译功能便成了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此外,使用电子设备记录笔记在学习过程中已成为一种普遍做法,既便捷又高效。因此,这些“低头”的听众并不是对讲座者的不尊重,而是出于强烈的求知欲,旨在更好地吸收讲座传达的信息。

    作为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怀着分享艺术理念和艺术感悟的热情而来,面对低头的听众感到失落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具有合理的动机。将这一现象简单归结为听众素质差,显然忽略了他们积极参与讲座的一面。与此同时,认为大师“脾气暴”也并不公平,因为他的专注和对知识传递效果的期待,导致他对看似“不专注”的场景做出了反应。

    这一事件折射出文化交流中的复杂问题。在跨文化的知识传播场景中,活动组织方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例如提供更专业的翻译服务,以减少听众对手机翻译的依赖。对于讲者而言,也许应更深入地理解听众的行为动机,增添包容的态度。而对于听众,亦可在尊重讲者的前提下,更好地平衡工具的使用与互动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们需要打破简单粗暴的认知方式,避免让刻板印象主导对事件的解读。以更全面、客观的视角看待讲座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营造一个真正有利于知识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环境。只有这样,讲座等文化活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不被误解和偏见阻碍文化发展的脚步。
    2024-11-02 10:31:04 0回复
    1
  • 讲座“屏”幕背后,尊重何处安放?
    银河小铁骑
    9月19日,国际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9月20日,有网友发帖称,“台下很多人从始至终都在低头看手机,斯蒂芬·肖尔在讲座中离席”,此事引发热议。也有网友回帖称,“观众低头看手机其实都在记笔记,肖尔先生获悉后开心多了。”
    斯蒂芬·肖尔的离席之举,是他对讲座的重视以及对观众尊重的有力彰显。作为主讲人,他希望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能够被认真聆听。因为讲座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输出,更是一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只有听众积极参与,这场知识的“盛宴”才能真正达到它应有的效果。而他的离席,是在用行动捍卫讲座应有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从观众角度而言,尊重讲座,尊重主讲者是应有之义。虽有工作人员解释部分观众低头是在用手机做笔记,但并非所有主讲者都认为在讲座上低头看手机是合乎情理的。毕竟,讲座需要目光、话语的交流,观众若总低头看手机,交流的渠道便会被“屏”障所阻隔,讲座的最佳成效也就难以实现。更何况,这还牵涉到中西方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差异。
    对于主办方中央美术学院而言,尊重主讲人和听众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在邀请肖尔时,应充分考量其特殊状况,精心筹备翻译工作,熟知其讲座风格以及对互动的期待,以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达给观众。同时必须提前明确手机使用规范,讲座现场更应安排专人负责协调,保障演讲交流顺畅。其次,高校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的初衷本是为学生开拓知识视野,但从此次事件来看,这一初衷似乎有些“一厢情愿”。校方在邀请专家时,并未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导致讲座内容与观众脱节,使得听讲座成为负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讲座这一知识传播与交流的情境中,尊重主讲人无疑是应然之举,但其背后更蕴含着观众、主办方以及主讲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深层要义。主办方要充分考虑主讲人和观众的需求,避免形式主义;观众要认真听讲,尊重主讲人;主讲人则要精心准备内容,让知识能够有效传递,台上台下相互尊重,相向而行,才能让此次讲座不虚此行。
    2024-11-01 13:28:32 0回复
    2
  • 讲座遇冷,谁之责?
    著名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中因台下观众低头看手机而选择离席,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然而,这并非是大师的“脾气暴”,也不能片面归结于听众素质差。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言“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斯蒂芬·肖尔的角度来看。作为国际著名的摄影师,为准备这场学术讲座花费了不少心血,在台上侃侃而谈,与听众交流分享自己宝贵的经验和想法,希望得到看到听众们积极的反馈和互动。然而,台下的听众却丝毫无人在意,自始至终低头看手机,这无疑是对大师的不尊重,斯蒂芬·肖尔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而在当今这个被信息快速轰炸的时代,听报告时玩手机这一现象司空见惯,但这并非代表着听众的素质差。不能否认有着听众确实有着重要的事情去处理,或又是发觉讲座内容没法吸引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当怎样处理好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静”下来做好一件事,自己如何审视与他人、与思想的连接。同样,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在活动开始之前应当事前提前告知会场秩序秩序,且在讲座期间对听众加提醒和警示。若能做好充分的引导和规范,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
    归根结底,听众在这种场合应当给予演讲者应有的尊重。参加讲座的目的在于拓宽视野,感受艺术的魅力。专注聆听不仅是对演讲者和知识的敬畏,也是自身素养的体现。
    2024-10-31 23:27:58 0回复
    1
  • PAL
    我不知道有的网友是不是真的看过有关的视频(包括现场听众)、图片和文章。
    再说一遍:主要还是翻译的水平问题,弄得很多观众(这是需要抢票才能入场的),不是低头做笔记,就是借助于手机的翻译功能。
    当然不排除少数手机党,但非主流。
    再次强调:这个有很多图片和视频可资证明的!
    请谨记:
    不完整的信息就是个错误的信息。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写其状,而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
    梁启超先生的话并没过时,凡事只看表面,不究其因与质,只能说是想当然耳,抑或人云亦云罢了!
    2024-10-31 11:53:41 0回复
    1
  • 如果讲座生动有趣 怎么可能舍得玩手机
    2024-10-31 09:06:00 0回复
    0
  • 不是用中文演讲的吧?到中国来面向中国人演讲,不使用中文,靠翻译才能让听众听懂,这是谁的问题?
    2024-10-31 08:42:23 0回复
    0
  • 不一定是“玩”手机,或是记录重要内容,或是所讲内容没有手机里的有趣。
    2024-10-31 08:27:29 0回复
    0
  • PAL
    我也许会有跟进的点评,如果不是有许多网友们站在上帝的视角轻易下笔,我会就此打住的。
    2024-10-30 22:48:08 0回复
    0
  • PAL
    我有许多同学们记录的笔记本和他们用手机记录的视频和照片,可惜没法上传。
    建议博友们多多了解后再开腔不迟,免得尴尬。因为很可能尴尬的是自己而非他人。
    散会!
    2024-10-30 22:45:53 0回复
    0
  • PAL
    重点来了:
    一:这次讲座是要抢票的,并不都是央美的学生参与。
    二:由于翻译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只能用手机翻译软件(此处是重点中的重点!语言不通还讲个什么座呢?),而且也有同学们会用手机做笔记。
    事后也向肖先生及时传达了这些信息。
    还有许多学生找到工作人员解释,并争出了他们的笔记本/iPad还是手机。
    2024-10-30 22:43:36 0回复
    0
  • PAL
    在提问环节,一位女生问:您的观点是什么?肖先生说:把注意力高度集中放在日常生活中。
    过后肖尔先生停顿了一会,向我们(主办方?)道歉说:他会倣岀粗鲁的动作。他以生气的态度结束讲座,说"你们來听讲座,犬部分人都存看手机,你们怎么关心平时吃的东西?怎么关心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呢?”。大伽说:不好意思打断一下,然后我也想先跟大家说一声抱歉,因为我今天说的事情可能会有一点点冒犯。你们也知道我在聊注意力的问题,那我觉得你们也应该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重要性,然而我发现今天在场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你们今天特意来听这个讲座,但你们都不能够集中注意力,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挺好的。随后斯蒂芬·肖尔走下讲坛回到观众席。也有网友回帖称观众低头看手机其实都在记笔记,肖先生获悉后开心多了。北京某艺术中心(三某堂)工作人员回应,我们是斯蒂芬·肖尔讲座位的协办方,主办方是中央美术学院,应该有相关的讲座礼仪规范。如果因此产生的误会,我们会和老师艺术家进行沟通,尽可能让他理解(部分观众低头看手机是在做笔记)这个情况。
    2024-10-30 22:39:28 0回复
    0
  • PAL
    肖先生演讲的题目和时:转变我人生的五次经历认及它们如何促使我成为一各艺术家。9月19号18:30~20·30
    2024-10-30 22:36:02 0回复
    0
  • PAL
    请暂时不要妄加评论为好,因为我已经看了很多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我将逐一分享给大家,稍候勿躁。
    2024-10-30 22:28:01 0回复
    0
  •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的听众是哪些人?
    2024-10-30 19:58:36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