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电商生态不该互相“算计”

常小觅 最后编辑于 2024-10-30 09:51:13
4569 1 1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购节已经提前开启,有人忙着抢券,有人忙着下单,也有人薅起了羊毛。前不久,某网购平台的一家商铺运营人员价格设置错误,导致20分钟内被“羊毛党”薅走了7000万元,这一新闻很快登上微博热搜榜。无独有偶,还有“羊毛党”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花29元坐高铁商务座免费吃40元盒饭”的视频,也引发了热议。两场风波,再次将“薅羊毛”现象推向了公众视野。“羊毛党”到底从何而来,该如何辩证看待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薅羊毛”一词来源于经济术语“剪羊毛”,是通过变现商业活动中存在的“机会”而实现收益的一种经济行为。近年来,“薅羊毛”群体迅速发展壮大,社交平台出现大量以专门分享“薅羊毛”的技巧和途径的社交账号,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一是互联网经济为其提供了生存土壤,尤其是电商平台之间为了争夺用户,频繁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创造了数量可观的“羊毛资源”。二是商家在进行名目众多且规则复杂的促销活动时,各种优惠叠加,稍有不慎就可能计算失误,出现不少有利可图的“漏洞”。三是消费观念和心理的变化,尤其是“薅羊毛”已经逐渐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习惯,他们不断解锁“薅羊毛”新“姿势”。

需要明确的是,根据目的不同,“薅羊毛”者可以被分为两类:普通消费者和“羊毛党”。普通消费者“薅羊毛”的目的就是省钱消费,其本质是一种“精打细算”的合规的市场行为,这类“薅羊毛”者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羊毛党”。与“捡漏”的普通消费者不同,“羊毛党”并不是产品的真实消费者,而是特指那些利用规则漏洞,去“算计”商家的套利者。他们利用平台和商家的漏洞,大规模地组织或参与“薅羊毛”,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差价转卖、二手平台低价出售或黄牛回收进行变现。

因此,辩证来看,对于“薅羊毛”不能“一棍子打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商家促销引发的“薅羊毛”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是在市场规则约束下,商家和消费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一方面,“薅羊毛”活动可以为商家带来巨大流量,有利于商家营销效果的达成;另一方面,“薅羊毛”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各种优惠活动,以更低的价格获取自己心仪的商品或服务,也有助于激发消费需求。

但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不等于违规或违法的“算计”,更不能成为营生手段。大量活跃的“羊毛党”抓住规则漏洞,利用技术手段,将原本属于消费者的优惠福利、特价商品一扫而光,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商家的促销成本大幅增加,甚至给商家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还搅乱了整个网络购物的生态环境。商家和平台为了防范恶意的“薅羊毛”,给规则漏洞打上“补丁”,在优惠规则或领取优惠的资格、程序上设置更复杂的操作。但是,过于复杂的规则设置,又恰恰加大了商家因操作发生技术性失误的风险,也使得一些有意参加活动的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以及消费生态,原本互惠互利的电商平台,变成了互相防范、互相算计的角力场。在这里,平台、商家、消费者,没有一个赢家。

我们应该看到,“羊毛党”大量出现的背后,是对健康的电商生态的呼唤。在电商平台,任何规则都应该指向同一个出发点——共赢。健康的电商生态,需要的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赢的环境,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商家、电商平台、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机制。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羊毛党”行为的法律界限,加大对其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电商平台也要加强技术防范,通过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及时发现并遏制“羊毛党”的活动。同时,平台还应加强与商家的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促销策略,为商家提供专业化、体系化的营销培训,减少“羊毛党”的可乘之机。此外,消费者也应树立正确消费理念,理性参与促销活动,不盲目跟风,共同营造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作者:路口

来源:常州日报 10月30日 A03版:文笔塔 观点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月满西楼
发送

1条评论

  • 树立正确消费理念
    2024-10-31 09:43:56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