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常州 乡愁 里坊城厢 中国学常州卷自然册地理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10-29 09:29:02
846 1 4

常州 乡愁 里坊城厢

中国学常州卷自然册地理篇

 文

image.png

老城厢是一座城市旧城所在区域,是城市的摇篮,往往也曾是历史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区域,具有“城市原点”意义。

我国古代城市基层居住单位是里坊,早在先秦时代即已存在。《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毛传曰“里,居也”。西汉长安城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洁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市民生活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启”。对“诸犯夜者,笞二十”。这样,唐长安城夜间坊门紧闭,坊外空无人行。朱熹对唐代里坊制度甚为赞赏,说:“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

image.png

严格的里坊制度可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却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唐代中期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行为不断出现。到北宋,由于宋朝经济高度发达,北宋GDP占世界 70%以上,东京汴梁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繁华城市,人口众多,废除了坊墙与夜禁,标志里坊制的崩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唐宋政府虽都试图维持“里坊制”及配套的夜禁制,一些正统士大夫也颇怀念里坊制秩序,但最后政府只好顺应历史潮流,迁就现实,以新里坊制(一坊是一个开放性社区),取代旧里坊制(一坊是封闭型小区)。

 image.png

 宋代封闭里坊制彻底崩溃,开放型城市格局逐步形成,标志着中国城市格局从封闭性古典型向开放性的近代型转化。坊不再是由高墙围隔的封闭性的居民点,而是开放型的城市基层社区,其间也可包含一定的商业网点。而由一定的坊巷及其附近街道构成较大的,相对较完整的城市空间——“城厢”。 “厢”原为唐以来划分驻军防地的军制,宋借鉴作为城市行政机构,厢坊两级管理机构由此完成。《严州图经》载严州有右、左厢,厢下设坊。

陈伟堂先生介绍,宋代常州所设四厢设置,是以前河(青果巷以南)为界。由于前河以北开发较早,人员较为集中,面积也较大,因此分三厢;前河以南只设河南厢。北边三厢,子城是城市行政中心,官员集中,故单设一厢。余下分为左厢和右厢。明代常州坊厢得到扩展,从四厢变成七厢。清初承明制,但除城内七厢,还有城外三厢,这表明常州城范围已逐渐突破围墙限制,直到城外。清雍正四年(1726),分武进置阳湖,城内子城厢一图、子城厢二图、西右厢、河南厢,城外西直厢(怀南厢、怀北厢附)、北直厢(北半图附属武进县);城内左厢、东右厢、中右厢,城外东直厢(东半图、东二图附)属阳湖县。

清末,随着手工业和贸易的发达,常州城继续向城外扩展,将近郊的怀南厢等地划入城中。城内城外分为十八厢。其中武进县辖城一厢、城二厢、西右厢、河南厢、北直厢、北半厢、西直厢、西仓厢、大怀南厢、小怀南厢;阳湖县辖西左厢、东左厢、东右厢、中右厢、东直厢、夹城厢、东二厢、东半厢。因此,常州城便有十八坊厢之称。

 image.png

大运河作为常州母亲河,千百年来孕育了常州的漕运文化、建筑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塑造了老城厢的历史之根和文化之魂。

当前,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广大市民的美好愿望。目前,常州老城厢复兴计划规定的区域范围西至中吴大桥,北至关河路,东至丽华北路,南至明代老运河,总面积7.4平方公里,范围与五代时期罗城大致相当,包括子城一厢、子城二厢、左厢、东右厢、中右厢、西右厢和河南厢。老城厢今天泛指城区,在坊市制向坊厢制演变过程中,常州老城厢发端于宋,演变于元,定形于明末清初,它的形成与变迁与运河息息相关,形成了“三河四城”的历史形态,和“城中有河、河抱古城、城河相依、水陆并行”的城河形制,至今仍是“三河并流”的城市。老城厢位于常州中心城区,是常州的地理、经济、文化的历史浓缩,承载着常州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乡愁”。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顺其自然者
  • 泉水涓涓
  • 人参果
  • 西江月
发送

1条评论

  • 谢谢分享!
    2024-10-29 21:43:05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