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评论】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百姓健康
无所求
日前,国家疾控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气象局等13部门公布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这意味着,我国将开展专门行动,更好防范气候变化给百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提升气候变化下的健康适应水平?方案部署了10项行动重点任务,包括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防范和综合干预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保障能力、增强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加快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科技创新、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全球行动等。
百姓安全与健康是“国之大者”。近年来,人们深切感受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高温热浪、暴雨洪涝、低温寒潮、龙卷风台风;四季节律明显失调,寒冬刚去,暑气便来;暑气稍弱,秋已过半;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更为显著。随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极大挑战。我国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关心百姓生命和健康。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直至《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制定策略有条不紊,采取步骤循序渐进。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方法。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和变化,前提是要加深认识,充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系统在自然环境里的适应状况。自然环境是复杂的系统,人的生命大约是自然中最复杂的部分,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百姓健康,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千家万户、亿万百姓自身的大事,面对的也是纷繁复杂的科学课题。懂得了才知道必须怎么做,理解了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或适应。现在正进行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有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国家和个体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就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科普话题。气候学家、健康专家等不妨理论联系实际,向普通大众做好这方面的科普文章。
保障百姓健康需要“双向奔赴”。国家和百姓“双向奔赴”,更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力量,更能提升“保障百姓健康”的效果。个体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相关科普文章,百姓要主动学习,尊重科学道理,践行科学方法,涵养科学精神。譬如有一种说法,大多数疾病是“吃”出来的,这就警示我们要科学饮食。再如戒烟少酒,按时作息,适当运动,控制情绪,都是有益启示。无论气候良好或恶劣,科学生活总可以保持或提升身体免疫力,总能提升身体“应对或适应”气候变化的底气。同时要认识到,人类的不当行为也加剧了恶劣气候的发生概率。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减碳低碳,植树护树,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时尚和自觉的习惯。
生命是大自然派生出来的。人类对大自然要保持足够的敬畏。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的现实面前,让我们和国家一起努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 保持身体健康”的能力,把幸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