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汉字五六:智圆行方
中国学语言学册汉字篇
安 文
我们常听到“圆”这个词,中国文化不是线性逻辑,是圆周的智慧。思考任何问题,都是从以“圆”为整体考虑的,做事也讲究“缓慢圆”。所以,常有“圆润、圆融、圆容、圆满”的词汇。
当然,传统文化也常讲,“方”,讲,方正。融合在一起,就是“智圆行方”。这四个字古人有一段论述:智欲圆者,环复运转,始终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流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燥,通不肆志。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方圆更多的不仅仅是一种形状的表达,而是更多是我们行事和行为的气度。在某种意义上讲,圆是形意,方是尺度。圆则有动,方则有止,有正。譬如地取法于天,方亦以圆为基。方圆之间,就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度。
方以圆为基。譬如地取法与地,方亦以圆为基。失圆之方,则往往小而拘泥,落入窠臼。就像人只进入“方”中,就变成了“囚”,少了“天道”中蕴含的“大”的气度。
如果我们回看历史,可以看到文化的成住坏灭,在某个角度上就是“圆方”之间的失衡。从三皇五帝到盛唐再到宋元再到明清,再到现代,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样的脉络。不仅仅体现在人的精神气象,从建筑、器物、服饰、绘画、诗词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脉络。 越往后,人的心量、格局和气度就慢慢变小,以至于消失。所以,器物和艺术,以及人的生命状态,都陷入细枝末节。至现在,圆方皆不在,则乱象丛生。 当然,每个时代也都有超然不群之人之物,那是另外之说了。
圆的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近来,与不同的朋友聊天,听他们对不同行业的表达,很多时候,都体现了 “圆”字。譬如,大成武术,不是直线出手,而是划圆,不仅仅是手脚的动作,还有以身体为圆心的圆周运动。很多时候,我们看表面的直线,其实是身体也在画圆。舞蹈也是这样,我们看传统戏曲和古典舞中的大部分动作,都是以“圆”为基础的。包括我们的音乐表达,也不是直上直下,而是一点点如画大小螺旋一样完成声音的起落和表达。所以,我们看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没有“戾气和极端”的表达。当我们听真正的戏曲或古典音乐时,有时候,身子都会不自觉晃动起来,完成一个个圆。而这就构成了我们艺术中的内韵。这种韵就展现了人文中清明澄澈的精神高度。书法的精妙也在于对“画圆”的体悟。包括古禮中,举手投足之间,拱手、作揖无不是一个圆。茶道中,“茶艺师”的每一个动作其实也都是以“圆”为根,“圆”为用的。不仅体现在形体,手腕,身体的动作,包括整个布置布场都是“圆”。
当我们悉心体验,圆,更多是一种开放,包容与接纳。人在画圆中,打破了直来直去的惯性思维。而在以“圆”为根下,“方”是收放的尺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方,是不变的法则与尺度,是中正的定位。
方圆之间,至平和之境。在“圆方”之间,在大而有定中,在变而有度中,人更容易觉察到自己的心和身体,进入一种平和之境。
其实,传统的每一个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可以“修养身心”。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智慧,器物和技艺的高度是以精神高度为基础的。所以,传统文化各个部分更注重内在心性的修为,而内在心性修为从来不需要脱离生活本身。在各行各业的所做之事的每一个动作中,在方圆之间的运化中,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心性。在心性提高的同时,技艺也会得到提高,生命的境界也在其中得到提升。所以,传统文化在“圆方”之间,走的是向内修养,向上提升的路。在道术一体,道本术用的思维下,走的是一条可以通天的路。这条路,对生命来讲,就是永无止境。
这是与追求物欲满足走的两条不同的路子:物欲的满足带来精神的堕落和生命的困境。而且,在物质层面,人本应得多少,也不是通过追求所能得到的,所以,往往求而不得,身心失衡。但对于精神的提升,对于生命同化天地之道的追寻,确是生命自己可以把握的,一日行道,则一日在道中,而且这条路,永无止境,乐趣无穷。以至于“身神合一”。
为什么自古君子“安贫乐道”,其实是因真正找到了生命之路。此乐,自然远非物质之乐所能比拟了。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回归“规矩”二字,体味“圆方”之间的智慧时,或许,也是在搭建一条自我生命的回归和重建之路。回归一条“大而有度”的通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