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璐的论文《……以武进郑鄤为中心》有感
前期从知网下载兰州大学文学院高璐的论文《晚名士人对苏轼的接受史——以武进郑鄤为中心》,反复读过几遍,且做了一点笔记 ,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篇短文。
一
郑鄤作为晚明的知名文人,和同年进士黄道周结为密友,诗文上互相交流和鉴赏。同年进士萧士玮则说郑鄤:“初入承明时,炎炎赫赫,纸贵洛阳。”[1]可见郑鄤的诗文在当时影响力不小。
观察当今对郑鄤研究之现状,心中常有一个疑问,而现今学者对郑鄤诗文研究的文章真如凤毛麟角,几乎很难发现。近年有王炜的专著《明代八股文选家考论》[2]把郑鄤列为其中一员,专辟一节加以论述,笔者感觉这是对郑鄤的文学研究(虽然只是八股文)开了先河。后又看到北京师范大学谭笑的论文,是笺注郑鄤整理戏曲的文章[3],范围显然有了扩大。始信学者对于郑鄤诗文进行研究的文章必然还会出现,现今高璐的论文证实了我的推测和期盼,怎不感到十二分欣喜?
二
高璐的论文从标题看,显然是研究明代的苏轼接受史,而以郑鄤的诗文为例。且该文是在苏东坡研究的年会上发表,初看起来,显然是研究苏轼的专题文章。
然而仔细阅读其中内容,在笔者眼里看来,不妨看做一篇研究郑鄤诗作的文章,当然仅限于四卷《狱中草》[4],兼及郑鄤写到苏东坡的其他诗文。
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对《狱中草》如此详细研究的文章,并且如此详细分析了郑鄤与苏东坡之间的内在思想联系。正如郑鄤所写:“古今人何必不相及也!”[5]
三
论文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如下:
特定书写对象的出现;
追摹式书写的产生场合;
追摹式书写的具体表现;
追摹式书写的创获与不足。
除第四个标题含义一看即明以外,其他三个有必要作简单的解释与说明。
1“特定书写对象的出现”,实际是写郑鄤为什么会把苏轼作为书写的对象。根据论文的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苏轼是士人的精神榜样,具有卓异的人格魅力和超凡的创作才华,而郑鄤对苏轼的敬仰更是超乎常人。作者又认为郑鄤和苏轼具有相近的文学观念,她主要指出行文自然和推重简素这两点。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郑鄤和苏轼具有相似的困厄体验。
2所谓“追摹式书写的产生场合”,论文是指郑鄤在哪些情况下会写到苏轼?根据作者的分析,这样的场合不少,诸如感时与悼亡、题咏与纪游、教习与切磋、送赠与劝慰 、练笔与戏作。笔者认为,这些场合几乎贯穿了郑鄤的监狱生活,可以说,狱中的郑鄤无时无刻都能想到苏轼,欲写苏轼之时,题材信手拈来、诗文下笔成章。
3“追摹式书写的具体表现”,在笔者看来,这属于郑鄤书写苏轼的艺术手法。论文作者归纳为 摹神写意、次韵追和、借语用典这三种手法。笔者这里要提的是,郑鄤对于借语用典这个手法可谓轻车熟路,一是他身为翰林院庶吉士,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与历史素养,二是他对苏轼有过较深的研究,并且在狱中撰写了《考定苏文忠公年谱》。
4 论文认为追摹式书写的不足之处是:过度模拟他人难免导致创作僵化,亦步亦趋, 反而失去自家面目,甚至有雷同之嫌。
当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者所写具有一定的道理。
而笔者的体验是,写到亲情关系中的人物时,郑鄤的妹夫吴载飏、弟弟郑郲,实在难以和苏辙、秦观比较,好在郑鄤写的主要是亲情关系,而不是人物地位。但是笔者读后有一种并不十分贴切之感。
四
笔者作为郑鄤专题研究者,至今十有五年矣,期间反复诵读郑鄤的诗文,现今在高璐的论文中,读到郑鄤的诗句,依然具有一种亲切感,并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谢作者对郑鄤的诗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有影响力的论文。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除了对四卷《狱中草》深研以外,对论述制义的《明文稿汇选序》有关内容,也花了相当的功夫,笔者由此更生一层敬意。
最后,笔者要指出论文中存在的瑕疵。当然这不是论文作者本人造成的瑕疵,而是引用文本的瑕疵。现在研究者引用郑鄤的诗文大都来自《四库禁毁书丛刊》的集部第126册,而该书的内容为民国本《峚阳全集》的影印件,影印中难免有模糊之处。
例如论文中引用《选苏东坡诗序》中的“斯以为百世之帅也”,而民国本《峚阳全集》原文为“百世之师”[6]。又如引用《明文稿汇选序》中“文之单征不过一线,得此一线,则千变万化可以随手而出。”经查阅民国本,应为“文之单微不过一线”[7]。
所以笔者深感,对郑鄤的诗文进行校读,另出版本,厘清影印件的模糊之处。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民国本勘误表的内容,《四库禁毁书丛刊》的集部第126册中均未有体现,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笔者姐弟,正在进行《峚阳全集》的点校工作,虽然已大体就绪,但是两人都遇到生活和身体中的具体问题,牵制精力甚多,能否如期完成点校也很难说,但是尽力而为却是依然进行的。
注释:
[1]萧士玮:《郑谦史说》,见民国本《峚阳全集》文集之附录
[2]王炜:《明代八股文选家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3]谭笑:《新见明末郑鄤戏曲题记七则笺释》,见《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8辑,2020年。
[4]四卷《狱中草》:《峚阳草堂诗集》卷十五为《狱中草》,卷十六、十七、十八分别为《后狱中草》上、中、下。
[5]“古今人何必不相及也!”见民国本《峚阳草堂诗集》卷十六《东坡海外逸事》
[6]“百世之师”:见民国本《峚阳草堂文集》卷四《选苏东坡诗序》
[7]“文之单微不过一线”:见民国本《峚阳草堂文集》卷七《明文稿汇选序·许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