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史之一:人头税是雍正废除的吗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清史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08-16 13:38:56
1571 1 4

真史之一:人头税是雍正废除的吗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清史篇

 

77级高考题目,我按教科书标准答案写: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两千年来的人头税。后来,风行一时的清宫戏为雍正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说仅凭此一项,雍正就可吊打无数汉人皇帝!现在退休了,越想越不对,原来我们都被文化流氓忽悠了!

其实,严格讲,雍正废除的是丁银,虽然被教科书一般理解成人头税,但真弄清楚其来龙去脉,会发现说它是人头税,真的很牵强。因为早在明朝,税收项目就没有人头税,只有田赋和徭役。后来,官府给百姓说:只要给我交一笔钱,就可不服徭役了,我们会用这笔钱雇人代替你。这笔钱,就叫丁银。所以,丁银也叫丁徭银、丁役银、徭里银,本质上是一种徭役货币化的产物。 

 image.png

于是,逻辑就变成了这样——雍正:我废除了人头税;朱元璋:老子压根就没设过人头税!

对。明初是没有丁银(人头税)的。到明中后期,才慢慢出现了丁银,且一直处在灰色收入地带。

image.png

到大清,全盘继承明朝财税制度,这笔钱慢慢见光,成了正式收入。但出现一个难点:丁银,该收多少?按人丁收,需要掌握国家实际人口数才行。当时,明清战争刚结束,康熙年间,整个朝廷能统计到的人口,只有两千万左右。这数字怎么可能是真的?一看就知道有大量黑户,大清根本无法掌握。再加上丁银本质上不是人头税,而是劳动税,可劳动这玩意儿你无法量化!所以,康熙晚年搞“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就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注意,这里的“赋”,指的根本不是田赋,而是丁银。即,将来人口再增长,也不再加丁银了,只收这三百多万两。

image.png 

image.png

到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把丁银摊到田赋里面收了。也就是说,从今以后,收多少丁银钱,看的不是人丁,而是你家田地的亩数。

很多人说:这不就是财产税么!不要急。首先,当年为什么要收丁银?因为衙门要收这笔钱雇人干活。现在丁银被摊入田赋里了,而大清对田赋的分配,大抵是“中央8成、地方2成”,所以这笔钱基本全上缴给国库了。地方衙门没钱了,活儿谁干?总不能指望官老爷干吧?还得是老百姓来干。对。接下来的发展,但凡动脑子就能想到——官府又开始摊派徭役和新的“丁银”了,直接倒退回朱元璋时代。现在,知道为什么我说“摊丁入亩是变相加税”了吧?

很多人讲,不管怎么说,按田赋征税,田多的人家多交,田少的人家少交,没有田的直接不交,这总是维护了社会公平吧?你想想,对没土地的贫民来说,他们总要吃饭的。所以,要活命,只能去当佃农,就是租种地主的田,给地主交田租。地主家田多,要收丁徭银了,他们当然把这笔损失转嫁到佃农的头上,所以,最终受苦的,还是贫民。

专家又说,这只是执行过程出了问题,并不能掩盖摊丁入亩本意是好的。那照这么说,地方衙门再行摊派,还把损失转嫁给佃农,朝廷应管管吧?然而现实是,大清岂止不管,还大力怂恿和支持!大清公然表示“租无所出,赋从何来”——你们这帮佃农不多交租,朝廷还怎么收田赋啊?所以学术界对摊丁入亩改革的定义是不很明确的。

现在统计一下,摊丁入亩实施后,各方利益盈亏情况,那就是大清朝廷,赢麻了。地主官绅,虽说没赢,但至少不亏,或者说小亏一丢丢。只有底层的佃农和自耕农,那才真的输了个一干二净。

image.png

朝廷和地主阶级虽然有矛盾,但在对付贫苦老百姓这方面,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如何看待摊丁入亩,只看你屁股坐哪边了。要是在大清朝廷这边,那当然歌颂就完事儿了,毕竟给国库收了这么大一笔银子。可要是在当时百姓这边,那每天骂十句雍正王八蛋,都算你涵养高了。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西江月
  • 泉水涓涓
  • 安老师的学生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1条评论

  • 把直接税转化为间接税,在很多时候都是加深了对穷人的压榨,所以可以通过直接税的比例来看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2024-08-17 03:01:57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