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汉字四六:有得有失平天意 中国学语言学册汉字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08-14 09:48:45
1140 0 3

戏说汉字:有得有失平天意

中国学语言学册汉字篇

  文 

有得有失天意平中国文化中,重德与此相关。因为福分其实是德换来的,有德才有福分,才有一切。所以,我们常讲“惜福”,“不要损德”说得都是这个道理。不管佛家、道家、儒家,还是西方基督天主,都让人做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不要做坏事,其实就是不去损害自己的德行与福气。

从这个意义讲,很多时候,人去强取豪夺,好像是得到了物质,但那些东西本不是自己的,强拿来了,是拿了别人的东西。这个过程伤害了别人,那其实就会损害自己的德行,损害自己的福分。看似得,其实是“失”了。一个人很善良,经常帮助别人,不是自己的不去争不去抢,看似好像很傻,是失去了。其实,是守住自己的福分。有福分,就能换来其他东西,是“得”了。所以,古人讲,“吃亏是福”,“吃苦是福”,“顺其自然”是有真正内涵的。其实,是“不损福”的智慧。因为如果那个东西是你的,最终就还是你的。此处不得,别处得;此处不失,别处失。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只是看自己选择什么。

超越得失对生命,其实从来没有绝对的失与得。同一件事,不同的得失观,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

《孔子家语》载孔蔑是孔子侄子,宓子贱是孔子学生,两人都做了县令。一次,正值春季农忙时节孔子前往孔蔑那里,看到一些田地荒芜,百姓站在田边,样子非常愁苦,孔子问:“为什么不去耕种?”百姓说:“因半年之内没交足税,按规定受到不许种地的处罚。”孔子听了很忧虑见到孔蔑问:“自你出仕以来,有何得?有何失?”孔蔑说:“没什么得到的,却有三样损失。君王让人做的事情就象一层一层的衣服那么多,政务繁忙,整日忧心忡忡,哪儿有时间治学?所以,虽然学习也不能够领悟到什么道理,这是第一个损失。所得俸禄少的像粥里的米粒一样,不能照顾到亲戚,亲友们日益疏远,这是第二个损失。公务急迫,很多事不能遵照礼节去做,也没有时间去探视病人,别人又不理解,这是第三个损失。”孔子又来到宓子贱那里,看到当地物阜民丰,百姓诚实、有礼,孔子问:“自你出仕以来,有何得?有何失?”宓子贱说:“没有什么损失,却有三样得到的。无论做任何事情,即使处理繁冗的公务,都以圣贤之道为准则,把它当作实践的机会,这样再学习就更加透彻明白,这是第一得。俸禄虽然少的像粥里的米粒一样,也分散给亲戚一些,因此亲友关系更加密切,这是第二得。公事虽然紧迫,仍然不忘记遵守礼节,挤时间去慰问病人,因此得到大家的支持,这是第三得。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那里,却有不同的得失状态。所以,得与失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内心对他的信念、态度和选择。

无处不得的修行某种意义上,人患得患失往往来自对事物认知的局限。若从固定角度,单一利己的角度看问题,想“得”太多反而满眼都是“失”了。因为生命中,总有不如意之事。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更高维度、更广空间、更多角度看,生命本是一场自我成长之旅,是一场修行。那任何事件中都可以找到生命成长的资粮,如果顺势而行去善用他,将坏事变成好事,找到提升自己的途径,在得失之间修出生命的定力和厚德,这便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如果这样,那就是无处不得了。古代心胸豁达的君子早就看清这得失之间的常态,将权势富贵看的很淡,也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春秋楚国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没有喜悦的表情;三次被免职,脸上也没有生气的神色。鲁国大夫柳下惠也三次被罢官,从不心生怨恨。因为他们早就超脱了“得”与“失”的计较,只是让自己的生命一直践行在“道”上。

如此,得失起落,只是寻常。而生命修为,却成为千古的故事与绝响。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西江月
发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