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孙子兵法》谋攻篇
十、知胜核心
中国学军事卷理论册孙子兵法篇
安 文
孙子强调知胜,即战前必须预测能否胜和怎样胜,曰: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一次胜利可能因偶然运气因素侥幸获得,但胜利不能靠碰运气,而要知道获胜的方法,才能百战百胜。
这里,“识众寡之用”,就是懂得根据兵力强弱合理运用战术。如战争年代敌强我弱,伟人采取避免与之进行正面阵地战硬拼,而实施游击战和运动战战略,让野牛陷入人民战争火海,持续不断消耗其优势力量,待其精疲力竭时战而胜之。而“上下同欲”,从道的层面看,就是要解决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目标。从心理层面来说,要形成某种共同情绪,尤其愤怒情绪作用最大。但情绪只能作用于一时,像一把柴火,烧过了就没了。从领导与管理层面来说,领导者要有杰出的人格魅力,要有亲和力,要把下属变成“粉丝”,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亲密感。正如管理专家所说:“有了亲密感,才会有信任、牺牲和忠诚。”至于“以虞待不虞”,“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历来是伟人指导战争的基本军事战原则,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知胜之道核心和难点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其理论和方法,一般是根据《计篇》所讲的道、天、地、将、法等“五事”标准,通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计”,即七个方面彼此比较,来综合鉴别判断是否能够战胜。得算多则可战,得算少或无算则不可战。可战则战,不出意外的话可以获胜;不可战则不战,自然不会失败。
判断可战与不可战,固然需要根据“五事”“七计”的理论方法,有时也需要伟人那种灵感和直觉力,透过表面情况发现潜藏其中的胜机,得出通过持久战将我之不利逐渐化为有利、敌之优势逐渐变成劣势,最后取得抗战胜利的结论。因为孙子所讲“五事”、“七计”是一般情况,在进行庙算理论探索时,很难算清各事、各计的权重。如庙算时给“道”打多少分?给“天”打多少分?很难给出准确数据。即使庙算精确,而在实战中,某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比表面看起来的大得多;而且,通过人为或自然放大某种因素,如我方四渡赤水等迷惑行为导致敌方出现严重失误,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算不出来的,要靠灵感、直觉去发现,出奇兵,用奇计,军事奇迹往往是超乎常理灵感的产物。
三国时,魏延学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提出“子午奇谋”: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袭占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进兵,两军至长安、潼关会师,然后攻取关中。可惜诸葛亮从兵法常理校之以“七计”判断,认为此计是魏延的灵感,蜀国得算不多,过于凶险,难以成功,弃而不用。而后来邓艾灭蜀,就是绕开姜维重兵把守的剑阁险关,奇兵偷渡阴平,奇袭涪城、绵竹,直捣成都,逼刘禅投降,将庙算的不可能变成了妙算神机的奇迹。
其实,军事史上有不少校以“七计”不能胜,最后却胜了的事,刘邦孤军深入平定关中即是一例。刘邦率五万大军挺进关中,除江南吴芮派部队支援外,包括项羽各路义军首领,都坐观成败,没派一兵一卒。推翻秦王朝是载之史册的大功,大家想不想要?秦宫堆满了财宝、美女,大家想不想要?关中是一等一的战略要地,号称“百二之地”,大家想不想要?当然都想要。但为什么抢着上呢?因为“诸将莫利先入关”。没人觉得“可以战”。只有刘邦觉得“可以战”。
以“七计”衡量,刘邦得算并不多:主孰有道?这条刘邦占绝对优势,秦二世无道,而刘邦“扶义而西”,是去向秦人民播撒仁义。不过,以当时媒体水平,有多少人听说过刘邦,就不好说了。将孰有能?刘邦手下猛将如云,秦军也历来不缺名将、强将。天地孰得?关中易守难攻,刘邦至少要破武关、蓝田关两大雄关,还有突破几百里狭道险隘,这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法令孰行?秦国是立法用法的老祖宗,刘邦治政理民,用的也是秦法。兵众孰强?秦地兵员潜力约一百二十万至一百五十万,关外被歼七八十万,尚有数十万,其中常备军十余万,边防军二三十万。如果全国总动员,还可招募数十万。刘邦以区区五万人挑战关中,怎么看都像鸡蛋碰石头。士卒孰练?秦寓兵于民,男子十七岁始接受军训服兵役,拉个成年男子出来就是老兵。刘邦手下都是百战雄兵,作战经验相对也较丰富。赏罚孰明?秦二世胡来,赏罚不明,刘邦赏罚分明方面有优势。
从以上七方面的情况分析,刘邦得算不多,甚至还处于劣势。关键是,从秦孝公起,从关外攻打关中,没有成功事例。信陵君率五国联军,仅攻到函谷关外,脚没踏进关中一步。楚怀王倒踏进了武关,却当了俘虏。陈胜部将周文攻进函谷关,却全军覆没。“诸将莫利先入关”,不是没有道理。不论庙算也好,兵棋推演也好,都推不出刘邦的胜利,刘邦却信心满满向关中出发了,而且胜利了。他一定看见了隐藏在表面情况下的胜利因素,那当然要靠灵感。至于这个胜利因素是什么,网友可以讨论,也许永远没有人知道了!
总之,判断“可以战”和“不可以战”,没那么简单,不是读几本兵书就够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是反对称伟人为“教员”的,如在军事上,知道知胜之道、五事七计的教员多如牛毛,但有多少像伟人这样不仅知其所以然,而且往往不以为然,出神入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伟人的的确确是将个别实际问题一般理论化的军事科学家,是将战场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的军事指挥家,是将共性问题个性化解决的军事艺术家,是源于孙子兵法又超越孙子兵法的伟大战略家,“教员”岂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