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言百零三 意怠免患中国学国文卷杂文册庄子篇
庄言百零三 意怠免患
中国学国文卷杂文册庄子篇
安 文
意怠免患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1]。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2]?”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3];引援而飞,迫胁而栖[4];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5]。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6],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7],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8]:‘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9]。’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10]?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11];纯纯常常,乃比于狂[12];削迹捐势[13],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14]?”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15],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16],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1)“孔子”两句:见上《刍狗已陈》注释。(2)大公任:复姓大公,名任。吊:慰问。(3)几:近。(4)意怠:鸟名。(4)翂翂翐翐(fēnfēnzhìzhì):飞行舒缓貌。(5)引援:带领。迫胁:挨挤在众鸟之中。(6)绪:余。 (7)不斥而外:不将其排斥于外。人卒:人众。(8)意者:或许 。(9)饰知:表明己智。惊愚:使愚者惊奇。(10)昭昭:显著貌。揭:高举。(11)大成之人:修养大成之人。(12)自伐:自夸。堕:同“隳”。谓其功毁坏。亏:其名毁坏。(13)还:返身。与:随从。(14)流:运行。居:所止。得:通“德”,谓德行施行于万物。不名处:不处其名。(15)纯纯:极其纯正。常常:极其平常。比:同。狂 :指随意所为者。(16)削迹:不留形迹。捐势: 弃除权势。 (17)不闻:不求闻名。喜:指喜好闻名。 (18)交游:交往者。去:弃。 (19) 衣:穿。裘褐:粗陋之衣。杼(zhù)栗:栎木之子实。
此节述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大公任前往慰问,并指明祸患起自孔子表明其智,显明是非,劝其当弃功名,不求闻达。孔子于是感悟而退隐野处。寓言故事中之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困,断了粮,大公任前往慰问他,于是讲述能“不死之道”,即以意怠鸟为例,说其胆小谨慎,时时处处,处身于意怠鸟之行列中,从而避免祸害,得以活命。以此例劝导孔子,弃除功名之念,而返身随从大众,不求闻达,方得平安。于是孔子隐身野处,连鸟兽也不回避,这样就与人们相安无事了。
故事中所写的孔子是一个热衷功名利禄的儒家人物,现在他仿照意怠鸟处身之例,转而逃之荒野,与鸟兽相处,从而成为一个“野人”。这分明是一种丑化,其目的正在此。而且所写的意怠鸟,其形象明显出于杜撰,它不过是一种意念之产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