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言九六 大瓠之种中国学国文卷杂文册庄子篇
庄言九六 大瓠之种
中国学国文卷杂文册庄子篇
安 文
大瓠之种
惠子谓莊子曰 1:“魏王貽我大瓠之种2,我树之成而实五石3。以盛水漿4,其坚不能自举也5。剖之以爲瓢,則瓠落无所容6,非不呺然大也7?吾为其无用而掊之8。”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於江湖9,而忧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10?”
注释:(1)惠子:即惠施,战国名家学者,与庄子同时,曽为魏相。此亦借其名。(2)贻:赠。瓠:大葫芦。种:种子。(3)树:种下。成:收获一个大葫芦。实:容纳。(4)水浆:液汁。(5)“其坚”句:谓因其质地脆弱,不坚固,故不能用以提举物品。(6)瓠落:空廓貌。(7)呺(xiāo)然:大而空虚貌。(8)掊(Pǒu):击破。(9)不虑:不考虑。樽(zún):古代盛酒器。大樽:因瓢如樽形,故称大樽。古人将瓠缚于腰间,用于渡水,称为腰舟。浮于江河:谓使此大瓠(舟)漂浮于江湖之上。如此,则惠子可从为我所用之束缚中获得解脱,而大瓠亦免于为人所制而获自在。此即对大瓠之善用。(10)蓬之心:谓为物欲所制而不能忘我。蓬:蓬杂。
庄子与惠子以一个大葫芦为讨论对象,论述人如何不为物欲制约,达到精神之逍遥自由。
惠子栽下一颗大葫芦种子,收获了一个大葫芦。因无法利用而十分苦恼,精神为其制约。庄子教他摆脱“自我”之束缚,做到“无己”,任它在江湖上自由地漂浮,与己无关,从而自己也可以获得逍遥自由。作者在此探讨,生活在世界上,如何才能摆脱物欲,达到精神自由。这是一种道家的根本修养。
寓言中,作者对惠子与庄子的描写各具特色:惠子他为能收获自己栽培的大葫芦而高兴,于是想如何利用。然而因其太大,无法利用,冥思苦想而不得,于是索性把它敲破。刻画了一个为物欲所困者的形象。而庄子则是一个体现道家思想的赐教者,教导惠子打消物欲之束缚,放弃对大葫芦的利用,让大葫芦在在江湖上随风飘荡。再则,作者对两者的描写手法不同,前者是对现实之静态刻画,后者是对意想者之动态描写,可谓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