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采风行

品品 最后编辑于 2024-04-10 09:59:07
8687 7 9

4月7日,细雨蒙蒙,武进工美组织工美大师们前往安徽采风学习。


宣纸


首站,是宣城市泾县,中国宣纸之乡。


12点,抵达四宝堂,这是安徽省级工艺大师曹光华的工作室,他是曹氏宣纸世家第22代传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简单。可惜其子女不再从事这一行当,这是非遗传承的普遍痛点,后继乏人。


下午2点,参观中国宣纸博物馆。这是一组白色建筑,外形密布平行的横竖线条,好似无数宣纸林立。如今博物馆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也吸引孩子们前来学习。


宣纸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宣纸制作工艺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还被列为工业技术“绝密级”加以保护。宣纸是书画家的珍爱,润墨、耐久,不同于一般纸张有寿命上限,宣纸被誉为“千年寿纸”。


宣纸的制作工艺繁琐,一张宣纸,需一百多道工序、历时3年才能制成。宣纸以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将其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用野生猕猴桃藤汁做成的纸药,抄制出不同品种的宣纸。


我之前一直困惑的问题在这次参观中得以解答,就是工人在洗浆池中捞纸,数百张湿漉漉的纸堆积在一起,滴着水,像一块大豆腐,难道不会相互黏连吗?野生猕猴桃藤汁液的加入完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所以说高手在民间,古人的智慧之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闪烁。


在宣纸制造行业,有人尝试用机械造纸,却以失败告终,至今宣纸的制作工艺中只有部分工序可以借助机械,比如烘烤。其他的,主要还是依赖人工。


我们参观“三丈三”巨宣车间,这里生产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纸,长11米,宽3.3米,需四十多人同时捞制。车间里有巨大的纸浆池和捞纸竹帘,巨宣为巨幅书画创作提供了可能。


歙砚


4月8日,春雨淅沥。采风团行车两个半小时至黄山市歙县礼辉砚雕艺术馆。


程礼辉,安徽省歙砚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大师。擅砚雕,工书画,喜诗文,主张“不雕而雕”“天然至上”。其代表作有《无梦徽州》《唐宋诗歌》等等,令观者激赞。

程大师对每件作品如数家珍,给我们讲起歙砚的故事滔滔不绝。其中一方歙砚,正反两面都为罗纹砚池,一面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制,流入市场,后回收,又在反面斫砚。之所以如此充分利用,在于如今砚石老坑新坑均已禁采,砚雕传承面临原料断绝的危机。国家立规是出于保护资源的初衷,却也在另一方面抑制了歙砚的发展。


竹雕


下午至徽州雕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由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传承人洪建华创建,总投资6000万元,于2017年对外开放。馆藏丰富,主要有竹雕、木雕、石雕、砖雕作品。


座谈中,洪大师与我们一起探讨工美人所处的现状与转变。谈到疫情三年,博物馆为生存计,流失了十多名员工,这也是传承力的流失。对于经历过工美辉煌十年的我们来说,如今的低谷,既是对无序膨胀的工美市场的抑制,也促使工美人危中求机、绝路逢生。

应对方法也有,比如尽可能拓展影响,以参观+体验+研学的形式,吸引学生与游客走进博物馆;比如手艺人以普通材质+非遗元素打造文创小件,迎合市场,同时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创作精品大作,引入收藏界;比如凭借古徽州旅游城市名头,招商投资酒店,以博物馆为后盾,文旅结合,加强引流。


萧大师亦建议,可以依托博物馆,加强跨市跨工艺协作,比如在徽州雕刻博物馆设留青竹刻特展,强强联手,实现双赢。


徽墨


座谈结束,我们又前往项氏徽墨艺术馆。

徽墨传承人、国大师项德胜亲自接待了我们,讲解制墨从配料熬胶—制墨—捶打—入模定型—出模—修边—晾模—打磨—描金的过程,大工序里又包含小工序,共有百余道工序,全部手作,可见其难。工作室现有工艺师不足十人,项大师的儿子项颂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承上启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融合,以网络助力,打造更多元的非遗产品,比如月球环形山、卡通猫爪印……拉近了年轻一代与非遗的距离,使非遗更接地气。


项大师带我们参观制烟室,这是一间小屋,门窗紧闭,光线暗淡,很是脏污。沿墙砌了两排L形水泥长条,只在靠近天花板与地面处的墙上打了几个圆孔,用于适当通风,使得桐油燃烧产生的油烟直上,完全被倒扣的瓷碗接纳。

小屋狭小,大约扣了40只瓷碗,据说燃烧一天桐油,所能收集的油烟总共不过3两。


新安江山水画廊


4月9日,宽阔的新安江波光潋滟,与昨日所见歙砚上的水舷纹,如出一辙,天工之美,无以伦比。


我们前往位于歙县深渡镇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全长约百里,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两岸生态环境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徽派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新安江穿行而过,好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游船行进,沿途在三地逗留,游览九砂民居、绵潭渔鹰捕鱼、漳潭千年古樟等。


有大师在旁,对着山水读山水,是一件乐事。

萧大师给我讲解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用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布局“三远法”——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来读画。萧大师常作中国山水画,画中的“远”,把画者与观者的视觉和思想引向远处,使心灵辽阔、博大,与自然亲近,远离烦嚣。

萧大师还讲到了如何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画眼,这不仅是构图上的焦点,也是情感表达的重心。画眼不一定最美,画家却通过画眼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我和小师兄索性对照真山水,翻出师父的留青山水作品,赏景读画。小师兄已刻竹十多年,近年频频创作山水画作品,与其他题材作品相比,留青山水无疑是最难表达的。小师兄遥指山间蒸腾的水气雾霭,讲解刻山水画中留白的云雾时,需勾勒模糊的山形,以表现出云雾的飘散与轻薄。

我们看两岸青山,绿树中杜鹃花开,这样满山花木葳蕤,并不适合以留青竹刻的形式表现,显得杂乱。而一旁的张老师说,象牙浅刻倒是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一画面。因为各门类技艺的表达方式不同,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无疑有助于我们的技艺进步。


这是一个工美大师们组成的采风团,我有幸加入其中,在短短的三天里,在斜风细雨中走近宣纸、歙砚、徽墨、竹雕,与大师们对话,了解徽州文化,在水墨山水中沉醉,读山读水读人,收获的,不止是新朋与新知。

微信图片_20240409220040.jpg


微信图片_20240409220045.jpg

微信图片_20240409220027.jpg

微信图片_20240409220014.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竹青
  • 落英笑
  • 嫳屑男子
  • 双桂女
  • 龙潭清泉
  • 六塘一柳
  • 西江月
发送

7条评论

  • 功力深厚。
    2024-04-16 08:45:01 0回复
    0
  • 都是国宝!
    2024-04-10 19:01:44 0回复
    0
  • 历史文化含量很高啊。
    2024-04-10 11:03:42 0回复
    0
  • 读山读水读人
    2024-04-10 09:14:47 0回复
    0
  • 在水墨山水中沉醉 羡煞我也
    2024-04-10 09:13:33 0回复
    0
  • 最后一张照片拍得真好,象一幅山水画。
    2024-04-10 07:33:27 0回复
    0
  • 不虚此行
    2024-04-10 07:32:14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