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代替“塑造”,还教育本来风貌

见青山 最后编辑于 2024-03-24 20:39:13
3566 1 3

见春山

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在如今这个普遍倡导“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环境下,这种行为模式无疑是与人潮相背离,颠覆了中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模式。

这种另类的教育模式无疑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称“孩子年龄这么小,估计以后都记不得这段经历”。孩子爸妈从去年8月开始,预计用一年时间带儿子游遍全国。不少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这对父母则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

笔者认为,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不如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看来,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都是要触动灵魂的,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盲目地灌输知识。同时,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的教育如果不到位,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尽管老师和学校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不能替代父母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价值也无法被学校教育所替代。父母是孩子接触的最早的教科书,父母慢下来的心态和思考方式会影响到孩子未来成长的轨迹。因此,这对父母的“鸡娃”不如“鸡”自己的观点是合理的,也值得其他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用“唤醒”代替“塑造”,还教育本来风貌。鸡娃式教育并非是通往成功的最优解法,它有拔苗助长之嫌。教育的终点应该是让孩子长成他们自己设想的样子,而非家长甚至是他人心中的龙凤。教育并非是在流水线上生产的水果罐头,流程虽然一模一样,但罐子里的可能是腐烂的水果。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教育中家长的角色。

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家长应该有一颗强大包容的心,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去唤醒孩子的灵魂。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如果视作赛跑,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会是否会一直笑到最后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思考,“哈佛女孩刘亦婷”又是否值得每个家庭去倾尽半生去复刻。

带孩子在上学前走遍中国,用双脚丈量天地的广阔,无疑能够拓宽孩子的见闻和视野。阅读和学习并不只在字里行间,更在广袤的天地间。这个过程中,河南夫妇也在成长,成为精神更加明亮的人,能体悟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当然,河南夫妇的做法也并非适合所有人,“教育”还是要回归到“因材施教”上,结合家庭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做不到长时间带娃陪伴,也可以试着抽出周末或者节假日,来一个高质量的陪伴,告诉孩子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西江月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1条评论

  • 告诉孩子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2024-03-27 10:28:51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