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与滕王阁
赵善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即兴而赋的绝美诗句。由这诗句也就喜欢上了《滕王阁序》及远在南昌城赣江岸侧的滕王阁。
《滕王阁序》是王勃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场合,写下最恰当的文赋。
落魄文人王勃在看望因自己之过而被贬于偏远之地的父亲途中,路过洪都。正逢阎都督新修的滕王阁落成而大宴宾客,并邀约文人墨客为滕王阁作序助兴。然则作序为虚,推婿之作为实。众客拱手谦让,唯有王勃当仁不让,当场提笔作四六长赋。起笔如骏马奔驰,落笔似惊雷四起,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神来之笔时,主人阎都督不得不拍手赞叹。
年轻气盛的王勃,以他的绝美的诗文,过人的才气,硬核的实力,不仅为滕王阁留下千古绝唱,更为中华文库增添了瑰丽的宝藏。从此《滕王阁序》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萦绕在历朝历代,传诵在经典文本。
当年的滕王怎么也想不到,他兴建并以他命名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文从此闻名天下并留存至今。滕王的身世显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曾在山东滕州封为滕王,并为自己筑造了第一座“滕王阁”。之后在南昌、阆中又建造了第二、第三座“滕王阁”。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在山东的滕王阁,随着滕王的南迁,很快就被“雨打风吹去”,而南昌与阆中的至今依然耸立。
是这两座楼阁结构牢固、坚不可破,还是战火怜悯、手下留情。非也,据历史记载,南昌的滕王阁曾被毁二十九次。但每一次被毁之后,都能在废墟上重新修建,而且越修越大、越建越好。因为这楼阁有了不死的灵魂,有了文化的内核,那就是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一次次被毁,一次次从废墟中挺立的,不仅仅是一座楼阁,而是一座文化的丰碑,是一首不朽的诗篇。
中国古代建筑多有亭台楼阁,或倚山而建,或临水而设,占得水山之秀,更兼花草之美。然而,留存之今的寥若晨星。唯有附有著名诗文歌赋的方能长久耸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被毁四十多次的岳阳楼又重现在世人面前;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被毁过九次的黄鹤楼保存至今。
登“滕王阁”,读《滕王阁序》,览景于情,感怀满盈。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那是阁之原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昔日之画面如在眼前,壮观之情油然而升。读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低沉哀怨之情心中回荡,挥之不去。当读至“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之时,顿感这竟是一句“谶语”。二十八岁的王勃,写完此文后不久,却带着一身的才气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只能扼腕叹息——天妒英才。
我的叹息不仅仅是惋惜人才的逝去,更是痛惜他还有更多更美的诗文歌赋没能问世,痛情中华文库中少了许多杰出的诗文。假如没有王勃,初唐就少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假如没有王勃,就不会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假如没有《滕王阁序》就不会有今天的滕王阁。
一首《滕王阁序》拯救了滕王阁,兴盛了一座城。
这是王勃的魅力,更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