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一千零一夜之四十五: ​知胜之道五:将能而君不御 中国学军事卷兵法册孙子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3-12-14 15:32:04
1111 1 1

兵法一千零一夜之四十五:

知胜之道五:将能而君不御

中国学军事卷兵法册孙子篇

安  文

    将能而君不御,笔者任江西省委机关服务公司总经理时,吃过孙子此言之亏,而且如果道德品质恶劣,往往将越能,危害性越大。我体会,无论单位盘子大小,作为大领导,多少人想打败他、谋害他、取代他,又有多少下属吃里扒外想搞事生非,君完全不御,没点统御力、心机、手段,怎么镇得住场子、带得好团队呢?所以君完全不御做傀儡,是不可能的,将能而君御不御,其实是个的方式,即放权大小多少的分寸是否尽可能合理的问题。如果像蒋介石那样,指挥将领像使唤牛马,全凭自己意志,自然不行;而像唐玄宗那样,对安禄山放任不管,则更不行。

      军事为政治服务,而军事家却未必是政治家,政治家大领导要掌握军事上定方向、定目标、定战略等大方面的主导权,而战术问题可以放权。但管不管战术,也要看情况,因为战略与战术没有明确界限,战术问题扩大化了,也可能变成战略问题。例如《亮剑》李云龙发起复仇战,最后“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一锅粥了”,在文艺作品里情节精彩,因为编者和观众都非当事人,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管控失败,战术问题演变成战略问题的案例。而战略问题在某些关键环节和重要关头,也可能集中聚焦在战术问题上。如辽沈战役的战略,是伟人制定的,林彪必须无条件执行;但是否先打锦州、关门打狗的战术问题,决策权在林彪。而当林彪犹豫不决时,伟人对这个战神能将不仅果断“御”,而且三令五申必须照办。而最后决策权还在林彪,毕竟是战术问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故林彪同意先打锦,伟人复电“甚慰”。

因此,不能假设将领们个个都是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人,“御”的分寸,不仅要看“能”,更要看“德”。德能兼备,可适当放宽授权;有德无能,难以重用;有能无德,需要加强管控。而将领权限过大,也可能衍生出管理失能,导致战略失误的问题。唐朝藩镇割据,不就是将领权限过大吗?读史记韩信传,许多人替韩信感到遗憾和惋惜:假设韩信反叛刘邦,可能三分天下。但如读刘邦传,细品下面这个案例,就不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了:荥阳失陷,楚军猛攻成皋。刘邦独自乘坐夏侯婴马车去修武搬兵,以普通客商身份入住旅店。次日凌晨,刘邦假称汉王使者驰入韩信军营,派人潜入韩信卧室,盗出兵符,召集诸将,对人事做了一番调整,撤换了一些将领。此时韩信尚在梦乡,天亮起床后才知道刘邦来了,大惊。然后,刘邦收走韩信兵权,另委他职。之所以这样处理,因为韩信不顾全大局,消极对待命令,没有积极援救荥阳、成皋。这说明刘邦在韩信身边安插了自己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兵符这么重要的东西,那么韩信如敢谋反,脑袋能不能随时取走?可见,韩信只是用兵多多益善的军事家,而刘邦则是着眼战略全局,用将多多益善的战略家,既敢用疑人,又能用人有疑。

写到这里,感觉是否有些误会孙子“将能而君不御”之本意。因为孙子所谓将能,并非不讲德才兼备,前述“将者智信仁勇严“将能而君不御”可谓前提。而德才兼备之将,并非天生的或天上掉下来的,林彪等战神,就是伟人经过长期锻炼培养造就的。初上井冈山,林彪有过“红旗能够打德多久”的犹豫动摇,伟人没有弃之不用,而是专门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信,满腔热忱开导他,大胆让20几岁的他当红一军团长,三次反围剿,在伟人领导下战功卓著。然而,第四、五次反围剿,林彪升任红一方面军军团长,虽然兵多将广,却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直到遵义会议伟人重掌军权,他才如虎添翼。这就是伟人正确处理“将能君不御”关系的典范。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发送

1条评论

  •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
    2023-12-15 08:22:34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