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风尘激荡三星传说

顾锁英 最后编辑于 2023-12-02 16:13:10
2487 1 2

        20231124日,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街道文化站的“传承文明、领略历史、文物进基层系列活动”走进居民住宅小区。目睹着拉起的大红横幅,排列整齐的有关三星村文物展板,触动我找出20228月参加相关征文活动的一篇原创首发稿。一年多时间,对于文中涉及到朱林镇、三星村及常州市的相关领导不知是否有什么职务上的变动没作核实,若有调整请谅解。
        2023
年以来,三星村遗址联合考古队阶段性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9月初,新华网“以骨溯古,与千年前先民‘对话’”,对三星村遗址进行了系列报道;“92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来坛调研文物工作,区委书记陆秋明会见了闫司长一行,并就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了充分交流。省、市文物局相关领导、区领导叶琳陪同调研……
                                                                                                                                                          
——题记

 用:6a9949c11f619c1a6f586d9b567884c.png
  风,又起······
  风,似千军万马齐头并进奔涌而来,手持笔鞭的我难以驾驭·····.
奔腾过、呼啸过、盘旋过,她缓缓地、缓缓地停落在我的笔下......
     此刻的我,正伫立于家乡金坛三星村。


      
三星村,坐落在素有“江东福地”之誉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的金坛朱林镇东部。据传,该村北面田间有三块巨石露于地表,因造型十分奇特迥异,居民世代相传此石是从天上坠落的“星”,故三星村以此得名。
      
三星村遗址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距今已有约65005500年。为配合村镇建设工程,保护古代文化遗址进行了连续六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挖掘出骨角牙蚌器数量众多且制作精良,刻印云雷纹彩陶豆是目前所见云雷纹最早的实证,1000余具人骨标本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体质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清理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墓葬1000余座、房址4处、灰坑55个,出土玉石、石器、陶器等各种类文物标本近4000余件,还出土了距今约6500年前的人工栽培碳化稻米标本,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作为马家浜文化杰出代表。为此,1998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三星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1996——1998年度田野考古三等奖”。三星村遗址面积之大,保存之好,文化内涵之丰富,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器物造型之奇特精美,学术研究价值之高,在迄今为止发掘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同期文化遗址中极为罕见。
      2022
611日是第17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聚力推进常州“532”发展战略和金坛“五大行动”部署,打造朱林镇“三星村遗址”文化品牌,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人民政府和常州市金坛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常州市金坛区科普创作协会承办的“三星猜想.美丽传说”征文活动在三星村拉开了帷幕。常州市作协副主席韩献忠带领二十几位国家级、省市级作家奔赴三星村。三星村党总支书记罗竹君、驻村第一书记王艳及马书记等详细介绍了三星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近年来三星村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并冒着高温,带领大家实地采风观摩。
      2022
626日,新华社以一场直击常州三星村遗址考古勘探现场云直播,宣布金坛区正式联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启三星村遗址考古工作。近一个小时的直播,有在线海内外网民近300万人次收看。
   
直击三星村古文物遗址现场,心潮起伏、涤荡难平······
   
偌大的挖掘区,被白色围墙圈起。各种树木绿绿葱葱,一半遮盖着围墙,一半掩映在挖掘区古遗址内。这里几乎成了鸟的天堂,各种鸟叫声汇合成一首来自远古时代的天籁之音,给人一种诡谲、神秘之感。
      
目睹着这十万平方米的古遗址, 仔细品读、观赏着眼前这一件件古代祖先们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令人浮想联翩。
       
此刻, 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古代······

      
看到了,看到了我们远古的祖先经历了一次次进化和演变,从靠采摘野果、坚果的根茎、狩猎为食,以洞穴和树上群居,以兽皮为衣来生活的方式, 勇敢、大胆地走出了群居的洞穴,离开了树干的巢居,寻找到茅山腹地朱林三星村这片依山傍水,林木茂盛、鱼虾肥嫩,境内有山、有水、有丘陵,属北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也特别适合各类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的水土丰茂的宝地,开启了他们新的生活·····
      
祖先们不辞辛劳、披星戴月。迎着初升的太阳,尝试着从河湖挖来土块、从山中砍来树干、从草丛拉来藤蔓,搭建自己简易的栖息地。用土块垒砌炉灶,从河里捕来鱼虾,捡来蚌壳;从山中打来野兔等猎物,当一天的劳作刚刚完成,已是红日衔山,血霞涴天,先人们开始点火做饭。他们用树枝作为燃料,用石头的相互摩擦引起火源。燃烧的树枝,熊熊的火苗映红了远古的半边山、半边天。从此,遥远的祖先在三星村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升起了人类居住史上的第一缕炊烟。袅袅炊烟、徐徐升腾,缠绕的烟雾,飘荡在金坛朱林三星村上空,盘旋在茅山山脉大地上。缕缕炊烟都在叙述着我们祖先从最初的猿人、到人类的演化过程······
      
祖先们在这里生活,部落里狩猎本领最强的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他带领族人在这块宝地上劳作、创造、种植水稻、捕鱼、养蚕、捕猎动物、建设家园,度过春夏,抚育后代,过上了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生活,世世代代、代代繁衍·····

   周家渡的石板码头,记载着三星村祖先们曾和外界商贸往来的痕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三星村周围环绕而行。溪水轻颤,微波荡漾,河面停泊着静静的小舟。两岸鳞次栉比的老屋、民宅,掩映在葱绿的树林中,来时的旅人却已找不到回时的路。独倚渡口一侧的观望桥,河两岸青的草,绿的树,各种农作物郁郁葱葱,如同一块偌大的绿色地毯覆盖在这无边的田野上。一村村,一片片。村村相连,片片相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踏上周家渡的渡口码头,这是一个坡度稍陡些的石板阶梯码头。残存的石块刻下了祖先们风雨飘摇的沧伤岁月。石板虽已斑驳缺损、或褪色、或长满深绿色的青苔。但每一块石板都记载着岁月年代的世事变迁,她们仿佛正在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美丽传说:码头左侧住着的祖先一家五口,男人们每天外出耕种、打猎,女人们上山摘采桑叶侍弄养蚕。这家的小女儿天资聪慧,通过侍弄养蚕,琢磨了如何浸泡蚕茧、如何用树枝挑着抽丝、如何织成绸布。她将掌握的所有养蚕制丝过程技艺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族人、近邻和乡亲。从此,人们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布缎。屋旁那几口大缸,便是祖先们用来蓄水和浸泡蚕茧拉丝的器具······顷刻,我已听到了屋内蚕食桑叶的沙沙声、机器咔嚓咔嚓的织布声。看到了烟雨迷蒙的河面上,荡漾着一只远行的小舟。男主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撑竹篙,小船上装满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与希望,驶向了远方······
        
回眸之际,养蚕女仍在码头刷洗着养蚕的竹编·····

       
收回奔驰飞跃的思绪,我又驻足在三星村李巷。

用:8efeb678f8cfbb704084cf4d6250f3e.png


 三星村不仅是远古新石器探源之地,国家文物遗产考古发掘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红色的革命根据地。所属茅山腹地的朱林镇三星村,这条深深的李巷,曾是新四军李钊童年、青少年和他带领乡亲与敌寇周旋作战的地方。
   
红色的故乡,到处传送着红色的故事。我此时立足的老屋,就是新四军李钊当年居住过的红色故居。
    1911
年,李钊出生在常州金坛朱林镇李巷村(1987年辞世)。
    
他在无锡读初中时就十分关心时事和国家大事,曾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长、参加学生罢课,并作为学生代表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北上抗日。初中毕业回到故乡在下新河小学任教,虽然随后又考取测量学校,结业后被分配在省地政局下属的测量总队工作。但当1937年上海沦陷后,苏南大地遭到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中国人民身处水深火热灾难深渊时,李钊等一批热血青年再也无法忍耐,他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金坛,积极寻求救国之路。在金坛境内建仓圩,天荒湖小岛上,李巷村等与蒋铁如积极宣传抗日。尤其在1938年,金坛茅山薛埠、朱林镇、李巷村这一代惨遭日寇大扫荡时,李巷也是个重灾村。李钊亲眼目睹这一切,更是义愤填膺、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动员西城村开明绅士李维舟组织募捐,联合自救,赈济受害群众。革命的火种、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在李钊心头越烧越旺。
    1938
6月,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开创了茅山抗日根据地,李钊迫不及待地约人一道拜访了陈毅司令员,在陈毅将军的鼓舞下,经过努力学习,当年7月他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李钊又被调往新四军一支队部任服务团长,并跟随陈毅司令员作为金溧地区党代表一道去皖南军部参加全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组织上为了培养他,会后让他留在军部教导九队学习四个月。可在学习期间,他仍心系家乡。结业后,李钊如愿被派回金坛西南地区,恢复抗委活动。1940年,上级命李钊率分队去长涌地区,与诸葛慎的联防自卫团合编为金坛人民抗日自卫团,诸葛慎任团长,李钊为副团长。当时金坛人民抗日自卫团主要战斗在长荡湖东、西两侧······
   
李钊无论是在家乡的抗日战斗中,还是新四军整编组建六师十六旅他调任路南第六行署保安司令部参谋长等,他始终冲锋在战斗的最前线,转战在家乡朱林、三星村李巷、茅山等地。他身经百战,直到抗争胜利后北撤······
   
李钊曾先后任金、溧、武、丹、宜五县抗敌自卫会副主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第三野战军敌工部长等。建国后,担任过交通部部长、秘书长、南京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八年抗战,金坛茅山等地有五万余名如李钊一样的热血苏南子弟参加了新四军和党的地方武装,7000多位英烈却永远长眠于这片热土上······
   
环视李钊曾居住过的老屋,堆放的柴禾、灶间的老式锅台,他曾用过的簸箕、扁担等等老物件,仿佛和这位曾经的新四军战士有了一份心的交融·····
   
新四军李钊育有一儿一女。儿子李鲁,女儿李迅。李鲁是解放军理工大学军事教研究教授。儿子李鲁由于从小受到父亲李钊的影响,也由于工作原因,对新四军的历史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曾和妻子梁军几次到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和史料展览馆参观。20207月底,李鲁又带着妻子梁军和妹妹李迅来到水西村参观,瞻仰、追寻父辈足迹,聆听讲解员讲诉着父亲曾经参加抗日的战斗故事,抚摸着父亲曾经的老照片,他陷入无尽的沉思。临别前,李鲁欣然提笔,表示会珍惜无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多做贡献。
  
非常期待有一天,新四军李钊的儿子李鲁和女儿李迅,也能踏上家乡朱林三星村李巷这片热土,看看老家现今的发展和变化,看看我们远古祖先珍贵的文化遗产,看看、领略一下他们的父辈曾居住过的老屋,每件老物件上都还残留着父辈李钊的气息,映衬着抗战的烽火,也会叩响他父亲那些参加抗战峥嵘岁月的回声。看看常州金坛区、朱林镇、三星村各级领导和群众为了打造三星村勠力同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恰如古人遗留下的“骨雕金蚕”文物一般,永远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情怀,永远有着春蚕般昂起的头,那是一种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那也是一种内在生命力搏动的象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滋润着江苏金坛三星这片丰饶的土地······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近年来,朱林镇三星村在常州市委市政府、金坛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关心支持下,为了配合相关单位挖掘历史古文物,为了打造美丽三星村,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2022
74日,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到金坛开展“四查——帮扶”走访和文化工作调研,专程来到朱林镇三星村遗址保护公园、金坛博物馆、与三星村遗址联合考古队负责人交流,了解遗址勘探调查情况;
    2022
712日,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志良一行来到朱林镇调研三星村遗址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他们来到遗址考古现场,详细了解考古工作的进展,并为考古工作者送上夏令生活用品;
    2022
815日,三星村又被入选常州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2022
817日上午,常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龙才,副总经理高枫等领导一行来到朱林镇三星村开展乡村振兴党建共建活动。朱林镇人大主席张铧、副镇长宋永栋、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张亮及三星村党总支罗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王书记等参加了活动。
   
尤其是今年以来,三星村为了让“远古的村落”能够焕发文明新风,把墙体彩绘作为乡村文化宣传、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开展“首创聘任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模式,为确保村民人居环境的改善创造了一种“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我想:若干年之后,我们常州市委市政府、金坛区委区政府、朱林镇、三星村等等各级领导及关心、鼓励、支持三星村发展的单位及个人、省市、国家级考古、勘探、挖掘、调研专家、包括各位村民和发动、号召省市作家抒写美丽三星的金坛区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协会领导、主席等,都将会成为保护文物、美丽三星的传承人,都将会载入史册·······
 
   
哦,朱林镇、三星村。
   
自从踏上你坚实厚重的胸膛,读着你美丽动人的传说,聆听你沧桑多变的历史,感受你深沉凝重的呼吸,我对你,更多了一份深深的敬仰!
   
三星村,你是这片土地的称谓。念你,是那样的亲切;喊你,又是如此的深情。

古往今来,三星村这片土地上就演绎着文化与山水的交汇;演奏着古老与年轻的交融;演唱着历史与地理的和声;演绎着人文与生态的结合。三星村,正敞开迷人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与投资者的到来!相信:古老而年轻的三星村,勤劳而朴实的朱林三星人,在常州市委市政府、金坛区委区政府、朱林镇领导、三星村村委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将携手共进,共创灿烂美好的明天!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江苏南部,定会冉冉升起一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金坛三星······



作者简介:
        顾锁英,女,又名:顾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高级摄影师、《中国作家在线》驻站、签约作家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摄影、美术、文学作品近万余幅(篇),并多次荣获全国摄影、美术、文学大赛大展各类各级一、二等奖

77bbf02acce59211d145819ad62d03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1条评论

  • 三星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2023-12-03 07:58:55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