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兵法一千零一夜之三十九: 知胜之道二:识众寡之用上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3-11-07 08:46:29
2215 2 5

戏说兵法一千零一夜之三十九:

知胜之道二:识众寡之用上

安  文

知胜之道之二,是识众寡之用,即孙子认为:能根据敌、我双方拥有兵力多少,采取相对应战略和谋略,知道在哪种情况该用多少兵马,就能获得最后成功。怎样识众寡之用?关键是,懂得众寡针对处而言,既是绝对量,又是相对量之奥妙。

就战争用兵,众寡当然是绝对量,如淮海战役我军60万对敌军80万,似乎绝无取胜可能,蒋介石之所以在攻守进退战略上举棋不定、迟疑不决,即困于这一兵力众寡绝对量。而典型战例,则是秦始皇攻楚之役。当时秦始皇问李信和王翦各需多少兵马,李信表示“不过二十万人”;王翦则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先选择李信,结果大败。秦始皇不得不拉低身份向王翦道歉,请王翦带六十万大军出征,结果大破楚军。在这个例子说明,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目光全面和长远,能够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和角度出发,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力量才能获得胜利,没有李信那种侥幸心理。

1.png

但为什么我军淮海战役却能取得歼敌55万的巨大胜利?这就说明众寡之比在一定条件下,又是相对数量概念。

      第一、众寡并非绝对数量多少对比,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质与量的相对比较。这种质量比较,除政治道义等非军事因素,最直接的军事因素首先是统帅的素质与能力,即统帅的素质与能力决定能带多少兵,会将众兵带成弱军、还是能把寡兵带成强军。例如上文中提到的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抵达楚境后,并未立即出战,而是选择坚壁不出,和楚军相持一年。这一年,六十万热血男儿天天聚在一起不打仗,为什么没出现混乱现象?原因在王翦管理能力强,在让士兵以逸待劳休养生息的同时,时不时举行操练,加以适当娱乐,像投石比赛之类。这样,一年后秦军将士精神抖擞,相对懈怠懒散的楚军,无论质量数量孰强孰弱,还不是一看便知?再说伟人,同样领导红军,他从三湾改编不到800人,没几年发展到近10万,打赢4次反围剿;而博古指挥5次反围剿失败,湘江战役一下牺牲一大半。遵义会议后伟人再度统帅,四渡赤水才保住了二万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看不起中央红军,带8万人分庭抗礼,结果剩下400。而伟人最后带到延安的其实不足万人,靠这点寡兵强卒,在伟人统帅下取得抗战和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所以,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高度重视英明将帅作用,非常正确。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安老师的学生
  • 子兵
  • 善舞
  • 人参果
  • 泉水涓涓
发送

2条评论

  • 有数量,质量,士气等方面的各种因素。
    2023-11-07 06:46:16 0回复
    0
  • 识众寡之用,即孙子认为:能根据敌、我双方 实际 拥有兵力多少,老弱病残、混饭吃的,尤其坏蛋不能算
    2023-11-06 17:33:51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