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蘇軾行蹤考》【2续】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3-09-24 08:22:11
2743 1 2

微信图片_20230913092117_副本.jpg


读《蘇軾行蹤考》【2续】

陈平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戊寅,蘇軾三歲,蘇洵長子景先(蘇軾兄)卒。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己卯,蘇軾四歲,蘇轍(子由)生。《蘇潁濱年表》載:「仁宗寶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蘇轍生。轍字子由,一字同叔。」

1【註】從此一門三傑,之後,均成當代名人,且同屬「唐宋八大家」內,中國僅有。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庚辰,蘇軾五歲,依文獻,無特別記錄。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辛巳,蘇軾六歲,蘇軾祖序事。

蘇軾《蘇廷評行狀》文云:「渙嘗為閬州,公往視其規畫措置良善,為留數日。見其父老賢士大夫,閬人亦喜之。見其父老賢士大夫,閬人亦喜之。」

2【註】蘇序乃是一個在地方上討喜的人物。蘇軾撰於治平四年(1067)四月,眉山作。

【案】

蘇軾祖序或於此年往閬州探訪渙。

3

王水照編:《宋人所著三蘇年譜匯刊(影印本)‧孫汝聽編:〈蘇潁濱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月,第 267 頁。

2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十六《蘇廷評行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787 至 1789 頁。

參考譚其驤《中國歷史圖集》整理繪製。

23

閬州:閬州,宋代屬興元府。《宋史‧興元府》載:「閬州,上,閬中郡。乾德四年,改安德軍節度。紹興十四年,隸東路。端平三年,兵亂。淳祐三年,移治大獲山。崇寧戶四萬三千九百三十六,口一十萬九百七。貢蓮綾。縣七:閬中,[望。閬水迂曲,繞縣三面,故名。

紹興十八年,省玉井鎮入焉。]蒼溪,[緊。]南部,[緊。]新井,[緊。]奉國,[中。熙寧四年,省岐平縣為鎮入焉。]新政,[中。]西水。[中下。熙寧四年,省晉安縣為鎮入焉。]」

1現代閬州為閬中市,是四川省南充市代管的縣級市。

2

1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2211 頁。

參考譚其驤《中國歷史圖集》整理繪製。

24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壬午,蘇軾七歲,蘇軾幼年讀書事及見眉山老尼事。蘇軾《上梅直講書》文云:「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爲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遊,而與之上下其議論。」

1【註】本文撰於嘉祐二年(1057),汴京所作。

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敘云:余七歲時,見眉山老尼。

2,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

3,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

4,夜納涼摩訶池

5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云。」

6【註】撰於元豐五年(1082)。

【案】

蘇軾七、八歲時,始讀書。本年,蘇軾見眉山老尼,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本年二姑母(蘇洵長姊)卒

7

歐陽公:即歐陽脩(1007 年 8 月 1 日-1072 年 9 月 22 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是韓愈、柳宗元所宣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及推動者,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史‧歐陽脩傳》載:「脩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汙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輒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所詆,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

五年,卒,贈太子太師,謚曰文忠。脩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穽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於是仰天歎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數郡,不見治迹,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脩幼失父,母嘗謂曰:『汝父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脩聞而服之終身。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騖,衆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奬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脩即游其聲譽,謂必顯於世。篤於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

1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四十八《上梅直講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5215 頁。

本文述及,餘不詳。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934—965)所住的宮殿。

孟昶夫人。

孟昶宮中一景。

6 (宋)蘇軾撰,劉尚榮整理:《東坡樂府二卷‧傅幹註坡詞‧元延祐刻本影印本〈洞仙歌‧冰肌玉骨〉》,四川:巴蜀出版社,1993 年出版,第 90 頁。

7 (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卷十五《極樂院造六菩薩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4 月重印,第 401 頁。

25

其家。」

1

梅公: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稱宛陵先生。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任州縣小官。五十歲後,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後任授國子監直講,遷尚書屯田都官員外郎等職。嘉祐二年(1057)堯臣為考官,見蘇軾文,驚為天人,並推薦給歐陽脩批閱。《宋史‧梅堯臣傳》載:「梅堯臣字聖俞,宣城人,侍讀學士詢從子也。

工為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用詢蔭為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倡,一府盡傾。歐陽脩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堯臣益刻厲,精思苦學,繇是知名於時。宋興,以詩名家為世所傳如堯臣者,蓋少也。嘗語人曰:『凡詩,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矣;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也。』世以為知言。歷德興縣令,知建德、襄城縣,監湖州稅,簽書忠武、鎮安判官,監永豐倉。大臣屢薦宜在館閣,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成,未奏而卒,錄其子一人。寶元、嘉祐中,仁宗有事郊廟,堯臣預祭,輒獻歌詩,又嘗上書言兵。注孫子十三篇,撰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堯臣家貧,喜飲酒,賢士大夫多從之游,時載酒過門。善談笑,與物無忤,詼嘲刺譏託

於詩,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織文乃堯臣詩也,名重於時如此。」

2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癸未 蘇軾八歲

蘇軾始讀書蘇軾《眾妙堂記》文云:「眉山道士張易簡

3教小學,常百人,予幼時亦與焉。居天慶觀北極院,予蓋從之三年。」

4【註】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三月撰於汴京。蘇軾《陳太初5尸解》文云:「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

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予稍長,學日益,遂第進士、制策。而太初乃為郡小吏。其後予謫居黃州,有眉山道士陸惟忠,自蜀來,云:『有得道者曰陳太初。』問其詳,則吾與同學者也。前年,惟忠又見予於惠州,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吳師道為漢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歲旦日,見師道求衣食錢物,且告別,持所得盡與市人貧者,反坐於戟門下,遂寂。師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罵曰:『何物道士,使我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開目,曰:『不復煩汝。』步自戟門至金鴈橋下,趺坐而逝。焚之,舉城人見煙焰上眇眇焉有一陳道人也。」

【註】元符元年(1098)撰於儋州。宋代施宿著《東坡先生年譜》載:「慶曆三年(1043)葵未,是年,先生入鄉校。」

7

1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傳第七十八《歐陽脩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10375 至 10382 頁。

2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0二‧文苑五《梅堯臣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10375 至 13091 頁。

應為蘇軾上學的第一個老師。

4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十一《眾妙堂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143 頁。

5, 蘇軾幼時同學。

6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七十二《陳太初尸解》,石家莊:河北人民出

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8314,8315 頁。

王水照編:《宋人所著三蘇年譜匯刊(整理本)‧施宿撰:東坡先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 月,

26

蘇軾《題李伯祥師》文云:「眉山矮道士李伯祥好為詩,詩格亦不甚高,往往有奇語。

如『夜過修竹寺,醉打老僧門』之句,皆可愛也。余幼時學於道士張易簡觀中,伯祥與易簡往來,嘗嘆曰:『此郎君貴人也。』不知其何以知之。」

1【註】作年未祥。

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文云:「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2【註】元祐四年(1089)四月十一日撰於汴京。

【案】

蘇軾初讀書,師道士張易簡共三年。並與陳太初為同學,陳太初後尸解。時眉山道士李伯祥與張易簡友,並曾誇讚蘇軾。依上述文獻所示,蘇軾當於城內天慶觀讀書,而非施宿所謂:先生入『鄉校』,或者居鄉里,而讀書則至城內天慶觀,此事完整性待考。蘇軾本年讀《慶曆聖德詩》,逐漸認識北宋重臣及文士,並慕韓、范、富、歐陽等人。

天慶觀:《宋史‧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載:「冬十月癸未,優賞寧朔軍士。戊子,

詔江、浙運糧兵卒經冬停役兩月。甲午,詔天下置天慶觀。甲辰,兗州霖雨害稼,振恤其民。」

3真宗詔天下各地設置天慶宮。宋後許多天慶宮已改名玄妙宮,南京之朝天宮,宋時亦為天慶宮。張易簡時居天慶觀北極院,乃位眉山城區,今位址已佚。

陸惟忠:蘇軾《陸道士墓誌銘》文載:「道士陸惟忠,字子厚,眉山人。家世為黃冠師。

子厚獨狷潔精苦,不容於其徒,去之遠遊。始見余黃州,出所作詩,論內外丹指略,蓋自以為決不死者。然余嘗告之曰:『子神清而骨寒,其清可以仙,其寒亦足以死。』其後十五年,復來見余惠州,則得瘦疾,骨見衣表,然詩益工,論內外丹益精。曰:『吾真坐寒而死矣。每從事於養生,輒有以敗之,類物有害吾生者。』余曰:『然。子若死,必復為道士,以究此誌。』余時適得美石如黑玉,曰:『當以是誌子墓。』子厚笑曰:『幸甚。』久之,子厚去余之河源開元觀,客於縣令馮祖仁,而余亦謫海南。是歲五月十九日,竟以疾卒,年五十。祖仁葬之觀後,蓋紹聖四年也。」

4【註】紹聖四年(1097)撰於儋州。

范文正公:范仲淹(989 年 10 月 1 日-1052 年 6 月 19 日),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陝西省彬州市)人,後遷居江南,為蘇州吳縣人。景祐五年(1038),西夏叛乱,范仲淹被调到延州与韩琦共同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 年 6 月 19 日),范仲淹奉命从青州调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 64 岁,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宋史‧范仲淹傳》載:「以疾請鄧州,進給事中。徙荊南,鄧人遮使者請留,仲淹亦願留鄧,許之。尋徙杭州,再遷戶部侍郎,徙青州。會病第 31,32 頁。

1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六十八《題李伯祥師》,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7643 頁。

2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十《范文正公文集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961 至 963 頁。

3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七‧本紀第七《真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142 頁。

4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十五《陸道士墓誌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610 至 1611 頁。

27

甚,請潁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贈兵部尚書,謚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仲淹內剛外和,性

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汎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1

石守道: 石介(1005-1045),字守道,北宋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縣東南)人。讀書於徂徠山(泰安城東南),世稱徂徠先生。天聖八年(1030)進士,與歐陽脩、蔡襄等同年登

科,歷任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職。因好議時政,作《慶曆聖德頌》,斥權臣夏竦為「大奸」。《宋史‧石介傳》載:「石介字守道,兗州奉符人。進士及第,歷鄆州、南京推官。篤學有志尚,樂善疾惡,喜聲名,遇事奮然敢為。御史臺辟為主簿,未至,以論赦書不當求五代及諸偽國後,罷為鎮南掌書記。代父丙遠官,為嘉州軍事判官。丁父母憂,耕徂徠山下,葬五世之未葬者七十喪。以易教授于家,魯人號介徂徠先生。入為國子監直講,學者從之甚衆,太學繇此益盛。」又:「介為文有氣,嘗患文章之弊、佛老為蠹,著怪說、中國論,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為。又著唐鑑以戒姦臣、宦官、宮女,指切當時,無所諱忌。杜

衍、韓琦薦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會呂夷簡罷相,夏竦既除樞密使,復奪之,以衍代。章得象、晏殊、賈昌朝、范仲淹、富弼及琦同時執政,歐陽脩、余靖、王素、蔡襄並為諫官,介喜曰:『此盛事也,歌頌吾職,其可已乎!』作《慶曆聖德詩》。」又:「介家故貧,妻子幾凍餒,富弼、韓琦共分奉買田以贍養之。有徂徠集行於世。」

2

韓琦:於「皇祐五年(1053)癸巳,蘇軾十八歲」條詳述。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甲申 蘇軾九歲

蘇轍入學,隨蘇軾讀書、遊戲。

蘇轍《夢中見老子言楊綰好殺髙郢嚴震皆不殺》云:「予幼居鄉閭,從子瞻讀書天慶觀。治平初,在京師夢入三清殿,殿上老子像高三二尺,壯甚異,能與人人言,問者非一也。」

3【註】此處說明,幼居鄉間至城內天慶觀學習。本文出自《龍川略志》。元符元年(1098),三月葵酉(二十四日),蘇轍移循州安置,《龍川略志》為蘇轍於循州所作。蘇轍《武昌九曲亭記》云:「昔余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4【註】蘇軾、蘇轍二人從小喜歡到處遊覽。撰於元豐三年(1080)六月,蘇轍隨蘇軾遊武昌西山。

1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傳第七十三《范仲淹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10275 至 10276 頁。

2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三十二‧列傳第一百九十一《石介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

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12833 至 12836 頁。

3 (宋)蘇轍撰,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卷一《夢中見老子言楊綰好殺髙郢嚴震皆不殺》北京:新華書局,

1997 年 12 月湖北第二次印刷,第 1 頁。

4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卷二十四《武昌九曲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第 509 頁。

28

蘇軾《和子由蠶市》云:「憶昔與子皆童丱,年年廢書走市觀。」

1【註】紗𣪺行附近或

為當時眉山的蠶市。本文嘉祐八年(1063)撰與鳳翔。

【案】

蘇轍小蘇軾四歲,於五歲時入學。孔繁禮《蘇軾年譜》視為本年事。蘇轍謂:「予幼居鄉閭,從子瞻讀書天慶觀。」似乎蘇轍幼時居鄉閭,蘇軾九歲,蘇轍五歲時,轍隨軾讀書於城內天慶觀。此處隱約說出,子瞻、子由㓜居鄉閭,後到城裡天慶觀

讀書。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冬十月甲午,詔天下各地置天慶觀。然所有的天慶觀都在州城內,以便於天慶節的建醮集會。子瞻、子由感情佳,自蘇轍開始讀書後,一直跟著蘇軾遊戲、讀書、逛城內蠶市等。在歷史記載上,兄弟感情如此深厚者,實為罕見。

武昌九曲亭:武昌九曲亭位於鄂州武昌西山,於《第十二篇、貶謫黃州》篇中詳述。

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宫观内的主体建筑,祀奉三清(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灵宝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時汴京有上清宮,蘇軾曾為之撰碑文。三清殿或在此宮內。

上清宮位於汴京裡城新宋門內。詳述於《第三篇、第一次進京與母喪返鄉》篇內。或於此時與表弟程六遊。

蘇軾《送表弟程六知楚州》云:「我時與子皆兒童,狂走從人覓梨栗。健如黃犢不可恃,隙過白駒那暇惜。醴泉寺古垂橘柚,石頭山高暗松櫟。」

2【註】元祐三年(1086)三月撰於汴京。

【案】

文中云:「我時與子皆兒童,狂走從人覓梨栗。」孔繁禮《蘇軾年譜》繫於本年事。

楚州:在今淮安市內,屬淮安市的一個區。《宋史‧楚州》載:「楚州,緊,山陽郡,團練。乾德初,以盱眙屬泗州。開寶七年,以鹽城還隸。太平興國二年,又以鹽城監來隸。熙

寧五年,廢漣水軍,以漣水縣隸州;元祐二年,復為漣水軍。建炎四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紹興五年,權廢承州兩縣,和、廬、濠、黃、

滁、楚州各一縣,置鎮官。三十二年,漣水復來屬。嘉定初,節制本路沿邊軍馬。十年,制置安撫司公事。寶慶三年,升寶應縣為州。紹定元年,升山陽縣為淮安軍。端平元年,改軍為淮安州。崇寧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九,口二十萬七千二百二。貢苧布。縣四:山陽,[望。建炎間入於金,紹興元年收復。紹定元年,升淮安軍,改縣為淮安。]鹽城,[上。有九鹽場。

建炎間入於金,紹興元年隸漣水,三年,又來屬。]淮陰,[中。紹興五年,廢為鎮,六年,復。嘉定七年,徙治八里莊。]寶應。[緊。寶慶三年,升為寶應州,而縣如故。]」3古楚州在。

1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四《和子由蠶市》,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276 頁。

2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二十七《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2992,2993 頁。

3 (元)脫脫撰,《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淮南東路《地理四》,中華書局,1977 年 11 月印刷,第 2179頁。

29

今淮安市內,屬淮安市的一個區。

1

醴泉寺:民國《眉山縣志‧地理志》載:「眉州西八里,有醴泉山。山半有井,清甘如醴,曰醴泉井。上有寺,曰醴泉寺。」

2眉山市區有醴泉路,而西側四公里範圍地區,多以開

發利用,今醴泉山、醴泉寺不知何時已改稱象耳山、象耳寺。現山幾被削平,寺早無痕跡,半山醴泉井還在,山下之河曰醴泉河。醴泉寺原址位置,醴泉寺所在醴泉山現況。

參考譚其驤《中國歷史圖集》整理繪製。

眉山縣志辦公室重印:《民國眉山縣志》卷一《地理志》,1983 年 12 月,第 10 頁。

30

石頭山:眉山市區南面十公里處有石頭山,蘇軾小時當有可能遊於此。然是否為蘇軾述及的石頭山,待考。華藏寺距石頭山約 3 公里,蘇軾曾遊過華藏寺,二地相距不遠。石頭山位置,

另,華藏寺內有一顆大荔枝樹,有石碑記云:「【蘇軾手栽荔枝樹簡介】蘇軾少年時代曾在本寺華藏寺(净永寺)讀書。1059 年秋末,蘇軾回家服母喪期滿,離州赴任前夕,將母老夫人的家具等遺物捐贈給本寺。1068 年仲冬,蘇軾返州守父孝,暨葬妻期滿,赴任前在家鄉

31

手植了兩顆荔枝樹;一枝植於現在的三蘇祠(現已枯),另一株則築於現在的净永寺。即眼前的這一株。十分遺憾的事,春去冬來,時事飛越近千年,荔枝青青思故人,碩果累累成祭

品,可蘇軾遠涉仕途,再也沒有回到可愛的故鄉眉山,只寄回一首詩:『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枝待我歸。荔枝已丹吾髮白,猷作江南未歸客。』」然此事的真實性仍待考。

32

蘇軾於此期間嘗夢自身是僧。《冷齋夜話》卷七《夢迎五祖戒禅師》載:「而東坡至。坐定無可言,則各追繹向所夢以語坡。坡曰:『軾年八九嵗時,嘗夢其身是僧,往來陜右。』」

1【註】蘇軾在杭州時亦曾認為自己前身是僧。

【案】

蘇軾八、九歲時,嘗夢其身是僧,往來陜西地區。且謂:「先妣方孕時,夢一僧來託宿,記其頎然而眇一目。」五祖戒禪師恰巧死於蘇軾生前,且戒禪師瞎一目,故有傳說,戒禪師投胎為蘇軾。陜右:此處指陝西一帶。五祖戒禅師:戒禪師住五祖寺,故名五祖戒。佛教界多認為蘇東坡的前身是在五祖寺修禪的戒禪師,往生後投胎成了大文豪蘇東坡。

五祖:《大宋高僧傳‧唐蘄州東山弘忍傳》載:「釋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潯陽。一云黃梅人也。王父暨考,皆幹名不利,賁於丘園。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其生也灼爍如初,異香襲人,舉家欣駭。迨能言辭氣與鄰兒弗類。既成童丱,絕其遊弄。厥父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阻其宿熏,真心早萌其成現。一旦出門,徙倚間如有所待,時東山信禪師邂逅至焉。問之曰:『何姓名乎?』對問朗暢,區別有歸,理逐言分,聲隨響答。信師熟視之,歎曰:『此非凡童也!具體占之,止闕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苟預法流,二十年後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乃遣人隨其歸舍,具告所親,喻之出家。父母欣然,乃曰:

『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雲。豈伊小騃,那堪擊訓,若垂虛受,因無留吝。』時年七歲也。至雙峰,習乎僧業,不逭艱辛。夜則斂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俱,

戒檢精厲。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啞正受塵渴方飲水如也。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覆命建浮圖,功畢,密付法衣以為質要。將知齕雪山之肥膩,

構作醍醐;飡海底之金剛,棲傾巨樹。擁納之侶麕至蟬聯,商人不入於化城,貧女大開於寶藏,入其趣者號東山法門歟。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滅,報齡七十有四。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圯。門弟子神秀等奉瘞全身於東山之岡也。初忍於咸享初命二三禪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陽。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宗自茲始矣。又信禪師嘗于九江遙望雙峰。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岐。信謂忍曰:『汝知之乎?』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貽厥孫謀,至於慧忠凡六人,號牛頭六祖,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則庶孽耳,安可匹嫡乎?開元中,太子文學閭丘均為塔碑焉。代宗勑諡大滿禪師,塔曰法雨也。蘄春自唐季割屬偏霸,暨開寶乙亥歲王師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墮淚如血珠焉。僧徒不測,乃李氏國亡之應也。今每

歲孟冬,州人鄰邑奔集作忌齋,猶成繁盛矣。其諱日將近,必雨霧陰慘,不然霰雪交霏。

1 (宋)釋惠洪著,李保民、金圓校點:《冷齋夜話》卷七,上海:世紀出版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 12 月第一次印刷。第 43 至 44 頁。

33

1,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乙酉 蘇軾十歲。作《夏侯太初論》。老蘇愛之,且老蘇宦學四方。太夫人親授學。嘗讀書於沙穀行之南軒。《能改齋漫錄》卷八《東坡作夏侯太初論》載:「王立之詩話記:東坡十歲時,老蘇令作《夏侯太初論》,其間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釡;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

於蜂蠆。』之語,老蘇愛之,以少時所作,故不傳。」

2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載:「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學四方。太夫人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太夫人嘗讀《東漢史》至《范滂傳》,慨然太息。公侍側曰:『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公亦奮厲有當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3

蘇轍《潁濱遺老傳上》云:「母成國太夫人程氏,亦好讀書,明識過人,志節凜然,每語其家人,二子必不負吾志。」

4

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云:「夫人喜讀書,皆識其大義,軾、轍之幼也,夫人親敎之,常戒曰:『汝讀書勿効曹耦止欲以書自名而已。』每稱引古人名節以勵之,曰:『汝果能死直

道,吾無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進士第,又同登賢良方正科目,宋興以來唯故資政殿大學士吳公育與軾制䇿入三等。」

5蘇軾《正月十八日蔡州6道上遇雪次子由韻》其一云:「蘭菊有生意,微陽回寸根。方憂集暮雪,復喜迎朝暾。憶我故居室,浮光動南軒。松竹半傾瀉,未數葵與萱。」

7【註】元豐三年正月十八日撰於蔡州道上。

蘇轍《初發彭城有感寄子瞻》云:「念昔各年少,松筠閟南軒。閉門書史叢,開口治亂念。」

8

蘇軾《夢南軒》云:「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將朝,尚早,假寐夢歸穀行宅,遍歷蔬圃

(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卷八《唐蘄州東山弘忍傳》,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9 年 9月北京第七次印刷,第 171,172 頁。

2 (宋)吳曽撰:《能改斋漫录》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11 月第一次因刷,第 243,244 頁。

3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後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9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第 1410 頁。

4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後集》卷十二《潁濱遺老傳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第 1280 頁。

5 (宋)司馬光撰:《增廣司馬温公全集》巻一百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出版,第 502 頁。

今河南汝南、駐馬店地區。

7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二十《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2119 頁。

8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卷七《初發彭城有感寄子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第 160 頁。

34

中,已而坐於南軒,見庄客數人方運土塞小池,土中得兩蘆菔根客喜食之,予取筆作一篇文,有數句云:『坐於南軒對修竹,數百野鳥數千。』既覺,惘然懷思九之,南軒,先君名之曰來風』者也。」

1【註】元祐八年(1093)八月十一日作與汴京。

【案】

今三蘇祠內之來鳳軒。蘇軾十歲時作《夏侯太初論》,其中殘句,「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釡;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前後出現在蘇軾後期作品《黠鼠賦》與《顏樂亭詩》中。此句,蘇洵愛之,蘇軾亦喜。依蘇轍所著《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所言,蘇轍於本年開始至各地宦學。同時程夫人開始親授二子書。且提到范滂,東坡與母精彩問答,留為佳話。依各處記載,程夫人亦通古今,明識過人,志節凛然。南軒:蘇軾紗𣪺行僦居之地有書房『南軒』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西江月
发送

1条评论

  • 进一步了解苏轼。
    2023-09-24 09:07:40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