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語類小引
方山先生語録傳世者,有明嘉靖甲寅東吴書林刻其《文録》收《紀述》一卷,分上、下篇,半頁十行、行二十字,清宣統辛亥盛宣懷《常州先哲遺書後編》本據以重雕;又明萬曆中陳繼儒編《寶顏堂秘笈》本,題“薛方山紀述”,不改卷目,沈中英、岳駿聲合校,半頁八行、行十八字,民國時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以排印;又清道光辛卯曹溶輯《學海類編》本,題“方山紀述”,析原上、下篇各爲兩卷,合四卷,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明隆慶間栞薛子《庸語》十二卷,門人向程音釋、曾孫薛耳校定,半頁八行、行十七字,民國辛卯菱溪錢振鍠序本據原版續印。細覈諸編,《紀述》雖謂“聞於師友”“間有自得”,實惟五條署明崔銑、王鏊、吕柟言而未置可否,餘一百六十二條中載諸《庸語》者一百三十有三,僅二十九條獨見;《庸語》歷久成帙,雖分篇題目,所録寔頗雜亂無緒。今據蘇州市圖書館藏十行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八行本、廣陵書社二〇〇七年影印九行本《紀述》與南京圖書館藏《庸語》刪重裒合,得七百二十三條,復按義彙爲五卷,庶清整易讀。
歲在重光赤奮若露月既望毗陵徐曦謹識於渙洞寺筆削崖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存目
《薛方山紀述》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明薛應旂撰。應旂有《四書人物攷》,已著錄。此其平日所鈔先正格言。前有自識,稱“凡所聞於師友,輒爲紀之;間有自得,亦附書焉。置之几案,少裨循省。曰‘述’者,明非己作,不敢冒立言之責”。書分上、下二篇,上篇皆論性命之理,下篇則論治道也。
又
《薛子庸語》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明薛應旂撰。是編乃其講學之語。分二十四篇,各以首二字爲篇名,而每條冠以“薛子曰”,大意欲如揚雄之擬《論語》。其門人向程爲之音釋。
薛方山紀述序
應旂性資疏鹵、向往不前,而景哲追修之志寔不敢自怠。凡所聞於師友,輒爲紀之;間有自得,亦附書焉。置之几案,少禆循省。曰“述”者,明非己作,不敢冒立言之責也。
薛子庸語序
《薛子庸語》十二卷,凡二十四篇,吾師方山先生語也。
先生平生未嘗妄出一語,遇有感觸,則發言極論,無少遜避,然必命左右記之;尋自默覽,以稽其當否——蓋惟恐失口於人,因以爲放言之戒也。久之成帙,自題曰“薛子庸語”云,謂皆平常之言而無高奇之論也。
程受而讀之,乃知其所謂平常之語者有至理存焉,内切於身心、外切於民物,近而家庭州里、遠而邦國天下,前乎百世之既往、後乎百世之將來,無論細大幽顯,罔不切焉允矣。六經,《論語》之懿範而非世儒淺學所可擬議也。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乃若斯語,則類多前人所未發,無蹈襲模倣之辭,必非不必有德者所能有也。
先生自少勵志聖學,誦法先王;壯而筮仕,所至輒行己志,宜於民人而格於當路,以是未究其志而歸。程每見先生於晉陵之野草樹中蕭然一室,淨几焚香,終日危坐,兢惕自修,至老彌篤。邇數年來,雖舊游門人亦多謝去,曰:“吾將獨處數年,洗心滌慮,以還吾造化也。”是其一念懇切,惟欲盡性至命而無一毫爲人爲名之意。是以先生雖名滿天下,而天下之知先生者蓋鮮;就有知者,亦不過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而先生之志必期於聖賢、德必合於天地、心必質於鬼神,誰則知之?夫知不知,於先生無預,而斯語則寔淵源於洙泗、有益於吾人,可以世爲天下訓者也,余故表而出之。
昔揚子作《法言》,司馬君實以爲真大儒;文中子作《中說》,程伯淳以爲極有格言。試以斯語較諸二子之書,其純疵粹類,天下後世必有公論,余豈敢阿其所好也哉?
隆慶己巳冬十二月湖廣道監察御史門人慈谿向程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