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兵法一千零一夜之二十七: 全国为上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3-09-17 12:07:12
3326 1 6

戏说兵法一千零一夜之二十七:

     全国为上

安  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全作动词,指完全占有。全国,即完整、完全占有别国领土。全军:军,春秋时期军队编制,每军12500人;每旅500人;每卒100人;每伍5人。

孙子说:大凡用兵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核心意思,是说战争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单纯为打仗而打仗,要通过战争手段达到国家政治上的战略目的。因此,将领既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不能轻易开战。只要动手,就有不确定性,一定会有损失。而且像美国把伊拉克、阿富汗那样真把人家打残、打死了,资源荒废了,不仅对自己没什么好处,还会后患无穷。所以,对敌人能说服的说服,不行就吓服它;吓不管用,再想办法打服它;最坏才是打残、打死它。而俄乌冲突俄方败笔就在没有做说服、吓服这两步就想打服。结果又打不服,然后陷入进退两难的僵局。即使最后打服了,乌遍地焦土、满目疮痍,不能成为俄的资源财富,反而背上重建沉重包袱。

但要说服,吓服,没那么简单,否则大家不就都不打而成了吗?这里不禁想起左宗棠和刘锦棠收复新疆的战例。左宗棠历时三个多月打下了玛纳斯,自己伤亡几千,将领阵亡超过两位数。最后在城内叛军诈降情况下将叛军全歼。但时间拖到了冬天,等到冬天结束清军才能再战,同时还要进行补充。这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除了残破的玛纳斯没落下啥。虽然打胜了,但左宗棠却承担了更大压力。北疆统一了,还有南疆,照这么下去,他无法完成任务——后勤供应压力实在太大,而且还有朝堂疆防海防的之争的压力。

然后,“飞将军”刘锦棠就登场了。他要在13天内突破阿古柏重重防御,与张曜和徐占彪在吐鲁番城下会师。而从乌鲁木齐打到吐鲁番,当时要走约200公里,光翻山越岭就得七八天。剩下只有四五天时间,要攻下路上固若金汤的天山隘口达坂城,还要击溃托克逊守军。而且只能这么做,因为没路可绕。对于没有飞机坦克的古典军队,这几乎不可能。但刘锦棠最后成功了!他是怎么做的?

一是情报工作做的好。他了解到达坂城弹药都集中存放在要塞的一个塔里,所以,派轻骑兵先把达坂城围上,然后炮兵到了,就直接轰弹药库,达坂城就这么拿下了!

二是运气好。达坂城守将怎么就把弹药都集中存放呢?那都是火药啊!还有,刘锦棠轻骑兵去时是晚上,然后迷路了,天亮都没出沼泽地,这要被城上守军发现,包围任务就完不成了。但天降大雾,敌人没发现。

俘虏达坂城守将后,刘锦棠先捆绑,再松绑。又当着他的面,把战俘中的外国圣战份子全斩了,放了新疆本土俘虏。然后说:你们老大阿古柏愿当大清藩国,我们是愿意的。你们别打了,给他带个信儿。让你们路上的人也都撤了吧,撤的我都不管,反抗都宰。随后放了达坂城守将和所有俘虏。后面就好了,路上所有守军都想:固若金汤的达坂城,半天就被刘锦棠拿下了,谁还等着挨刀啊。而且,老大都要当藩国领导了,打仗也没意义了。大家跑吧。于是,刘锦棠后面一路平推,兵不血刃就到了吐鲁番,创造了比闪电战还快的推进速度。

这个战例很有启发。“全国为上”的道理谁都懂,要做到却必须得具备各种因素。“全国为上”不仅难,还要看时机。首先要充分研究和实施说服、吓服工作,不能一厢情愿只想着发挥能动性,有时还要考虑天时地利时运的问题。在没有可胜之机时,强行作为,反而是失败根源。即使只能打服,也要重在打掉其有生力量,尽量避免打残、打死。

伟人是这方面运筹帷幄的典范。平津战役,先对傅作义围而不打,做说服工作。然后歼灭天津守敌,以局部打服傅军吓服傅作义,取得北平和平解放的成功。而三大战役没有打服国民党王牌主力军,后来主要通过说服、吓服推动国民党军队纷纷起义、投降,摧枯拉朽横扫全国,却又并没有打残、打死全国经济,是不可能的。不准炮打上海,很快成为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工业基地,就是例子。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善舞
  • 泉水涓涓
  • 人参果
  • 安老师的学生
  • 西江月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1条评论

  • 伟人不仅是全国为上,而且是工农商学兵一起行动。
    2023-09-17 15:40:35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