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研发分区充电模式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瓶颈
安 文
建设新能源之都,常州当仁不让;汽车电动取代燃油是双碳时代发展必然趋势,而燃油汽车抵抵挡电动汽车的最后杀手锏,或者说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主要瓶颈,是电池、尤其是充电时间问题,即所谓里程焦虑,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常州势在必得。
目前为保护电池,一般要求电能最好充至80%,降至20%时就要补充,而真正用到的电量只有60%。如以号称600公里的标准里程为例,在不浪费电量的前提下,其实最多只能续航360公里。目前最好的快充,40分钟左右充60%(从20到80),司机就只能傻等。
因此,科技专家都在想尽办法提高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而充电速度与电压、电流是正相关的,电压太高了,就会带来爆炸起火等风险。所以,目前那种单插口充电模式,像过去单个火车头拉20个车厢一样,其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的提升,是有一定极限的。
而高铁化整为零,用一个电动机车驱动一节车厢的办法,再整合驱动,时速可达300公里以上,成功突破了火车时速的动力极限。那么,电动汽车充电可否借鉴高铁,将所需电能化整为零,用多个插口同时充电,再整合驱动电机呢?
我们知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是用一块块所谓刀片电池模块组成的电能输入——储存——输出系统,其储存包必须是完整的,其输出端口也是单个的,但电能输入充电插口不一定必须是单个,完全可能像高铁那样化整为零,单对单分区充电,然后串联整合为完整的储存包,再一个端口集中输出电能动力。
既然充电口一个充电枪40分钟左右充进储存包60%电能,那么4个甚至8个充电枪同时使用,是否会大幅降低充电时间,甚至5分钟就解决问题?而只需对整个汽车电池充电系统化整为零,设计为4块或8块电池模组子系统接受充电,即分区充电——整体储存——统一输出,就可能解决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时间和安全风险等卡脖子问题,是否值得科技专家研发一下?常州能工巧匠很多,更不妨少掼点蛋,多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