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游击战略溯源
纪念八一建军节之四
实战检验
毛泽东提出游击战十六字方针后,有些人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十六个字正是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
“敌进我退”好理解,就是朱聋子说的敌人来了,带他打圈。毛泽东还根据“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那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下面一句“敌驻我扰”,则源于毛泽东与江西反动势力的一次周旋。当时,毛泽东刚攻下遂川县城,江西反动派们为牵制工农红军,派一个营攻占了红色政权的宁冈县新城。毛泽东先“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暴动队、赤卫队日夜骚扰驻扎在新城的反动派部队。因为群众动员工作做得好,只要反动派倾巢而动准备应战,这些骚扰部队立马在群众的帮助下,或隐藏或撤退,消失得无影无踪。反动派们如不应战,那就时不时给他们来两次佯攻,放两记冷枪。主打的就是“车轮战”式的骚扰,让他们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等毛泽东处理完遂川县城问题,带着主力返回时,又调集部队“集中以应对敌人”。而此时宁冈新城的敌人早已风声鹤唳,不堪一击,瞬间被毛泽东击垮。毛泽东把新城这战经验总结为“敌驻我扰”和“敌疲我打”。没过多久,毛泽东就总结出了“十六字”方针,并且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次大的挑战。
1928年5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一场“三省会剿朱毛(红军)”的战斗拉开了序幕。正是这场战斗,充分印证了游击战思想的正确性。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围剿部队由三家组成:湖南李朝芳、向成杰各一个师;粤军范石生和胡凤章各一个师;江西杨如轩和杨池生各一个师。这样共来了6个师,相比之下,井冈山只有3个师,我方压力之大显而易见。在仔细分析敌情后,毛泽东认为粤军和湘军善战,江西部队相对薄弱,应是我们反围剿重点。他还特地解释:当地人俗话“没江西人不成买卖,没湖南人不成军队”,说明湖南人善战、江西人善商,我们就要捡软柿子捏!
软柿子一号是杨如轩。他带着四个团气势汹汹地扑向永新县城。红军先一招“敌进我退”,大大方方地把县城让给他们。然后派一支小部队且战且退,吸引杨如轩的2个团出城追击。这样,永新城内只剩2个团。杨如轩一看自己所到之处,红军“望风而逃”,心中得意,居然坐在指挥部里听起了唱片。正当杨如轩在城中嘚瑟的时候,红军真正主力开始猛攻。杨如轩部下数次报告红军攻城,他却还沉浸在自己的辉煌战绩中,大发脾气斥骂部下,说他们胆小鬼,还告诉部下,那些攻城的只是红军的残部而已。直到子弹打到指挥部房顶了,他才如梦初醒,狼狈逃出县城。
这一战,红军大获全胜,杨如轩逃窜后带着残部找杨池生,集结了两人部队,再次扑向永新城,准备找红军决战一雪前耻。这次是朱德亲自指挥战斗。开幕场景又是“敌进我退”,红军再一次且战且退,把敌军引到龙源口,利用地形优势突然反击,再次全歼敌一个团,打散两个团,杨池生本人身负重伤。永新县城又回到了我们的手中。这两人失败,给湘军和粤军敲响了警钟,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红军战斗力。权衡再三后,他们很默契的一同退兵了。
这两次战斗,正是毛泽东游击战思想在实战中的检验。其实,我军后来三大战役的高速穿插,迂回包围等战术,其核心也是从游击战中变化而来,就是依靠高机动性,灵活多变的战术,找出敌人破绽,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哪怕总体上我军力量处于劣势,也可通过不断运动寻找战机,通过穿插包围分割敌军,在局部形成优势,制造有利战机。
这种来去如风的战术,可说是人类史上轻步兵的巅峰,在朝鲜战场,甚至让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都栽了跟头。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毛泽东的游击思想,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毛泽东,真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