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住“落网”的卖崽青蛙,是想护住烟火气的生活近日,上海街头一只“卖崽青蛙”被城管拦截,被当众脱去“蛙皮”,相关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5月12日,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回应称,“卖崽青蛙”是在兜售玩具,不符合上海市的相关规定,对环境、对人都是干扰。但也表示,对于“卖崽蛙”这种情况,一般还是会采取审慎监管、柔性执法。的确,按照上海市去年12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个人只能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内设摊经营、兜售物品,否则将处于100元到1000元的罚款。“柔性执法”多半意味着对这只“落网”的卖崽蛙进行口头教育,或没收其兜售物品。但网友们对于这一番回应并不买账,据一则投票显示,有超过5万人认为卖崽蛙对于环境、对于人没有影响,是认为有影响的人数的十倍以上。这背后指向的不是这只青蛙怎么罚的问题,而是应不应该被罚的问题。从民意的角度看,因为这只青蛙代表着一种烟火气的生活,处罚背后是一种无温度的市容规则首先,上海城管对卖崽青蛙的做法,与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相悖。大疫三年,我们普遍渴望着人间烟火气的回归,这次空前的五一出行人流量和淄博的爆火就是佐证,我们渴望回到线下,回到街头,也希望那些过往的烟火气,如街头的叫卖者、摩肩接踵的人流都回来,这背后也是大众与管理部门对“市容”的理解偏差。在公众看来,市容应该是最具有包容性的词之一,其背后是多元,是万家灯火,是既属于西装革履的上班族、长裙飘飘的汉服爱好者,也属于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就像重庆街头巷尾的棒棒大军,他们虽然时常衣衫褴褛,常常袒胸露背,市容包容他们,他们也为城市建设做贡献,棒棒反倒成为了人文重庆的一个符号。而在管理部门看来,在某种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指标下,市容被简单化、标准化,也冰冷化。的确,对这只青蛙进行处理是现行规则之下的应有之意,但也看到,公众对这只青蛙的保护的呼声如此之大,说明现有规则给公众留下了“市政管理冰冷无温度”的权力感观,换句话说,公众也给市政部门提出了疑问:规则与烟火气的生活是矛盾的吗?或者,规则是否只有一种“写法”?在过去,我们的市容建设被一系列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指标牵着鼻子走,走得太快,却忘了烟火气从来不与文明、卫生所排斥。这也启示我们,市容管理不仅需要对上负责,对指标负责,更需要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负责,让烟火气回归,让温度与规则并行,兼顾好两者,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