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称谓之三
安 文
阿字在南方保持兴盛时,北方悄然流行另外一种叫法:小X。其源于何时已不好考证,但可确定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通行于北方。同样在老舍《四世同堂》里,有位年纪不大的洋车夫姓崔,从开局到他被侵华日军砍头,都叫小崔,全名没出现过一次。同样可确定的是,民国时期的主流社会里,小字一般冠给地位不高的人。跟小崔做邻居的有位文姓前清贵族,正经的天潢贵胄,在民国却家道中落,不得不以唱戏为业,家里甚至一度揭不开锅。他就“具有小爷二象性”,谈钱时是小文,谈出身时他是文爷、文爵爷。
但今天流行的小张小王,却并非直接承自民国,而是与红军的称呼有一定关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蓬勃发展的红军也要解决称呼问题。革命队伍讲平等,非必要不称呼职务,大家都叫同志。但这个同志前边总得加点什么才知道指谁。同时,革命队伍中有大量青少年,对这些人的称呼也犯难。红军主要兴于南方,用湖南江西那块方言,对十几岁的可叫小鬼或细伢子,突出一个亲昵;但对二十多岁的就不好这么叫了,于是,从北方传来的称谓“小X”正好合用。非正式场合叫小X,正式场合加个同志,既突出平等,又带点亲昵,还有对年轻人的期许,这个叫法简直一举三得。
至少从延安时期开始,这种小加姓氏的叫法就流行起来。1936年,年仅24岁的周怀求到延安工作,作了毛泽东的秘书,他就一直被称作“小周”。后来因为小周叫得很顺,干脆让他改名周小舟。
周怀求(左)陪同毛泽东回故乡韶山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小周当了湖南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但无论官多大,在毛泽东那里他永远都是小周。当然,一般人是不能再喊小周了。
随着新中国成立,这种对年轻人的小字称呼成为一种标准叫法。北方国企多,而且一个工厂往往是一个小社会,于是这种称呼很快从部队到地方风靡起来。不过,这种叫法也是在国营单位等场合更多,九十年代起混录像厅、网吧的人们,可从来不叫人小张小王,反倒是从港片学的阿飞更流行。可以近似理解为,小张小王存在于国营单位内,阿珍阿强则流行于街头巷尾。
那么,既属于南方,又有大量国营工厂的上海,是怎么称呼人的呢?我在上海长大,知道年轻时进厂,就称小安,后来熬出资历,小字就传给新来的年轻人,这是国营单位的普遍叫法。不过,有些私营单位还是阿字打头称名,主打一个亲昵,如去私营单位办事,往往能碰到阿X,其实他并不姓X,而是名字里带X。
需要注意,小张小王这个小字,主要不是指年龄小,而是地位比较低。如果职位原地踏步,那可能到四十左右还是小张,直到下一个小字辈到来,才能改称老张;如果职位提升,那任命书下来,一夜之间就能翻身,小字当场就能抹去。这两种方式变换的结果也不同,靠年龄变,小张只能变老张;靠地位变,那就能变张主任。既然小张小王的叫法地位优先、兼顾年龄,那遇到地位与年龄不匹配的人怎么办呢?电视剧《三十而已》,张志35岁就当上规划办主任,这时再叫“小张”显然不合适。就变通一下,叫“小张主任”,青年才俊的感觉一下出来了。
现在,随着人们跨地域流动增多,无论是小张小王还是阿珍阿强,对普通人这些称谓早已突破地域壁垒,也没什么引申的社会含义,脱口而出的都是情谊与熟悉。而对领导、知识分子,如何称谓,还是要掂量一下的,比如随便叫X老师、X医生小张子或者老王头,恐怕就办不成事情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