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语) “断亲”现象不必苛责
吴尧舜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断绝亲戚关系。
导致年轻群体“断亲”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
(1) ,伴随着社会进入现代化,开放性和高流动性成为基本的社会形态,客观上导致社会成员关系发生了变化,以 同学、同事、校友等为主的关系,占据社会关系的主流,血缘关系退居其次。
(2 ) ,因各种家庭原因,让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从而导致彼此之间变得疏远。
(3 ) ,因工作原因,年轻人远离故土,难得回家一次,而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时间与亲戚进行联系,拉近关系。这就加深了情感上的疏远。同时,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可以依照自己在异地构筑的社会关系网络,解决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传统的亲缘关系在他们眼里,也就变得可有可无起来。
从某种角度说,“断亲”现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于苛责。例如,我儿子,在外企公司干的是技术营销工作。一年出差在外200多天,节假日不是加班就是应酬,难得在家休息那也是睡觉。根本没有时间探望父母,来了亲戚想见面聚一聚,他不是在外出差或国外,就是在陪客人应酬或商务洽谈等。这些工作的压力使他身不由己逐渐地疏远了亲情关系。所以,我们要对青年群体的“断亲”行为保持宽容、理解、只要他们过得比我们好就行。
不过,对于个体而言,拥有良好家庭氛围的孩子,他们往往也更有安全感、温暖感,愿意体贴与照顾别人。从宏观层面来说,所谓“有家才有国”,拥有良好家庭观的孩子,他们也会更容易建立起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
所以,即便年轻人的“断亲”现象算不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必特意进行纠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与亲缘关系的主体结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人的行为逻辑也没有改变,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断亲”行为,会随着他们自身的年龄增长,持续社会化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着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