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笔记】
“靖江生祠堂”与岳飞与刘国钧的故事
这个癸卯兔年新春,电影《满江红》成为最热门的节档影片之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民族英雄岳飞戎马一生,南北征战,在江苏这块土地上也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泰州市下辖的靖江市生祠堂镇,就是因为和岳飞有关而形成的地名,而且有地方学者考证,岳飞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就是创作于他从泰州渡江,屯兵靖江这段时期。
靖江生祠堂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传说中最令人敬佩的,是南宋杭金名将岳飞的故事。
南宋年间,金兵进犯中原,岳飞带领岳家军跟金兀术打仗。岳飞打到哪里,金兵败到那里。岳家军百战百胜,一直打到河南。后来,内奸秦桧勾结金兀术,把精忠报国的岳飞视为眼中钉,多次设计陷害岳飞。最后,听信了秦桧计谋的皇帝,一天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京城杭州听命。
中原百姓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痛哭不歇,他们担心岳飞一走,金兵再来,就又要遭受苦难,许许多多老百姓就提出要跟岳飞一起撤离。岳飞爱民如子,不忍拒绝,于是大批老百姓就随岳飞向南来了。
那天,他们来到扬子江边的马驮沙,也就是今天靖江的生祠堂地方时,住宿下来。安顿好老百姓后,岳飞心绪难宁。他想到,岳家军明天就要过江了,这许多老百姓带在身边终不是长久之计。再说,自己这次回到京城,看来是凶多吉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老百姓不是要跟着自己受罪了吗?
苦思冥想到深更半夜,岳飞也没想出好的办法来,实在睡不着,他就一个人来到江边沙滩上,察看起四方来。此处负江阻海,襟越衔吴,虽然荒草萋萋,但有山有水,称得上是一方风水宝地,长江的一颗明珠。
第二天,岳飞召集百姓,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你们不要随我渡江南下了,就在这里落脚谋生吧!别看这里眼下荒芜,将来定是鱼米之乡!
老百姓知道岳飞是为他们好,心里虽然舍不得离开岳飞,但还是听从了岳飞的话,留在了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岳飞走了,百姓祈望他长命百岁,也为颂扬他的功绩,就盖起了一座祠堂,供奉岳飞的长生牌位,春秋祭祀。因为这座祠堂建造时,岳飞还没被害,故叫“岳王生祠堂”。以后,马驮沙地方就改名叫“生祠堂”。
岳飞被奸臣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消息传到生祠堂,老百姓听了不晓得流了多少泪。在这里,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牢记着岳飞“希望乡亲们永远不要忘记国家有难”的话,以表达对岳飞“精忠报国”的深切缅怀。
岳飞的形象成为靖江人最早的精神图腾。
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家与岳王生祠堂(后称“岳王庙”)相邻。
刘国钧没有后台,没有背景,也没有祖传遗产,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格,一生追随民族英雄岳飞,既把岳飞视为神明,又奉之为精神寄托;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岳王庙”紧紧联系在一起,几乎是“同呼吸,共命运 ”。
少年刘国钧离开家乡前,母亲丁氏领着他到岳王庙拜谒,刘国钧像平常一样,朝着岳飞的坐像跪拜,又抽了支签,这是支上上签,签条上写着:“平地一声雷”。刘国钧心怀“平地一声雷” 好兆头的心情,走出家乡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以后,刘国钧每次回乡,往返最匆忙,也是一定要到岳王庙岳飞坐像前膜拜。也由此,他坚定了意志,精力充沛地在创业中大刀阔斧,全力以赴,雷厉风行,毫不妥协,不管世人对他如何褒贬,依然我行我素,从而成为一位锋芒毕露、叱咤风云的纺织巨子、著名的爱国实业家。
现在的岳王庙经过四次重建, 而前三次重建都与刘国钧直接有关。
1932年清明前夕,已是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的刘国钧返回故乡扫墓祭祖。他来到岳王庙烧香,看到当年离乡前还金碧辉煌的庙宇因为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已经破败不堪,原有的文物下落不明,很是痛心,发愿重修岳王庙,以表救国救亡的心。刘国钧想,各地岳王庙很多,作为岳飞渡难民的故事发生地, 生祠堂的岳王庙应自有特色。他开始留意与岳王有关的书法、画像, 一有发现便不惜重金收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收集到了珍贵的岳飞手书“纠合四方精锐咨之群贤然后施行”的砖刻墨宝、江都朱琨作于清乾隆二十五年( 1770年)三月的“岳武王真像”等。他又派人专程到成都武侯祠拓印好多岳飞手书拓片、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然后聘请刻石高手刻成碑刻,一一嵌入重修岳王庙的后殿壁中,建成了一条碑刻艺术走廊。他还登门请“江南大儒”钱振锽先生赐墨。钱老先生欣然命笔,写下四个斗方大字“精忠报国”、横额“岳忠武穆生祠堂”。几天后,又送上洋洋千言的八张条幅《靖江县生祠镇岳忠武王祠碑记》,供刘国钧重修岳王庙使用。这次重修的岳王庙,建有正殿五间,塑岳飞全身像于其中,香火旺盛,也带动了生祠堂的市井繁荣。日寇侵华,靖江城沦陷,生祠堂一度成为日军驻点,损害破坏严重。后又被伪十九师盘踞,更受糟蹋,岳王庙内文物散失殆尽,画栋雕梁尽为灰烬。
新中国成立后, 身为江苏省副省长的刘国钧托家乡友人收集岳王庙散失的文物, 并捐资重建新祠。新祠位于生祠镇西中街河南当年创办的“善余恒”布厂旧址, 前后两幢,前为生祠堂, 后为文化宫。1962年刘国钧回乡省亲,察看新祠后觉得生祠与文化宫邻居,不太合适,且规模太小,就再次捐资,在文化宫东西空旷地辟基重建,赵朴初先生题书“岳忠武穆生祠堂”。新岳王庙于1963年竣工,有前后二殿,占地面积2800余平方米,规模气势大大超过旧庙。前殿立有青石雕刻的岳飞像碑,碑身背面刻有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主席黄炎培先生亲笔所书七绝两首:“忠邪倒置史奇闻,浩气危襟自不群。祠宇废兴遗爱在,江城长念岳家军。”“八百年来兴灭惨, 几番争鼎沸中华。相携社会光明道, 民族于今合一家。”
三年后,新岳王庙再次遭到破坏,文物大都毁坏散失。
那个年代过去后,刘国钧已是九十高龄的老人,他再次托人收集整理岳王庙文物,准备再度重修岳王庙。遗憾的是,他未能如愿,便与世长辞了。
1978年,刘国钧临终前特别对女儿刘璧如说了一番“永远不要忘记国家有难”的话,最后的话只有一句:“一定重修岳王庙。”
1985年, 刘国钧的女儿、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刘璧如女士出资百万,重修岳王庙。工程于第二年竣工。新修建的岳王庙,正殿为宋代建筑风格,斗拱飞檐,气势雄伟。原庙内各种石刻和八块碑记分别重新嵌在后壁与回廊的墙面。出庙门朝南,东西各有长廊回抱。正殿内正中是岳飞戎装坐像,两旁分立岳云、张宪、牛皋、汤怀、王贵、张显、张保、王横八员大将的彩色塑像,羽羽如生,庄严肃穆。
岳王庙的存亡早就与刘国钧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上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大成公司产品中,有一个著名商标就是“精忠报国”,画面选用宋代“岳母刺字”典故,寓意是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表达了他以实业报效国家的情怀。1966年春,已是80高龄的刘国钧在自己珍藏的岳飞印像两侧题词:“忆岳飞事迹,颂岳飞伟绩”,并写下:“拜观之余,感到无比的尊敬焉。”
1992年, 刘国钧的女婿查济民携妻刘璧如返生祠堂,写下了《壬申早春过生祠镇》一诗,诗中写道:“义师遗恨失平夷,化雨经纶功亦奇;不忘前贤爱家国,翁居邻接岳王祠。”他还说,岳飞抗金历史功绩和报国情怀, 让国钧先生耳濡目染,,国钧先生希望像英雄岳飞一样, “一生报国,矢志不渝”。1998年,査济民为岳王庙前石桥题诗《思岳桥》:“江左频吹杨柳风,双重思岳越时空;精忠报国英雄事,实业兴邦称我翁。”
这首诗情真意切,一语双关,恰到好处地将岳飞的“精忠报国”与刘国钧的“实业兴邦”相提到了同一高度,可以说是妙不可言。而且与1985年重修岳庙和刘国钧故居时,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的“岳飞是民族英雄,刘国钧是爱国资本家,都应该学习传承”的批示不谋而合。
(本文部分内容摘编自“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22年1月版陈立仁执笔撰写的《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第二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