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唐朝公主实封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会这么混乱的原因呢?
首先,史书上就没有统一说法,甚至有些地方自相矛盾;其次,出土的唐朝公主墓志因为个人风格差异,也没能给出一个明确一致的结论;第三,相关论文不仅少,因为年代关系更是错漏百出,看得人无语,也由此诞生了某些奇谈怪论。这些乱糟糟的、可以说各说各话的材料搅和在一起,让后人更加迷糊。
所以现在咱们不妨将史书记载与墓志、诏书相结合,来好好梳理一下初唐时期,尤其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各位公主、长公主的实封情况究竟如何。
一、史书记载
一开始,我们照例先来看看史料记载怎么说。
1、《唐会要》卷五
公主三百户,长公主加三百户,有至六百户。
2、《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七
公主三百户,长公主加三百户,有至六百户。
这两处记录基本一致,可见唐初公主封户为300户,长公主比公主多300户,有的(公主)可以到600户。
3、《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三
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永淳已前朝制……公主出降三百户,(太平)公主加五十户……太平食汤沐之邑一千二百户,圣历初加至三千户。
4、《新唐书》列传第八
永淳之前……公主不过三百,而主独加户五十。及圣历时,进及三千户。
这两本都是在提到太平公主这个特例时对比了之前的常例,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唐初公主的实封要到出嫁时候才能拿到,认为唐初公主出嫁前封户最多300户,只有太平公主多加了50户,出嫁之后则可以另加,太平公主后来加的是相当之多。
5、《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七
唐制:公主三百,长公主止六百。
对比1、2,可以看出新唐书里指出长公主封户最多600户,由此可推知,并非每个长公主都能实际拿到600户实封,也完全没提到公主可不可以再加封户这茬。
6、《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
唐初,公主实封止三百户,中宗时,太平公主至五千户,率以七丁为限。
7、《资治通鉴》卷二百四
旧制,食邑……公主不过三百五十户;太平食邑独累加至三千户。
通鉴的记载明显矛盾了,到底是300户还是350户,司马爷爷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
当当当当!请大家清醒一下头脑,一起总结一下,那就是除去明显自相矛盾的司马爷爷,各类史料中记载唐初公主(不论公主还是长公主)实封的都是600户到顶,其中唐会要和旧唐书认为公主出嫁前的封户不超过300户。大家是不是比较清楚了?
但是!初唐公主是不是真的等到出嫁才能拿到实封呢?请往下看——
8、《新唐书》列传第八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薨年十二。……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
原来早在贞观时期,唐太宗的晋阳公主不用等到出嫁,册封之后便直接拿到了丰厚的汤沐实封。晋阳夭折之后给她追福的佛祠,就是用小公主的“汤沐余赀”修建的。
于是又一个矛盾粗线了,是不是大家又晕了?稍安勿躁,稍安勿躁,除了这些互相矛盾的史书记载,咱们不是还有墓志以及诏书这些参照物嘛,所以为了理清头绪,我们不妨接下来结合这几样来看看,能否解答这些疑问。
二、墓志、诏书记载
我们先来看唐太宗的临川公主相关。
临川公主墓志
……寻封临川郡公主、食邑二千户。驸马周道务地隆灌面,门盛羽仪。英望逸於陈庭,□光照乎荀室。爰膺下嫁,克尚中行。秦台纡帝女之荣,鲁馆餮王姬之礼。十七年,加食洪州寳封三百五十户,赐甲第一区,仍令五品一人检校门合。……进封长公主,从朝例也。
临川公主册封诏书
“门下:第十二女幼挺幽闲,地惟懿戚。锡以汤沐,抑有旧章。可封临川郡公主,食邑三千户。主者施行。——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九日。”
临川公主册封长公主诏书
临川公主,右可长公主,高密长公主等……宜家徽号,式允旧章,可依前件,封并如故。
临川公主的墓志中,并没有提到她出嫁前实封多少,虽然虚封莫名其妙变成了两千户,好在另有诏书为证,应该还是普通公主的三千户,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她墓志的不靠谱程度是有点高。
而根据临川公主的贞观15年发出的册封诏书,上面明确说了她此时封户是“锡以汤沐,抑有旧章”,也就是说临川的初封封户是完全按制度来,既不会少,也不会多。
临川公主册封并出嫁之后,墓志提到在贞观17年,公主加食洪州,实封总数总共达到了350户。这让一些人认为临川得到了特殊恩宠并大肆吹捧。
但请注意,这次出嫁后的增封和太平公主出嫁时的增封性质完全是两样,两者没有任何可比性,而即便是墓志,也丝毫没有提及这次加封这是她独有的荣耀(更别提史书了),SO更可明确这次增封绝非她一人独享的殊荣。
待临川成为长公主之后实封多少,墓志并没有提及,只简单说了“从朝例”,然而一个讽刺的事实是,她的长公主封号和她的公主封号一样迟了N年才真拿到手,临川苦逼就苦逼在给老爹生前就给打发到了外地,所以永徽元年发出的诏书她竟然迟了十几年才收到……不过考虑到唐高宗并没有给她任何实际好处,收到收不到本质上也木有啥区别就是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临川公主晋升为长公主之后,她的异母弟弟唐高宗没给她任何加封,不论虚实……而且不止她一人,同张诏书上同时册封的高密长公主等诸位长公主也是同样的待遇……让人不免郁闷,这“从朝例”从的是哪朝的例子,史书上记载的“长公主加三百”哪里去了喂!不仅连实际好处不给,连虚封也舍不得加是怎么回事!难道从皇帝女儿升级成皇帝姐妹甚至皇帝姑姑只白长辈分,一点好处都不带有的么混蛋?!
不过,高密长公主是高宗的姑姑,永徽元年她应该加封的是大长公主,有没有可能她在成为长公主之后就已经加了300户实封,已经有了600户的封顶限额,所以从皇帝姐妹升级成皇帝姑姑之后,就不再加实封了呢?
这个推测从逻辑上看是十分靠谱的,直到下一份墓志血淋淋地摆在我们面前……
2、淮南公主墓志
……武德六年,年始三岁,册拜淮南郡公主,食邑三千户。……贞观二年,加长公主,封户如旧。……永徽□年,加大长公主,旧别食实封三百户,又加五十户。公主即高宗天皇大帝之姑也。帝族既尊,汤沐增厚,家人降礼,亲敬日崇……弘道元年,又加食实封五十户。
淮南公主的例子充分证明了一户加封也拿不到的苦逼长公主实际上并非罕见。更说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皇帝的异母姐妹乃至姑母啥的和皇帝的亲生女儿是没得比的。
淮南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封的很早嫁得很正常,从其驸马亲手给亡妻写墓志来看,夫妻感情也应该不错。但撇开驸马天花乱坠的美誉之外,残酷的事实就是这位公主在贞观时期就空顶了一个长公主的头衔,啥好处没有,不管是虚封还是实封,所谓“封户如旧”。
所以不能怪后面李治不给自己一些异母姐妹加封,他不过就是照葫芦画瓢跟他爹唐太宗学罢了,现在大家可以明白了,临川公主墓志上的“从朝例”从的是谁了吧?
甚至直到到了唐高宗时,淮南公主升级为大长公主之后,以皇帝姑姑的身份也只加了50户实封,直到唐高宗临终前这位公主才好歹又加了50户。也就是说,这位淮南公主在升级为大长公主之后,实封总共也就才400户。看来离开了亲爹的庇护,在哥哥和侄儿那里,淮南公主是混得实在不咋样,当她的丈夫在她的墓志上写到妻子因为是“皇帝之妹”“皇帝之姑”所以特别受重视爱护尊敬之类的话时,心里肯定在滴血啊!
有了这么个苦逼的姐妹,回头再看看高密长公主,我们实在无法再乐观的表示她肯定早在长公主的时候就拿到300户实封的加封了……
看了这些公主的墓志、诏书,让人不禁要感叹一番难道史书记载的“长公主加300”纯粹就是一句空话么?是不是所有长公主实际上都没有加封呢?淮南公主墓志上也提到“永徽□年,加大长公主,旧别食实封三百户,又加50户”,照此看来莫非连长公主在唐初的待遇撑死了就300户实封?
其实也不尽然,虽然这个悲伤的驸马给受到薄待的爱妻贴金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我们作为看客总不能跟着歪曲事实嘛,来,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3、兰陵公主墓志
……贞观十年乃下诏曰:「第十九女,理识幽闲,质性柔顺,幼娴礼训,夙镜诗史,汤沐之典,抑有恒规,可封兰陵郡公主,食邑三千户。」……永徽元年另拜长公主,仍加封五十户,恩崇汤沐,宠茂辎軿。
兰陵公主是唐太宗的十九女,墓志上并没有提她在贞观朝的实封有多少,但提到了她在唐高宗那里成为长公主的待遇,那就是她的皇帝哥哥“慷慨”地给她加了50户实封,这难免让人好奇,莫非唐高宗李治对这个异母妹妹的感情比临川这个异母姐姐要深厚?还是纯粹因为兰陵公主是妹妹,所以身为哥哥的高宗便更加慷慨?联系墓志的用词,“仍加封五十户”的“仍”虽然有多种解释,“仍旧”、“于是”都能说得通,但不管哪种解释,都能证明并不止这一位公主在辈分升级之后拿到了50户的增封。
好吧,加了总比不加要好,虽然50户比传说中的300户只是一个零头。
现在我们是不是要为苦逼的长公主们集体默哀一下?
稍安勿躁,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二十一女新城公主的墓志记载。
4、新城公主墓志
……贞观十六年八月廿□□封衡□□□(山郡公)主,□□□□□□□□唯有辉,平原陋□加渥;汤沐増赋,庐陵愧其逾等……以永徽三年五月廿三日,改封新城郡长公主,增邑五千户。
新城公主的墓志压根没提到她初封时的虚封和实封(也可能提了但是风化了),但后面提到她在册封为公主之后,同样加了次实封——所谓“汤沐増赋”,这可以更加确定我们上面的推测,就是在贞观17年左右,唐太宗给自己的女儿们集体加了次实封。遗憾的是墓志里并没有提及新城公主到底加了多少户,而且为了押韵,连此时实封总数究竟有多少也没提,不过“汤沐”和“赋”这些词不论史书还是墓志中均指代实封而非虚封,所以新城加实封这点是毫无疑问的。结合时间来看,估计唐太宗女儿们都沾了立李治为太子这个国庆的光啊,不光是公主们,很多亲王大臣也享受到了福利发放。
而且更神奇的是,如果单从新城墓志来看,她的这次增封显然是在出嫁之前,也就意味着她的封户待遇比太平公主出嫁时增封还要牛叉,更别提临川这种嫁了之后才增封的姐姐……这个小女儿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重要,可谓一目了然。
但这还没完,永徽三年,新城从衡山长公主被改封为新城长公主,李治居然又一口气给她增邑5000户。一般来说,公主的虚封和实封的对应是10比1,3000虚封意味着300实封,如果按这个比例换算,那新城改封之后增加的实封数会达到惊人的500户,大方得实在令人咂舌。不过考虑到之后公主就出嫁了,就能明白这明显是李治作为同母哥哥给妹妹精心准备的嫁妆之一。
说起来唐高宗和他爹一样,对新城公主的婚事一直十分关心。
因为没赶在老爹去世之前出嫁,公主不得不守孝三年,但孝期满一年之后,以孝顺出名的唐高宗却有意让妹妹提前结束守孝来准备出嫁了。虽然给大臣力劝未能成行,但想来高宗李治对多耽误妹妹两年青春是十分介意的,所以等新城公主三年孝期一满,立刻便给她改封并大加封赏,好让小妹风风光光的出嫁。兄妹感情如此深厚,也难怪后来新城的葬礼规格也直接跳到了皇后级别上去。
三、各种推测
这时候我们不妨在回头看看公主们的各种资料汇总,不难发现皇帝们实在是私心很重啊!
比如唐太宗就大咧咧地提出,自己爱女长乐公主的嫁妆要比庶妹永嘉长公主的嫁妆翻一番,更在爱女死后破例设了三道石门以寄托哀思,你看他给自己女儿的实封就比给庶妹的都要大方嘛……所以唐高宗有样学样,对自己异母姐妹也可谓一分钱也舍不得多出,能省则省,但对同母妹新城和自己爱女太平公主出手却无比大方。
说到这里,我们忍不住又要好奇,看我们最上面的疑问,就是公主、长公主们什么时候才能拿到这实际的好处呢?
虽然旧唐书提起过,一般也认为是公主即便早早册封,也要等到出嫁时或者临嫁前方能拿到实际俸禄,但新城公主的墓志明白显示她册封后出嫁前就有实封,不仅有而且还加封过一次,而她的同母姐妹晋阳公主的史料记载也证明她在小小年纪就拿到了实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佐证,在著名文豪白居易拟的《第十二妹等四人各封长公主制》中也明白写道“敕:古者帝子下嫁,必使王公主焉;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第十二妹等,先皇帝之子也,比朕之子,宜加等焉。故当幼年,各封善地,咸命为长公主,未及厘降,先开邑封,所以慰太后慈念之心,表先帝肃雍之训,亦欲使吾孝理之道,敦睦之风,自骨肉间,以及天下。”说明在唐初时候,确实存在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这样小小年纪就册封并且拿到实封的恩宠特例。
但单凭这些就是不是能全盘否定旧唐书上的说法呢?也不尽然。唐太宗的另一个女儿清河公主虽然早在贞观二年就有了公主封号,但她的墓志却指出直到行过成人礼之后这位公主才拿到实封,所谓“(缺)式崇笄□,载加汤沐”。而哪怕是相当牛叉的太平公主,就其史料记载来看,实封也明显是在出嫁时才拿到的。总而言之,绝大多数公主提到实封,不论是史书、墓志还是诏书,基本出现在嫁人前后。所以比较公允的说法是,初唐时期,除了个别特例,正常情况下,公主需要到出嫁前后才能拿到实封。
那如果再深究一点,公主的册封是和婚嫁密切相关呢?这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公主出嫁前肯定已经册封了,但册封之后却不意味着要立刻出嫁。唐高祖、唐太宗都有好几个女儿册封之后N年才出嫁,像临川公主这种一直拖到18岁才册封的公主才是例外,如果因为临川公主这个倒霉的典型就反过来说唐初公主必须在出嫁前才能册封,那就实在本末倒置了。
四、总结陈词
好了,各种资料我们都扫过了,也一一分析了一遍,大家是不是已经给纷纭复杂的各种史料整的晕晕乎乎了?那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
关于初唐时期的公主、长公主初封时的实封数,差不多可以确定为虚封三千户,实封三百户。正常情况下,需要等到公主出嫁方可拿到,能给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出嫁前的公主基本住在宫里,一切用度由皇宫负责,所以并所以不需要领取多余的俸禄。但凡事总有例外,总有个别特别得皇帝宠爱的掌上明珠,能早早领到这份收入。
而关于公主、长公主在唐初最终能拿到多少实封,那真是全看个人造化了:如果你是皇帝的爱女或者同母姐妹,拿到的会既早且多,可谓变着花样给你发钱;如果你是皇帝的亲生女儿,那亲爹就算给的再迟也总不会克扣你什么;但如果你是皇帝无所谓的异母姐妹嘛,那能不能(及时)拿到应得的封号和实封,就纯粹看你人品了……反正天大地大皇帝最大,他就不愿意给你,你也不能咋样,还不是要照样要乖乖的然后大唱赞歌“黄桑乃对我真好真赞实在太棒了”咩(参见淮南公主的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