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热心的博友向我介绍了萝卜干炒饭的来历。果然如我所想一样,是大有来历的,并非只是简单的用萝卜干来炒炒饭。而是在扬州炒饭的基础上,加了一味常州萝卜干,使这原来内容已经很丰富的炒饭更增加了一点香、脆的口感,是锦上添花。
而且没想到原本是无奈之举,加了点萝卜干,恰创新了一道常州菜。
再者一看介绍,想到这个点子的是“江南少校”,说来也巧,大约在二十年前,我老沈曾与少校有“一面之缘”,在一起吃过一顿饭。因为是吃的饭而没有吃面,所以更正确的说应该是“一饭之缘”。
现在已经不记得是谁召集,谁作东,反正我是“吃白食”。由于这顿饭让我们俩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吃饭。好像也不是在什么大饭店,也不记得吃的是什么菜。
现在想起来,少校当年好像是在“文联”工作。在吃饭的过程中,少校提到了他当时正在收集张太雷烈士的有关资料和研究张太雷烈士的有关事迹。
说巧不巧,五六十年代,我住在南大街,与陆静华家只相隔四五家店面,而且其女婿也开了一家小药房,与我父亲是同行。
公私合营后,我家的药房与其他几家药房合并后在医药公司隔壁,开了一家有三间门面的药房,其中最北边的一间,就是陆静华家的,是一个一开间二层小楼。前头的店面已经归公,后面的一进及店面上头的二楼都是陆静华家的住处。
陆静华老太太我们街坊邻居都以她外孙辈称她为“舅婆”。她有一个外孙子,是姓谢,比我要小一二岁,是我从小在一起玩的发小。
“舅婆”出事时,我就住在她家第一进的楼下,店里隔出来的一间小屋子里。
因为有了这些少校不掌握的往事,我与少校之间的交谈就热络起来了。
在记忆中,后来虽然在不同的场合见过面,但交谈只有这一次。
回过头来再说这萝卜干炒饭。就是少校急中生智想出的一招,不料开发出一道新的常州菜。
以我看,这个创意是可以申请专利的。
因为扬州炒饭有“国标”,而常州萝卜干炒饭已经超过了国标,而是一种“创新”。
昨晚查百度,少校现在是属于公务员系列,并且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这放在以前是应该是属于“士”的阶级。
而厨师以前是属于“勤行”,社会地位相差极大。
我老沈想:扬州炒饭是有国标的,哈尼瓜常州萝卜干炒饭是否可与国际对标!国外有“上校鸡块”,哈尼瓜可不可以来一个“少校炒饭”?正式申报一个品牌。如果“少校炒饭”正佬能申报成功,还可以申请常州非遗目录。
那么少校就是这炒饭的“开门祖师”,可以收传承人了。
从此来看,文广新旅这一块是大有人在。套用一句现在正在热播的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上的“金句”:会吃的是“常态”,不会吃的才是“变态”。
回想起“唱响”一文,文广新旅这一块是有相当大的作为的。
第一,要为“吃在常州”这张名片增光添彩。
第二,要为常州餐饮业的发展摇旗呐喊,加大餐饮业在常州经济发展中的权重。
第三,常州历史上的名菜名点已经申请非遗成功的有很多。是否能组织编辑新的“常州菜谱”,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什么是常州菜(点)是“上过谱”的。
所以光“唱响”还不够,要与商务局一起做出实效来。常州老一辈的厨师会越来越少,开展抢救性的对老厨师的回忆实录,是不是可以实行?让那些冒牌货无处藏身。
我希望文广新旅这一块,对常州餐饮行业的宣传,少出点如我老沈所写的“笑侃银丝面”那样的笑话。多向少校学习,办点实事,为常州菜的发扬光大增光。
老沈在此问一句,开个玩笑:少校,你是否是吃了“扎肝”,才做的官?以上纯属戏说。请勿对号入座。
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客官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