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坛,抬阁与剪纸是两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在金坛广为流传;它们承载着无数金坛游子的乡愁与怅惘;它们是金坛文化的符号,更是金坛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相继老去。年轻人很少再愿意去接触这既费时、费力,又薄利的民间手艺。台阁与剪纸的传承问题,成了金坛民间艺术家们,心中难以言表的痛楚。
马春美,一副金丝框眼镜,一袭修身的旗袍,端正优雅,一个典型的江南温婉、秀气的女孩。很少有人会把她与抬阁、剪纸这两项古老的艺术联系到一起。
她接触剪纸,是在南京上学期间。一次偶然的剪纸展览会,让她对剪纸产生了浓郁的兴趣。由于她本身学的是图文,与剪纸艺术有着很多共性。再经过她一阶段的刻苦钻研,她的剪纸,在许多同行之中,已颇有名气。在一次剪纸比赛之中,她的作品获得了南京地区的一等奖。
她的才华,被南京文艺界的前辈发现。经人介绍,她被著名剪纸艺术家陈耀老师收为了徒弟。她如婴儿吸吮乳汁般,向陈老师学习剪纸方面的技巧与手法。她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思考,终于学有所成。
由于生活的原因,她选择了回乡发展。在陈耀老师的推荐下,她又拜金坛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杨兆群老师为师,继续从事剪纸这项民间艺术。
后来,马春美又经人介绍认识了金坛抬阁的传承人姚汝明 ,她又开始学习了抬阁。她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与钻劲,成功成为了金坛抬阁的区级传承人。
在马春美的心中,有种这样的情结:她说,民间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代相传的瑰宝。我们有责任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她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她自己出资,在金坛横街旁边的矢巷,租了间门面,开了一“马儿工作室”。免费辅导喜欢金坛剪纸、金坛台阁的学生。她自己担任老师,不收取任何费用。为了让自己的理想能够延续下去,她利用闲暇时间,又打了一份零工,所获薪酬,全部用来当作工作室的经费。
后来,她又拜师学起了皮影。师成后,她又开始免费教孩子们,用皮影戏来宣传金坛当地的红色文化。从绘图、剪切,到上色,拼接,再到表演,她都亲历亲为。
她倾其所有,投入到了民间艺术传承的事业之中。2018年,马春美向国家器官捐献库,填写了捐献器官与遗体表格,并获得了捐献证明。认识她的人,都这样说到:“她生前倾其所有,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奉献。生后却连器官与遗体都捐献给了国家,她真的算伟大了”。是啊!她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普通人。
她说:“中国民间艺术,已经到了青黄不接,断代的尴尬境地。我也许不会教出一代剪纸大师、抬阁大师、皮影大师。但是,我认为,我可以培养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艺术往往都是兴趣的使然。只有喜欢这些民间艺术,爱上了这些民间艺术,才能够矢志不渝地去把它们发扬光大。这也是我回馈社会的一种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