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话“乡愁”(“二十大”征文)

刘光俊 最后编辑于 2022-09-08 08:38:02
3813 3 14

日新月异话“乡愁”

 

刘光俊

 

乡愁”是一个颇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望文生义,大概意指远离家乡的仕宦、移民、游子、漂泊者等对故乡的一种感情和思念,是他们对久已远离的一方热土无限眷恋的一种情感状态;因为思而不达,于是愁肠百结。事实上,乡愁是“游子”们的一种共同的情绪表达,因而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2017年逝于台湾,母亲是常州武进人)于1972年在台湾写下的那首著名诗歌《乡愁》,激起了无数人的感情共鸣,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近年来,“乡愁”一词似乎格外多见,也许是因为时髦之故。但亦不尽然,恐怕更多的是因为许多人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拆迁、移居、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记忆中一些旧容旧貌的消失。此故,他们虽不是“游子”,却有点类似,于是也有资格说“乡愁”了,而且说起来总是带着一种有些遗憾、有些失落、有些惆怅、甚至有些揪心的情绪。窃以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无可厚非的,因为有些事物的改变或消失是无法恢复和再现的,而安土重迁和善于恋旧也似乎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和天性,哪怕彼地是异常肮脏和十分龌龊的,哪怕彼时是异常苦痛和十分不堪的,但当这一切行将或已经消弭,一旦回首起来,竟然还是觉得颇为留念和富有“诗意”。

我对乡愁的看法和评介一向从众随流,但在迎接我们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在认真感受我们国家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时候,特别是当我十分惬意地漫步在各个公园里并发现到处都是莺歌燕舞、欢声笑语的时候,我竟忽然意识到,人们的乡愁或许正从一个非常独特的方面反映和彰显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何以见得?因为拆迁、移居、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一些旧容旧貌的消失,大抵是朝着“好的”和“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当然了,例外和败笔亦在所难免)。难道不是么?以前人们居住的大都是草屋和平房,现在全都住上大瓦房和高楼大厦甚至高档别墅了;以前大多数人家用的是土灶、烧的是柴草,烟焰张天、污染严重,现在全都用上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了,生火做饭真正成了举手之劳;以前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是泥泞地,并且常常是禽粪满地、臭气熏天、蚊蝇乱飞、令人不堪,现在无论城乡,谁家的前庭后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不是花园,胜似花园;以前农村的道路几乎全都是真正的羊肠小道和土路,且弯弯曲曲、逼逼仄仄、坑坑洼洼、满是缺口,现在几乎全都修建成宽敞笔直、四通八达、快慢道分离、绿化带兼备的水泥路或柏油大马路了;以前一座城市的公园往往只有一两座,且“闲人莫入”,现在不仅城市里公园密布、进出自由,乡村也处处是公园,且各各有特色了……令人感慨、兴奋、赞叹之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亦毋庸赘述。

是的,仔细考量,人们的“乡愁”确乎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祖国繁荣的另一种注脚,甚至社会发展得越快,“乡愁”就越多,因为不“破”不“立”、“破”就有“愁”。而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人们不再愁温饱、愁安居、愁生计,因此也有理由变得“矫情”了。

不管怎么说,人们有乡愁终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毕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具有“保护”和“传承”意识的自觉。为此,我曾在特定场合应邀谈过一些不足为凭的意见和建议,并曾写过一些小文章,其要旨是:是否可以以乡镇或再大一些的地域范围为单元,筹建一个村史村貌陈列馆之类的所在,让那些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有关记忆永远不消失,以此来慰人乡愁。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双桂女
  • 张秋生
  • 西江月
  • 无所求
  • 颜游中
  • 泉水涓涓
  • 竹青
  • 月满西楼
  • 阿敏
  • 陆吾
  • 一龙双马
  • 方块糖
  • lzz_
  • 八月小龙
发送

3条评论

  • 筹建一个村史村貌陈列馆,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有寻根之处。
    2022-09-07 11:13:41 1回复
    0
  • “乡愁”成了社会发展的另一种注脚
    2022-09-07 08:50:31 1回复
    0
  • 留住乡愁。
    2022-09-07 08:31:57 0回复
    0